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堂

經穴別名 腧穴學 經外奇穴 鍼灸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qì táng

2 概述

氣堂:1.經穴別名;2.奇穴氣衝別名。[1]

3 經穴別名·氣堂

氣堂經穴別名。出《經穴纂要》。即尺澤[1]

穴位尺澤
漢語拼音Chize
羅馬拼音Chihtse
美國英譯名Short Narrow Marsh
各國代號中國LU5
日本P5
法國莫蘭特氏P5
富耶氏LU5
德國L5
英國LU5
美國5

尺澤經穴名(Chǐzé LU5)[2]。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代號LU5[3]。別名鬼受鬼堂[3]。屬手太陰肺經[3]尺澤手太陰肺經合穴五行屬水[3]。尺即尺膚,指前臂部,澤即沼澤,爲水聚處,此穴在肘部,爲合穴脈氣匯聚於此,故名尺澤[3]。主治咳嗽氣喘少氣咯血潮熱肺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結核,胸部煩滿心痛心煩,悲愁不樂,咽喉腫痛,胸部脹滿,胸膜炎,小兒驚風急性胃腸炎,吐瀉,肘臂攣痛,肩內側痛,肩胛神經痛,四肢暴腫,手不能伸,肘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丹毒身痛腰脊強痛,膝髕腫痛,乳癰發熱癥瘕積聚疝氣咽喉腫痛,喑啞,抽搐癲癇精神病腦血管病後遺症,遺尿尿失禁等。

3.1 別名

鬼受(《備急千金要方》),鬼堂(《千金翼方》)。

3.2 出處

黃帝內經靈柩·本輸》:肺出於少商……入於尺澤尺澤肘中動脈也,爲合。手太陰經也。

3.3 穴名

尺即尺膚,指前臂部,澤即沼澤,爲水聚處,此穴在肘部,爲合穴脈氣匯聚於此,故名尺澤[3]

《說文》:“尺,十寸也,手卻十分動脈寸口,十寸爲尺,尺所以指尺,規矩事也。”《脈經》卷一:”從魚際高骨卻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從寸至尺名曰尺澤。故曰尺寸,寸後尺前名曰關。”脈訣雲:“分寸爲尺,分尺爲寸。”人之前膊腕橫紋後1寸爲關,由關至肘橫紋爲尺。所謂“尺膚熱”者,即指此1尺全部而言。見此1尺之熱,即知全身俱熱也。[4]

周禮·地宮》:“澤,水之所鍾也。”尺澤者,言穴居尺部低窪之處,猶如水之有宮城也[4]

楊上善說:“水出井泉流注行已,便入於海,十二經脈出四支已流口(缺文,疑爲‘注’字)而行至此,入五藏海澤。謂陂、澤,水鍾處也。尺謂從此向口(缺文,疑爲‘肘’字)有尺也,一尺之中脈注此處,流動而下,與水義同,故名尺澤。”

3.4 特異性

手太陰肺經五輸穴合穴五行屬水。

3.5 所屬部位

[5]

3.6 定位

尺澤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6][7]

尺澤位於肘橫紋中,當肱二頭肌腱橈側緣凹陷處,微屈肘取穴[7]

尺澤在肘區,肘橫紋上,肱二頭肌腱橈側緣凹陷中。微屈肘取穴[7]

尺澤在手太陰肺經中的位置

尺澤手太陰肺經中的位置

尺澤的位置

尺澤的位置

尺澤的位置

尺澤的位置

上肢內側部經穴——尺澤的位置

上肢內側部經穴——尺澤的位置

尺澤

尺澤的位置(手太陰肺經

尺澤

尺澤的位置(肌肉

尺澤

尺澤的位置(骨骼神經血管

3.7 取法

手掌向上,微屈肘,在肘橫紋上,肱二頭肌腱橈側緣處取穴

在肘區,肘橫紋上,肱二頭肌腱橈側緣凹陷中,微屈肘取穴[7]

在肘區,肘橫紋上,當肱二頭肌肌腱橈側緣凹陷中取穴[8]

