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痰劑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中藥學 祛痰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qū tán jì

2 英文參考

phlegm-expelling formul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祛痰劑(phlegm-expelling formula[1])是指以祛痰藥爲主配伍組成,具有消除痰飲作用,治療痰證方劑的統稱[2][2]。分溫燥化痰劑清潤化痰劑治風化痰劑[2]

4 祛痰劑適應

祛痰劑適用於各種痰病,如溼痰證熱痰證燥痰證寒痰證風痰證[2]。痰之與飲,異名而同類,稠濁者爲痰,清稀者爲飲,皆爲水液代謝的病理產物,乃溼聚而成[2]。痰之爲病,無處不到,胸脅腸胃,經絡四肢,皆可有之,其發病常見咳嗽喘促頭痛眩暈胸痹嘔吐中風痰厥癲狂驚癇以及痰核瘰癧[2]

痰病的成因很多,治法各不相同[2]。如脾失健運,溼聚或痰者,治宜燥溼健脾化痰;火熱內盛,灼津爲痰者,治宜清熱化痰;肺燥陰虧,虛火灼液爲痰者,治宜潤肺化痰脾腎陽虛寒飲內停,或肺寒留飲者,治宜溫化寒痰肝風內動,夾痰上擾者,治宜熄風化痰[2]。根據痰病的性質和治法的不同,祛痰劑可相應地分爲燥溼化痰清熱化痰潤燥化痰溫化寒痰治風化痰5類,分別用治溼痰熱痰燥痰、寒痰、風痰爲患的病證[2]

5 祛痰劑的使用注意

痰的產生與肺、脾、腎三髒功能失調有密切的關係,尤與脾失健運甚密,故祛痰劑每需配伍健脾祛溼之品[2]。此外,痰隨氣而升降,氣壅則痰聚,氣順則痰消,故祛痰劑中常配伍理氣之品[2]。使用祛痰劑時,應辨別痰病的性質,即寒、熱、燥、溼之不同,而分別選藥組方[2]。同時還應注意病情,分清標本緩急[2]。如咳痰而有咯血傾向者,不宜用燥烈的祛痰藥,以防引起大量的咯血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潤之品,以防壅滯留邪,病久不愈[2]

6 祛痰劑分類

6.1 燥溼化痰劑

燥溼化痰劑適用於溼痰證,症見痰多易咳、胸脘痞悶、嘔惡眩暈、肢體睏倦、舌苔白膩或白滑、脈緩或滑等[2]。常用燥溼化痰藥如半夏、南星等爲主組成方劑;由於溼痰的形成多由脾失健運所致,而善治痰者,又當先治氣,故宜配伍健脾燥溼及行氣之品如茯苓白朮陳皮枳實[2]。代表方爲二陳湯溫膽湯[2]。其中二陳湯燥溼化痰理氣和中,用於溼痰內阻、咳嗽痰多之證,爲治療溼痰咳嗽的基礎方;溫膽湯理氣化痰,清膽和胃,主治膽胃不和,痰熱上擾,虛煩不眠,嘔吐呃逆驚悸癲癇[2]

6.2 清熱化痰

清熱化痰劑主要用於熱痰證,常以清熱化痰藥爲主組成方[2]熱邪又可致氣滯不暢,故宜配伍氣之品[2]。其中清氣化痰丸小陷胸湯消瘰丸均有清熱化痰作用[2]。但清氣化痰丸又能下氣止咳,多用治痰熱內結,咳嗽痰黃難咳者;小陷胸湯還能寬胸散結,多用於痰熱互結、胸脘滿悶疼痛之證;消瘰丸長於軟堅散結,用治痰火鬱結而成之瘰瘍痰核[2]

6.3 潤燥化痰

潤燥化痰劑適用於燥痰證,症見痰稠而黏、咳之不爽、咽喉乾燥,甚則嗆咳、聲音嘶啞等[2]。常用潤肺化痰藥如貝母瓜蔞等爲主組成方[2]。因燥痰多由肺陰不足、虛火灼津煉液而成,故宜配伍潤燥生津之品如天花粉南沙蔘等;同時須配伍理氣藥[2]。代表方如貝母瓜蔞散,此方可潤肺化痰,用於肺經燥熱所致的咳嗽痰稠,咳痰不爽,咽喉乾燥[2]

6.4 溫化寒痰

溫化寒痰劑適用於寒痰證,症見咳痰清稀色白、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脈弦滑等[2]。常用溫化寒痰藥如細辛白芥子等爲主組成方[2]。因寒痰多由脾腎陽虛、肺寒停飲所致,故宜配伍溫陽散寒健脾滲溼之品如乾薑茯苓[2]。代表方如苓甘五味姜辛湯三子養親湯,均有溫肺化痰作用,但前方溫肺暖脾之力較大,多用治寒痰內蓄,咳嗽痰稀色白之證;三子養親湯溫化作用小,而降氣止咳之功較勝,兼能化食,多用於痰氣鬱滯的咳嗽喘逆、食慾不振之證[2]

6.5 治風化痰劑

治風化痰劑適用於風邪外風內風)與痰濁爲患的病證[2]。症見惡寒發熱咳嗽咳痰,或眩暈頭痛,或發爲癲癇,甚則昏厥,不省人事等[2]。常用疏風解表藥平肝熄風配伍化痰藥組成方[2]。代表方如杏蘇散止嗽散半夏白朮天麻湯[2]

止嗽散半夏白朮天麻湯均有治風化痰作用[2]止嗽散長於疏散外風,是治療新久咳嗽的常用方;半夏白朮天麻湯燥溼化痰平肝熄風,善治風痰上擾所致的眩暈頭痛[2]

表10-1 常用止咳平喘劑的比較(出自《方劑一本通》)

祛痰劑的主要比較

圖10-1 祛痰劑的主要比較(出自《方劑一本通》)

7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 [2] 魏睦新,王剛.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