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蓄血證

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āng hán xù xuè zhèng

2 英文參考

abdominal mass i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blood-retention syndrome of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傷寒蓄血證爲病證名[1]

1.傷寒蓄血證太陽蓄血證[1]。多由太陽病不解,瘀熱隨經,內結膀胱所致[1]。《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2.傷寒蓄血證陽明蓄血證[1]。多由素有瘀血,熱傳陽明所致[1]。《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當湯下之。”《傷寒明理論·蓄血》:“傷寒蓄血,何以明之?蓄血者,在下焦結聚,結聚而不行,蓄積而不散者是也……留於下而瘀者,謂之蓄血。此由太陽隨經,瘀熱在裏,血爲熱所搏,結而不行,蓄於下焦之所致……陽明證,其人喜忘,屎雖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亦是蓄血之證。蓄血於下所以如狂者,經所謂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者是也。血瘀於下所以喜忘者,《內經》曰,血並於下,亂而喜忘者是也。二者若有其一,則爲蓄血證明矣。蓄血之證,又有輕重焉:如狂也,喜忘也,皆蓄血之甚者,須抵當湯丸以下之;如外已解,但少腹急結者,則爲蓄血之輕也,須桃仁承氣湯以利之。”蓄血證蓄水證不同,蓄血又有太陽蓄血陽明蓄血之別[1]

太陽府病傷寒蓄水證

太陽腑病爲病證名[2]。亦稱太陽腑證[2]。爲太陽邪熱不解,內犯膀胱所致[2]。有蓄水與蓄血之分[2]。《傷寒溯源集·中風失治》:“太陽者,膀胱之經也。……太陽之經邪不解而內犯膀胱,則下焦不蒸而氣液不得上騰。”《傷寒論辨證廣注·太陽病》:“太陽之邪傳裏,膀胱腑病,水氣上逆而作渴也,故宜五苓散。”《註解傷寒論》卷三:“太陽邪熱不解,隨經入腑,爲熱結膀胱,……太陽多熱,熱在膀胱,必與血相搏。”《傷寒辨證》卷四:“小腹急者,邪在下焦也。大便黑者,瘀血漬之也。小便利者,血病而氣不病也。”《傷寒醫訣串解》卷一:“何謂太陽腑證?曰表邪不去,必入於裏,膀胱爲表中之裏也,有蓄水、蓄血之辨。太陽證,其人口渴煩躁不得眠,脈浮,小便不利,水入即吐,爲膀胱蓄水證,宜五苓散太陽證,其人如狂,小腹硬滿,小便自利,脈沉,爲膀胱蓄血證,宜桃仁承氣湯。”亦有以蓄血瘀血蓄於下焦,不在膀胱,爲傷寒兼證[2]。《醫學心悟》卷二:“傷寒兼症者,非傳經六經之正病,……蓄血者,瘀血蓄於下焦也。”

傷寒蓄水證爲病證名[2]太陽腑證之一[2]。《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傷寒論類方》:“小便不利而欲飲,此蓄水也,利水則愈。”其主要證候小便不利少腹滿微熱消渴,或水入則吐等[2]膀胱太陽經之府,太陽病不解,邪熱隨經入府,膀胱氣化不行,與水相結,而成蓄水證[2]。故用五苓散通陽化氣,利水解表[2]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53.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9.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