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虛身熱

中醫病證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qì xū shēn rè

2 英文參考

qi-asthenia fever[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氣虛身熱爲病證名[1]。因元氣本虛,傷於暑溼所致發熱[1]。見《黃帝內經素問·刺志論》:“氣虛身熱,得之傷暑。”治用李東垣王孟英清暑益氣湯[1]。亦有因飲食勞倦內傷脾胃而致氣虛發熱,宜用甘溫除熱[1]

見氣虛熱氣虛熱爲病證名[2]。指脾胃氣虛或脾肺氣虛而致的虛熱[2]。多因飲食勞倦內傷脾胃,以致氣虛火旺,虛熱內生[2]。《雜病源流犀燭·虛損癆瘵源流》:“有氣虛熱,必兼少氣自汗,體倦心煩。”《證治匯補·氣血熱辨》:“氣分虛熱者,用甘溫以除熱。”治宜用補中益氣湯等方[2]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22.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18.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