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與副傷寒

乙類傳染病 疾病 沙門菌感染 細菌性感染 傳染病 感染性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āng hán yǔ fù shāng hán

2 英文參考

typhoid fever and paratyphoid fever[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化學藥品和生物製品]

3 概述

傷寒與副傷寒(typhoid fever and paratyphoid fever)是一組臨牀表現相似感染性疾病,分別由傷寒沙門菌和副傷寒沙門菌經消化道入侵人體感染而致[1]病原菌經食物進入人體後,先在腸繫膜淋巴組織生長繁殖,釋放入血,進入肝、脾、骨髓等大量繁殖,再次入血,引起人體典型感染發作[1]傷寒與副傷寒患者帶菌者是其主要傳染源,經消化傳播,在水源受到污染時,可引起暴發性流行;人羣普遍易感,夏秋季節多發[1]

傷寒副傷寒爲我國法定乙類傳染病需要報告疫情[1]

4 傷寒與副傷寒的臨牀表現

持續發熱傷寒與副傷寒最主要臨牀表現,體溫逐步上升,極期表現爲稽留高熱體檢發現典型皮膚玫瑰疹、肝脾大、相對緩脈表情淡漠等,消化症狀不明顯;重者可發生穿孔、腸出血[1]

5 傷寒與副傷寒的診斷

5.1 流行病學

夏秋季節,不潔飲食、與患者接觸等[1]

5.2 典型臨牀表現

持續發熱傷寒與副傷寒最主要臨牀表現,體溫逐步上升,極期表現爲稽留高熱體檢發現典型皮膚玫瑰疹、肝脾大、相對緩脈表情淡漠等,消化症狀不明顯;重者可發生穿孔、腸出血[1]

5.3 實驗室檢查

白細胞正常或降低,中性粒細胞不增加,嗜酸性粒細胞減少或消失[1]

5.4 病原學檢查

懷疑傷寒與副傷寒患者需要及時進行血和骨髓培養,陽性培養結果可以確診本病;肥達反應傷寒與副傷寒診斷有輔助價值[1]

6 傷寒與副傷寒的治療

6.1 隔離措施

傷寒與副傷寒患者需要隔離排泄需要進行消毒處理[1]

6.2 一般治療

患者適當休息,進食流質或半流質食物,避免多渣與產氣食物,以免誘發腸出血或腸穿孔高熱患者可適當補液,物理降溫爲主[1]

6.3 病原治療

(1)首選治療:氟喹諾酮類藥物爲首選治療,我國臨牀分離傷寒與副傷寒沙門菌對這類藥物耐藥率還比較低;成人常用諾氟沙星(0.4g,每日3次)、環丙沙星(0.5g,每日2次)或左氧氟沙星(0.5g,每日1次),療程10~14天;口服困難者可先靜脈滴注,繼後改爲口服給藥;18歲以下兒童慎用;慢性病原攜帶者需要治療至少4周以上;[1]

(2)頭孢菌素:頭孢曲松適用於兒童與孕婦,成人2g,靜脈滴注,每日1次給藥;兒童100mg/kg,靜脈滴注,每日1次[1]

6.4 併發症治療

傷寒與副傷寒治療期間需要注意患者病情變化,特別是疾病第2~3周是併發症(腸出血、腸穿孔)多發階段,需要加以注意[1]

7 參考資料

  1. ^ [1]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50-51.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