少關

經穴別名 腧穴學 鍼灸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ǎo guān

2 英文參考

Yīnjiāo CV7[中國鍼灸學詞典]

3 概述

少關經穴別名,出《鍼灸甲乙經》,即陰交[1]。“少”,《鍼灸學》(南京)作“小”[1]

穴位陰交
漢語拼音Yinjiao
羅馬拼音Yinchiao
美國英譯名Cross of Yin
各國代號中國CV7
日本7
法國莫蘭特氏VC7
富耶氏VC7
德國KG7
英國Cv7
美國Co7

陰交經穴名(Yīnjiāo CV7,RN7)[2]。出《鍼灸甲乙經》。別名少關(《鍼灸甲乙經》),小關《鍼灸學》(南京)),橫戶(《鍼灸甲乙經》)。屬任脈[3][3]陰交任脈衝脈足少陰腎經交會穴[3][3]。陰爲陽之對,交即交會,此穴在臍下1寸,爲任脈衝脈足少陰脈交會處,故名陰交[3]陰交穴主治腹部、肝腎等疾患:如腹滿水腫,繞臍冷痛疝氣,腸麻痹泄瀉陰癢,婦人血崩月事不絕,帶下,產後惡露不止不孕,小兒囟陷,腰膝拘攣腹痛水腫月經不調腸鳴血崩小便不利少腹脹滿,奔豚鼻衄產後血暈,下引陰中,不得小便陰汗溼癢,現代又用陰交穴治療菌痢,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內膜炎,子宮脫垂精神病,臍周疼痛痛經腸梗阻腸炎睾丸神經痛等。

4 陰交穴的別名

少關(《鍼灸甲乙經》)

小關《鍼灸學》(南京))

橫戶(《鍼灸甲乙經》)

5 出處

鍼灸甲乙經》:陰交,一名少關,一名橫戶,在臍下一寸,任脈氣衝之會。

6 穴名

陰爲陽之對,交即交會,此穴在臍下1寸,爲任脈衝脈足少陰脈交會處,故名陰交[3]

陰,指陰陽陰經。交,指交會與交接。道家丹田命門之處不一:《黃庭中景經》謂“臍下一寸名丹田”,李注:“下丹田利機,一名精露,一名交陰,一名命門三焦右府之命也。”陰交似爲從交陰轉變而來。此穴爲衝任腎三經之交會也。衝脈足少陰上行,至本穴相平處,由任脈交叉互過,仍循腎脈上行,以至膈下,其上行衝貫之力尚不只膈下而止。女子至乳而乳房發,男子至口而髭癓鬚生。因衝任腎三脈俱屬陰經,腹亦屬陰,至此陰陽之氣已相交接矣,故名陰交。又交者,聚也。三脈聚而交會也。其所治症,統此三脈之在腹部爲病者,均可取之,但刺勿過深。[4]

8 所屬部位

下腹[6]

9 少關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陰交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寸[7]

陰交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寸處[7]。仰臥取穴[7]

陰交穴位腹正中線,臍下1寸[7]

陰交穴在任脈的位置

陰交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陰交穴的位置

陰交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陰交穴的位置

陰交穴在下腹部的位置(肌肉

陰交穴的位置

陰交穴在下腹部的位置(內臟

10 少關穴的取法

在臍下1寸,腹中線上,仰臥取穴

陰交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寸處[7]。仰臥取穴[7]

仰臥位,於臍中石門穴的連線之中點處取穴;或於臍與恥骨聯合上緣中點連線的上1/5與下4/5的交點處,腹白線上取[8]

11 少關穴位解剖

陰交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脂肪、壁腹膜。淺層主要有十一胸神經前支的前皮支,臍周靜脈網。深層有第十一胸神經前支的分支。

11.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脂肪→壁腹膜[8]

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9]

11.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肋間神經前皮支和腹壁淺動脈分佈;深層有肋間神經和腹壁下動脈分佈;再深層可及腹腔[9]

