澀腸止瀉

固澀法 中醫治法 鍼灸學 中醫學 中醫治療學 內治法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è cháng zhǐ xiè

2 英文參考

antidarrhea with astringent[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relieving diarrhea with astringent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註解

澀腸止瀉治法[1]收澀法之一[2]。指用具有收澀固澀作用的方藥以達到止瀉目的,治療久瀉久痢不止、大便滑脫不禁等病證的治法[3]。適用於脾腎虛寒之瀉痢日久,滑脫不禁等病證。如治療下痢日久不止,大便中膿血不淨、血色暗紅、大便自出不能控制脫肛不收、腹痛喜按、脈遲弱或細等[3]。常用藥物訶子罌粟殼、赤石脂烏梅禹餘糧等,代表方劑真人養髒湯桃花湯四神丸等。鍼灸治療以針補足三裏、灸天樞神闕等穴爲主。[3]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01.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05.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有澀腸止瀉作用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