3.8 穴位解剖

尺澤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肱橈肌、肱肌。有橈側返動、靜脈之分支及頭靜脈分佈着前臂外側皮神經及橈神經皮膚由前臂外側皮神經分佈。皮下組織內除上述皮神經外,還有頭靜脈和前臂外側皮神經經過。針由皮膚經頭靜脈、皮神經之間,穿肘深筋膜,進入肱橈肌。肱橈肌和其深面的肱肌之間有橈神經,該神經於此分爲深、淺二支。深支支配肱橈肌,肱肌由肌皮神經支配。

3.8.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肱橈肌→橈神經→肱肌[8]

皮膚→皮下組織→肱橈肌→肱肌[8]

3.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分佈;深層有橈神經幹經過,並有橈神經深支、肌皮神經肌支和橈側動脈前支(肱深動脈分支)分佈[8]

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橈神經和頭靜脈橈側返動、靜脈分支[8]

3.9 功效與作用

尺澤穴有清熱和胃通絡止痛作用

尺澤穴有清肺瀉火,調理腸腑之作用[8]

肺主氣,司呼吸,尺澤穴爲肺經合穴,“合主逆氣而泄”,又穴性屬水,爲本經子穴,根據“實則瀉其子”的原則,凡肺經有熱所致肺氣上逆咳喘、胸部脹滿,熱傷肺絡所致的咯血潮熱肺熱上壅所致的咽喉腫痛等,均可瀉尺澤以治之[8]

手太陰經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肺熱移於胃腸,胃氣上逆嘔吐,阻於胃腸則泄瀉,取尺澤穴可清肺胃、調氣機、止吐瀉[8]

尺澤穴在肘橫紋外側端,爲手太陰經之合穴,合象水之歸。水之所歸,大則江海,小則沼澤,以澤字立意,治意亦廣,大有普及全身之勢。如治舌咽乾澀、血不榮筋、臂攣喉痹,以及津液失調、四肢拘急靜脈充血,取本穴治之,則甘霖普澤,萬物孳生矣。尤其時病拘急,在本穴靜脈放血,可以立愈。[8]

尺澤穴位於肘部,可治肘臂攣痛,屬腧穴局部治療作用[8]

3.10 治病

尺澤穴主治咳嗽氣喘少氣咯血潮熱肺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結核,胸部煩滿心痛心煩,悲愁不樂,咽喉腫痛,胸部脹滿,胸膜炎,小兒驚風急性胃腸炎,吐瀉,肘臂攣痛,肩內側痛,肩胛神經痛,四肢暴腫,手不能伸,肘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丹毒身痛腰脊強痛,膝髕腫痛,乳癰發熱癥瘕積聚疝氣咽喉腫痛,喑啞,抽搐癲癇精神病腦血管病後遺症,遺尿尿失禁等。

尺澤穴主治咳嗽氣喘咯血潮熱咽喉腫痛、胸部脹滿、小兒驚風、吐瀉、肘臂攣痛[8]

尺澤穴主治咳嗽氣喘咯血,胸部煩滿咽喉腫痛,肘臂攣痛等[8]

尺澤穴主要用於胸肺、胃腸及局部疾患:如咳嗽氣喘少氣咳血肺炎肺結核心痛心煩急性胃腸炎嘔吐、肘臂攣痛、肘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小兒驚風丹毒[8]

尺澤穴以治肺臟實證熱證爲主[8]

肺胸病:咳嗽氣喘咯血潮熱,胸部脹滿[8]

胃腸病:急性腹痛,吐瀉[8]

五官病:咽喉腫痛,喑啞[8]

神志病:悲愁不樂,小兒驚風抽搐癲癇[8]

腎病遺尿尿失禁[8]

經脈病:肘臂攣痛,肩內側痛,四肢暴腫,手不能伸[8]

其他病:身痛腰脊強痛,膝髕腫痛,乳癰丹毒發熱癥瘕積聚疝氣[8]

3.11 刺灸法

3.11.1 刺法

直刺0.8~1.2寸,或點刺出血[8]

直刺0.3~0.5寸[8]

一般直刺0.5~0.8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8]

直刺0.8~1.2寸,局部有酸脹感,或有觸電樣感向前臂或手部放散;也可用三棱針或粗毫針點刺出血[8]

