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氣虛體質爲中醫體質的一種。體質學說是中醫學的一大特色,根據天賦體質的差別對人進行分類,是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理論豐富而且實踐性強[1]。在日常生活中,常可見到在同樣的致病條件下,有的人感而爲病,有的人卻安然無恙;同樣患感冒,有的人出現風寒症狀,有的人卻出現風熱症狀,這主要與人的體質有關。
氣虛體質之人表現爲倦怠無力,氣短懶言,聲音低微,多汗自汗,心悸怔忡,頭暈耳鳴,食慾不振,腹脹便溏,舌淡苔白,脈弱無力。心氣虛者常見驚悸不安,氣短且活動時加重,早搏等;肺氣虛者見咳嗽無力,氣短懶言,聲微自汗等;脾氣虛者常見食少厭言,消瘦,腹脹,大便溏薄,面色萎黃等;腎氣虛者可見腰腿痠軟,小便頻數且清長,下肢浮腫,性慾低下等。肝氣虛者較少見。
4 氣虛體質的表現
4.1 總體特徵
氣虛體質之人元氣不足,以疲乏、氣短、自汗等氣虛表現爲主要特徵。
4.2 證象
陽虛體質者在倦怠無力、氣短懶言、脈弱無力等氣虛症狀的基礎上,還常見畏寒喜暖、四肢不溫、脘腹冷痛、小便清長、舌淡體胖、體溫偏低等徵象。心陽虛者,除心氣虛等基本症狀外,還兼見四肢不溫、冷汗、脈微欲絕等徵象;脾陽虛者,兼見久瀉不止、四肢發冷、肢體浮腫、小便不利等徵象;腎陽虛者,兼畏寒肢冷,腰痠腿痛,遺精滑精,陽痿早泄,夜尿頻多等徵象。
4.3 形體特徵
肌肉鬆軟不實。
4.4 常見表現
平素語音低弱,氣短懶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紅,舌邊有齒痕,脈弱。
4.5 心理特徵
性格內向,不喜冒險。
4.6 發病傾向
4.7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
不耐受風、寒、暑、溼邪。
5 氣虛體質的調養
體質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同時又有動態可變性。合理的飲食、舒暢的情志及適度的運動可增強體質,促進身心健康;反之,則可使體質衰弱,進而導致各種疾患。
5.1 調養原則
補益脾肺,昇陽舉陷。
5.2 調養方法
5.2.1 精神調養
氣虛之人,多性格內向,膽小,缺乏決斷能力,情緒不穩定,時常精神不振、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故在日常生活中,應振奮精神,逐漸培養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保持平和心態,避免過度思慮、精神緊張。當煩悶不安,情緒不佳時,可傾聽音樂,欣賞戲劇,觀看幽默的相聲或小品,以消除煩惱,振奮精神。[2]
5.2.2 飲食調養
氣虛之人飲食以選擇性質平和而偏溫補的食物爲佳,如常食粳米、糯米、小米、黃米、大麥、山藥、秈米、小麥、馬鈴薯、大棗、胡蘿蔔、雞肉、鵝肉、兔肉、鵪鶉、牛肉、狗肉、青魚、鰱魚等。若氣虛甚,可選用“人蔘蓮肉湯”補養。不宜多食生冷、黏滑、苦寒、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食油膩及不宜消化的食物。
5.2.2.1 食養方法:
1.補益脾肺,兼顧心腎。氣虛證多與肺、脾、心、腎虛損有關,食養應以分別補其髒虛爲原則。由於“氣之根在腎”,因此,補氣時可酌加枸杞子、桑椹、蜂蜜等益腎填精之品
2.食性平和,宜爲平補。氣虛表現多爲臟腑功能減退,尚未出現寒象,宜用營養豐富易於消化的食物。
4.忌寒溼、油膩、厚味食物。
5.2.2.2 推薦食材:
1.補氣類食物糯米、粳米、小米、粟米、大麥、蕎麥、栗子、花生、榛子仁、刀豆、白扁豆、山藥、香菇、蘑菇、猴頭菇、大棗、豬肚、羊肚、牛肉、雞肉、乳鴿、鵪鶉、鯽魚、泥鰍、帶魚、紅糖、飴糖、鯧魚、鱸魚、黃花魚、黃芪等。
2.平補類食物 豆製品、墨魚、蛋、豬肉、豬腰、黑魚、淡菜、山藥、粳米、大棗、茯苓等。
3.溫補類食物 冬蟲夏草、胡桃仁、羊肉、狗肉、肉桂、乾薑等。
5.2.2.3 推薦食養方:
1.黃芪燉雞 生黃芪30g,母雞1只。將母雞去毛及內臟,洗淨,再將黃芪放入母雞腹中縫合,置鍋中加水及姜、蔥、大料、鹽等佐料燉煮至雞爛熟。佐餐食用。
2.薏苡仁粥 薏苡仁50~100g,粳米100g,糖或鹽適量。薏苡仁、粳米洗淨,放人鍋內,加水適量,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煮至粥熟。食用時加入糖或鹽。佐餐食用。
3.大棗粥 大棗10~15個,粳米100g,冰糖適量。大棗、粳米洗淨放鍋內,加水適量,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煮至米爛棗熟成粥,加入冰糖。佐餐食用。
4.雞汁粥 母雞湯lOOOmL,粳米50g,鹽、蔥適量。粳米洗淨放鍋內,加入母雞湯,再加入適量水,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煮至粥熟,加入鹽、蔥。佐餐食用。
5.白扁豆粥 白扁豆60g,粳米100g。白扁豆、粳米洗淨,放人鍋內,加水適量,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煮至粥成。佐餐食用。
6.白茯苓粥 白茯苓粉15g,粳米100g。將洗淨的粳米與白茯苓粉同放入鍋內,加水適量,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煮至米爛成粥。可經常食用。
5.2.3 體育鍛煉
氣虛體質者體能、耐力常顯不足,故以選擇較爲柔緩的鍛鍊方式爲宜,如廣播操、太極拳、散步、慢跑、按摩四肢及胸腹等,對糾正體質,增強身體素質有很好的幫助。氣功可練“六字訣”中的“吹”字功。如運動強度過大、運動時間過久,則易出現疲勞、汗出、氣短喘促等正氣耗散之象,加重氣虛,故應防止過度運動。
5.2.4 藥物調養
氣虛之人可選用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作用的藥物,如人蔘、黃芪、茯苓、白朮、大棗、山藥等。氣虛明顯者加用補氣方劑,偏於脾氣虛常見納呆、腹脹者,宜選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或人蔘健脾丸、補益資生丸等;偏於肺氣虛經常感冒者,宜選補肺湯,玉屏風散;偏於腎氣虛有夜尿頻多者,可選腎氣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