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溝通

心理學與精神病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rén jì gōu tōng

2 英文參考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個人之間在共同活動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和知識等信息的過程。它是溝通的一種主要形式,主要是通過言語、副言語、表情、手勢、體態以及社會距離等來實現的。

3 人際溝通功能

根據F.但斯和C.拉森(1979)的觀點,人際溝通有3種功能

①連接功能:在一個人和他所處的環境之間起一種連接作用

精神功能:通過人際溝通,人們能參照他人的想法而更好地作決策,更有效地思考;

③調節功能人際溝通可以協調人們之間的行爲

4 人際溝通的過程

由於溝通就是信息交流的過程,所以在社會心理學中,人們常用信息論的術語來解釋人際溝通的全過程。早期的研究者往往將人際溝通過程與 .E.申農和 W.維弗1949年提出的通信過程模型進行簡單的類比。他們把信源比作發信者的腦,轉換器比作發信者的口齒,信道比作傳播聲波的空氣,噪聲源比作干擾人際溝通信息傳遞的各種因素,接受器比作耳朵,信宿比作聽者的腦。通信模式的引入對研究人際溝通影響很大,但是人們後來逐漸發現了一些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是單向傳遞的假設。人與機器不同,在人際信息交流中,發信者和收信者都是積極活動的主體,他們處於經常的相互作用中。收信者對發信者發出的信息會給予反應,這種反應作爲一種信息又反過來作用於發信者,發信者根據它來調節自己的行爲。因此,人們引進了控制論中的反饋概念,補充了傳統信息溝通模型,但即使這樣,仍不能概括人際溝通的全部特點。蘇聯心理學家認爲,人們在交往過程中,信息不僅僅被傳遞,而且還不斷形成、明確、補充和發展。

由於信息論觀點在解釋和描述人際溝通時有某些不可克服的缺點,一些社會心理學家,特別是偏重於溝通的社會性的學者後來利用相互作用論和關係論等新觀點來研究人際溝通現象(見溝通)。

5 人際溝通的特點

人際溝通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在人際溝通中,溝通雙方都有各自的動機、目的和立場,都設想和判定自己發出的信息會得到什麼樣的回答。因此,溝通的雙方都處於積極主動的狀態,在溝通過程中發生的不是簡單的信息運動,而是信息的積極交流和理解

第二,人際溝通藉助言語和非言語兩類符號,這兩類符號往往被同時使用。二者可能一致,也可能矛盾。

第三,人際溝通是一種動態系統,溝通的雙方都處於不斷的相互作用中,刺激反應互爲因果,如乙的言語是對甲的言語的反應,同時也是對甲的刺激

第四,在人際溝通中,溝通的雙方應有統一的或近似 編碼系統和譯碼系統。這不僅指雙方應有相同的詞彙和語法體系,而且要對語義有相同的理解。語義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溝通情境和社會背景。溝通場合以及溝通者的社會、政治、宗教、職業和地位等的差異都會對語義的理解產生影響。

6 言語溝通

言語是人際溝通的主要手段。利用言語交流信息時,只要參與交流的各方對情境的理解高度一致,所交流的意義就損失得最少。特別是言語溝通伴隨着合適的副言語和其他非言語手段時更能完美地傳達信息社會心理學家研究言語溝通的重點放在說者和聽者是怎樣合作以及對信息理解是怎樣依賴於溝通情境和社會背景的。

6.1 談話的規則

言語溝通要遵循一定的規則。這些規則通常是不成文的共同的默契。談話規則在不同社會、不同文化、不同團體和不同職業之間有所差別。但也有一些普遍性的規則。例如:一方講話時對方應注意傾聽;不要輕易打斷對方的談話;一個時間只能有一個人講話,一個人想講話,必須等別人把話講完;要注意用詞文雅,等等。

在實際的言語溝通中,根據內容和情境的需要,談話的雙方還必須有一些特殊的交談規則。例如,一個計算機專家給一個外行人介紹計算機知識時,要少用專業術語,而多用通俗性的語言,多打些比喻。至於誰先講,什麼時間講,講多長時間,怎麼講等,都要參與溝通的各方進行協調。交談中還有一種更重要的協調,即說者的意思和聽者所理解的意思之間的協調。如果說者所使用的某個詞有好幾種意義,而在這裏指某一個意義,那麼聽者只能在這個特定的意義上去理解,否則溝通就會遇到困難。

6.2 語義

社會心理學家在研究人際溝通時尤其看重語言所表達的意義的分析。語義依賴於文化背景和人的知識結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使用的詞句的意義可能有所不同。即使在同一文化背景下,詞句的意義也可能有差別。哲學家對"人"的理解生理學家對"人"的理解往往有差異。

爲了區分詞義上的差別,心理學家把詞義劃分爲基本意義和隱含意義兩種。例如"戲子"和"演員",這兩個詞都是指從事表演活動的人(基本意義),但兩者的隱含意義不同,戲子含有貶義,而演員則含有褒義。詞的隱含意義,主要是情緒性含義,在人際言語溝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用不當會破壞溝通的正常進行。

語義的理解還依賴於言語中的前後關係和交談情境。研究表明,要理解脫離前後文孤立的詞是很困難的。人們容易聽清一個成語卻不太能聽清一個孤立的詞。語義和情境的關係更爲密切,"戲子"這個詞如果在朋友間打 趣時用,可能含有褒義。

7 非言語溝通

非言語溝通是言語溝通的補充形式,有時也單獨使用。非言語符號系統主要包括副言語和視覺符號兩大類。視覺符號主要包括面部表情、身體運動和姿式、目光接觸、人際距離、衣着等,身體接觸也是人們常用的一種非言語符號。

