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食發熱

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āng shí fā rè

2 英文參考

dyspeptic fever[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傷食發熱爲病證名[1]。指食積內停所致的發熱[1]。多見於小兒[1]。《證治匯補·發熱章》:“傷食發熱,必氣口緊盛或沉伏,頭疼,嘔惡,噫氣吞酸,胸口飽悶,或脹或痛,手不可按,蒸蒸然熱,明知其熱在內也,消導則已。”《金匱翼·發熱統論》:“食積者,當暮發熱,惡聞食臭,時時噯腐,其脈滑或實。《活人》所謂傷食令人頭痛,脈數,發熱,但左手人迎脈平和,身不疼是也。”治宜枳術丸保和丸枳實導滯丸大柴胡湯等方[1]。《幼科全書》:小兒食積不化引起的發熱。其熱先見於腹部,以後手足俱熱,而以腹背較甚,噯氣吐腐,大便酸臭,腹痛多啼,肌瘦腹膨,或腸鳴泄瀉,痛隨瀉減,不思飲食,面色晦暗眼胞浮腫。治宜消積清熱,用至寶錠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44.

治療傷食發熱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