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暑益氣

中醫治法 清熱法 鍼灸學 中醫學 中醫治療學 內治法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qīng shǔ yì qì

2 英文參考

clearing summer-heat and tonifying Qi[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clearing summerheat and benefiting qi[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註解

清暑益氣治法[1]。指用具有清解暑熱補氣生津作用的方藥治療暑熱傷津氣病證的治法[2]。暑天症見高熱不退,口渴煩躁汗多,神疲少氣,苔黃白而幹,脈虛數無力[2]。可用《溫熱經緯清暑益氣湯,該方着力於益氣生津,兼清暑邪[2]。若虛人夾溼而病暑者,則以《脾胃論清暑益氣湯爲宜[2]鍼灸臨牀常採用針瀉合谷大椎內庭等穴以清暑熱;針補復溜益氣生津;煩渴甚者,加刺金津、玉液以止渴[3]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45.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7.

有清暑益氣作用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