點刺出血,用於急性吐瀉。

注意:不宜針刺過深,以免刺傷穴下血管引起內出血[8]

3.11.2 灸法

艾卷灸[8]

艾條灸5~10分鐘[8]

艾炷灸溫鍼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注意:不宜瘢痕灸,以免因瘢痕而影響肘關節活動[8]

3.12 配伍

尺澤少澤短氣脅痛心煩[8]

尺澤合谷少商咽喉腫痛[8]

尺澤合谷,有行氣活絡,祛瘀止痛的作用,主治肘臂攣痛,肘關節屈伸不利。

尺澤肩髃曲池合谷,治肘臂攣痛[8]

尺澤少商商陽,治咽喉腫痛[8]

尺澤委中,有清熱化溼作用,主治吐瀉。

尺澤委中水溝,治閃挫腰痛[8]

尺澤肺俞,有降氣止咳平喘作用,主治咳嗽氣喘

尺澤肺俞風門,治咳喘[8]

尺澤委中刺絡放血,治急性吐瀉[8]急性胃腸炎[8]

3.13 研究進展

艾灸異常胎位孕婦的尺澤穴,可使腹部鬆弛,胎動活躍,有一定轉胎作用[8]

針刺正常人尺澤穴,可使闌尾運動增強,排空時間縮短[8]

針刺尺澤等穴治療熱帶嗜酸性白細胞增多症,可使嗜酸性白細胞降低[8]

降壓作用:臨牀觀察針刺尺澤有降壓作用,對高血壓患者有一定療效[8]

結腸蠕動的調整作用:針刺尺澤可使不蠕動蠕動很弱的降結腸下部或直腸蠕動增強[8]

對中長跑運動員肺活量的影響:實驗組運動員左、右臂尺澤進行5個療程的溫和灸法,測定實驗前後兩組運動員的肺活量和1000 m跑成績。結果顯示,5個療程後實驗組運動員的平均肺活量較實驗前顯著提高(P<0.01),而對照組平均肺活量實驗前後差異不明顯[8]

3.14 文獻摘要

備急千金要方》:主嘔瀉上下出,兩脅下痛

靈光賦》:吐血定喘尺澤

鍼灸甲乙經》:振寒瘛瘲,手不伸,咳嗽唾濁,氣膈善嘔,鼓頷不得汗,煩滿,因爲疚衄,尺澤主之,左窒刺右,右窒刺左。心膨膨痛,少氣不足以息,尺澤主之。咳逆上氣舌幹脅痛心煩,肩寒,少氣不足以息,腹脹,喘,尺澤主之。肘痛,尺澤主之。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風痹肘攣,手臂不得舉,喉痹上氣舌幹咳嗽唾濁,四肢暴腫,臂寒,短氣

鍼灸大成》:主肩臂痛,汗出中風小便數,善嚏,悲哭,寒熱風痹,臑肘攣,手臂不舉,喉痹上氣嘔吐口乾咳嗽唾濁,痃瘧,四肢暴腫,心疼臂寒,短氣,肺膨脹,心煩少氣勞熱喘滿腰脊強痛,小兒慢驚風

肘後歌》:鶴膝腫勞難移步,尺澤能舒筋骨痛

4 經外奇穴別名·氣堂

氣堂經外奇穴氣衝的別名[8]。出《備急千金要方》。

氣衝經外奇穴[9]。出《備急千金要方》。又稱氣堂[9]。位於頸正中線,當甲狀軟骨切跡與胸骨柄頸上切跡連線之中點處。主治咳嗽氣喘

4.1 定位

經外奇穴·氣衝位於頸正中線,當甲狀軟骨切跡與胸骨柄頸上切跡連線之中點處[9]

4.2 治病

經外奇穴·氣衝主治咳嗽氣喘[9]

4.3 刺灸法

針刺0.2~0.3寸;可灸[9]

5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46.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66.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94.
  4. ^ [4]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5.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1.
  6. ^ [6]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7. ^ [7]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0.
  8. ^ [8]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46-147.
  9. ^ [9]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44.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