7.1 副言語

人們說話的音調、響度、速度、停頓、升調、降調的位置等都有一定的意義,可以成爲人們理解言語表達內容的線索。這些伴隨言語的線索稱爲副言語。同一句話加上不同的副言語,就可能有不同的含義。例如"你想到日本去"這句話, 如果用一種平緩的聲音說,可能只是陳述一種事實;如果加重"日本"這個詞,則表示說者認爲去日本不明智;如果加重"你"這個詞,就可能表達對那個人是否能獨走他鄉的懷疑了。

研究副言語存在的一個困難就是這些線索一般沒有固定的意義。人們都清楚"日本"意味着什麼,"想去"意味着什麼,但是對於伴隨他們的副言語的意義,人們的理解可能不一致。對某些人來說,停頓可能意味着強調,對另一些人來說,或許意味着不肯定。研究表明,嗓門高可能意味着興奮,也可能意味着說謊。副言語的特定意義依賴於交談情境以及個人的習慣和特性。

7.2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可以清楚地表明一個人的情緒,一般是非隨意的、自發的,但也是可以控制的。在人際溝通中,有時人們有意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以加強溝通效果。

研究表明,人類的面部表情基本上是遺傳決定的,與文化的關係不大。一個人的面部表情是真情的流露還是故意裝出來的則很難分辨。

同一種表情可以有不同的含義。微笑可以是幸福和喜悅的表示,也可以是友好的表示,有時甚至可以表達歉意。某種表情的具體含義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溝通情境和溝通者的習慣特徵。

7.3 身體運動和姿式

身體運動和姿式在人際溝通中也可用來傳達信息或強調所說的話,被稱爲體態語言。攤開雙手向房間裏擺動,表示邀請。體育比賽中裁判用手勢表示他的判決。體態語言的含義依賴於多種因素,主要有溝通情境、溝通者的習慣以及溝通者所處的文化等。

7.4 目光接觸

目光接觸可能是非言語溝通的主要信息來源,至少可以表明交談的雙方對交談感興趣。目光接觸可以表達愛、喜歡和關係的感情。研究發現,親密伴侶之間比一般人之間有更多的對視行爲

有時人們避免目光接觸。有些人在向別人報告壞消息或者說一些痛苦的事情時往往避開對方的眼睛。有時溝通者由於害羞、恐懼或說謊而避免目光接觸。

M.阿蓋爾和R. 英漢1972年的研究表明,在各種注視情況中,相互對視約佔31%,總的注視約佔61%,注視的平均時間約爲3秒,但相互注視的時間僅爲1秒。延續時間過長的注視就變爲凝視。長時間的目光接觸能引起生理和情緒的緊張。凝視往往含有敵意。多數人會避開這種接觸,以示退讓,有些人則傾向於以眼還眼。凝視有時也可以表示困苦求助。

目光接觸能表達似乎完全矛盾的含意──友愛和敵意、幸福和痛苦、恐嚇和害怕。在實際溝通中具體表達哪種含意則要看當時的情景。但無論如何,頻繁的和長時間的目光接觸總是表明溝通者的捲入程度很高,情緒比較強烈。

7.5 人際距離

人際溝通過程中,雙方之間的距離有一定的含義。一般說來,關係越密切,距離越近。人類學家E.霍爾(1966)把人際距離分爲親密的、個人的、社會的和公衆的4種。他認爲,父母與子女之間、愛人之間、夫妻之間的距離是親密距離,約18英寸,可以感覺到對方的體溫氣味、呼吸。個人距離指朋友之間的距離,大約是1.5~4英尺。社會距離是認識的人之間的距離,一般是4~12英尺,多數交往發生在這個距離內。公衆距離指陌生人之間、上下級之間的距離,一般是12~15英尺。

人際距離文化、地位、居住環境等多種因素有關。人們發現,北美人的交際距離一般大於拉美人,鄉村人一般大於城裏人,社會地位高的人大於地位卑微的人。

7.6 衣着

衣着服飾也可以作爲非言語溝通的手段。一個姑娘在和情人約會時如果精心打扮,很可能表明她想取悅對方。

W.瑟爾伯(1978)認爲衣着至少可以給別人傳遞10種信息:經濟水平、教育水平、是否值得信任、社會地位、是否庸俗、經濟背景、社會背景、教育背景、成功水平和道德品質。

7.7 身體接觸

拍肩膀、握手、擁抱等身體接觸也有溝通信息作用。親密的人之間有較多的身體接觸,而陌生人之間過分親密的接觸可能意味深長。握手的次序、時間、力量,可能標誌着溝通者之間不同的關係水平。

8 言語和非言語溝通的關係

言語溝通和非言語溝通各有其作用,在人際溝通中往往是相互依存和補充的。有時言語溝通的作用大些,有時非言語溝通的作用大些。但近些年,社會心理學家越來越強調非言語線索的作用。例

如,R.L.伯德威斯特(1970)說,言語在交談中只表達不超過30~35%的信息。A.朱拉兵(1972)估計,情緒信息只有7%是通過言語表達的,55%由視覺符號傳遞,38%由副言語符號傳達。有的研究者甚至認爲情緒信息的表達完全是通過視覺通道完成的。

有研究表明,當言語和副言語不一致時,對方主要依賴於副言語信息;當副言語和面部表情不一致時,則主要依賴於面部表情

有人主張,各種人際交往都是多種線索相互作用的結果。言語溝通和非言語溝通都很重要,只是由於溝通情境等原因,有時是非言語溝通顯得更重要些,有時則是言語溝通顯得更重要些。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