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前皮支,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和腹壁下動、靜脈分支[9]

12 少關穴的功效與作用

陰交穴具有調經固帶、利水消腫的功效。

陰交穴有調經血、溫下作用[9]

陰交穴有調經固帶、利水消腫之功[9]。其所治症,統此三脈之在腹部爲病者,均可取之,但刺勿過深[9]

13 少關穴主治病

陰交穴主治腹部、肝腎等疾患:如腹滿水腫,繞臍冷痛疝氣,腸麻痹泄瀉陰癢,婦人血崩月事不絕,帶下,產後惡露不止不孕,小兒囟陷,腰膝拘攣腹痛水腫月經不調腸鳴血崩小便不利少腹脹滿,奔豚鼻衄產後血暈,下引陰中,不得小便陰汗溼癢,現代又用陰交穴治療菌痢,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內膜炎,子宮脫垂精神病,臍周疼痛痛經腸梗阻腸炎睾丸神經痛等。

陰交穴主治腹部、肝腎等疾患:如腹滿水腫、繞臍冷痛疝氣、腸麻痹泄瀉陰癢、婦人血崩月事不絕、帶下、產後惡露不止不孕及小兒囟陷、腰膝拘攣[9]

陰交穴主治腹痛疝氣水腫月經不調帶下[10]

陰交穴主治腸鳴腹痛泄瀉月經不調帶下血崩陰癢不孕惡露不盡小便不利水腫少腹脹滿,奔豚鼻衄,腰膝拘攣疝氣[10]

現代又多用陰交穴治療菌痢、功能性子宮出血疝氣子宮內膜炎、子宮脫垂精神病[10]

陰交穴主治臍周疼痛泄瀉月經不調痛經帶下產後血暈疝氣水腫;以及腸梗阻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脫垂[10]

腹痛,下引陰中,不得小便泄瀉奔豚,繞臍冷痛疝氣陰汗溼癢血崩惡露不止鼻出血腸炎睾丸神經痛,子宮內膜炎。

14 刺灸法

陰交宜灸不宜針[10]

14.1 刺法

直刺0.5~1寸[10][10][10],局部有酸脹感,可擴散至臍部[10]

向下斜刺1~1.5寸,針感可放射到外生殖器[10]

直刺1~1.5寸[10]

直刺1~2寸[10]

注意:孕婦慎用[10][10]

14.2 灸法

可灸[10][10][10]

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10~20分鐘[10]

強身保健可用溫和灸皮膚溫熱舒適[10]

16 文獻摘要

難經·三十一難》: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以傳導也。其治在臍下一寸。

鍼灸甲乙經》:奔豚腹膜堅,痛引陰中,不得小便,兩丸騫,陰交主之。水脹水氣行皮中,陰交主之。陰疝引睾,陰交主之。舌縱涎下,煩悶,陰谷主之。女子手腳拘攣腹滿,疝,月水不通乳餘疾絕子陰癢陰交主之。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臍下療痛,寒疝少腹痛,腰膝拘攣腹滿,女子月事不絕,帶下,產後惡露不止,繞臍冷痛,針入八分,得氣即瀉,可灸一百壯止。

鍼灸大成》:主氣痛如刀絞,腹膜堅痛,下引陰中,不得小便,兩丸騫,疝痛,陰汗溼癢,腰膝拘攣,臍下熱,鬼擊鼻出血,婦人血崩月事不絕,帶下,產後惡露不止,繞臍冷痛絕子陰癢奔豚上腹,小兒陷囟。

席弘賦》:小腸氣撮痛連臍,速瀉陰交莫再遲。

外臺祕要》:任脈衝脈足少陰之會。

普濟》:灸不及針……針入八分,得氣即瀉,瀉後宜補。

17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1.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5.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40.
  4. ^ [4]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5.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225.
  6. ^ [6]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5.
  7. ^ [7]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8. ^ [8]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74.
  9. ^ [9]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1.
  10. ^ [10]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1-132.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