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傷寒緒論

傷寒著作 清代 中醫學 書籍 古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āng hán zuǎn lùn 、shāng hán xù lùn

2 註解

傷寒纘論、傷寒緒論》爲書名[1]。各2卷[1]。清·張璐[1]。刊於1667年[1]。作者博覽《傷寒論》諸家注本,有“多歧而不一”的感慨[1]。後得《傷寒論條辨》、《尚論篇》等書,在反覆鑽研之後,“向之所謂多歧者,漸歸一貫”[1]。書名的意義,張氏釋爲“纘者,祖仲景之文;緒者,理諸家之紛紜而清出之,以翼仲景之法,匯明其源流……”(見本書自序)[1]。在編次方面,將王叔和整理本子以重編,詮釋採《尚論篇》等諸家註文,參以個人見解,是爲“纘論”部分;又鑑於《傷寒論》原書有殘缺,證治或有不全,遂博搜前人方論予以補充,是爲“緒論”部分[1]。但“纘論”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尚論篇》原文的編次,“緒論”所補充的方劑,其中個別有配伍不夠嚴密的缺陷[1]

3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55.

全本在線閱讀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