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史

氣功學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qì gōng shǐ

2 英文參考

Qigong history

3 註解

氣功史氣功的起源、流傳、發展和變革的歷史。

一般認爲,中國氣功與醫同源,《易經》爲其理論基礎。

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已有“坐忘”的修養萬法,戰國時期文物《行氣玉佩銘》的銘文則被視爲最早、描述最完整的小周天呼吸鍛鍊法。中醫學的奠基性經典著作《內經》已多次出現“導引”、“按蹺”等氣功術語,證明氣功已被醫家列爲常用治療手段,《莊子·刻意篇》也明確記載了當時的“導引之士”、“養形之人”的“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爲壽而已”。

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導引圖》,是秦漢時期氣功鍛鍊的圖錄,同時出土的《卻穀食氣篇》較詳細地記載了氣功“食氣”之法。東漢名醫華佗創編的“五禽戲”是較早的套路氣功功法。同時還出現了“胎息”、“胎食”、“食玉泉”等功法,魏伯陽的《參同契》被視爲最早的氣功大作。

晉代道家名醫葛洪的《抱朴子》對氣功內丹術有詳細的論述,相傳爲魏夫人所著的《黃庭經》也是一部氣功專著。

南北朝道家名醫陶弘景編著的《養性延命錄》之“服氣療病”、“導引按摩”兩部分詳細記載了氣功用於醫療的情況;此時印度名僧菩提達摩到少林寺傳經,同時傳授了鍛鍊意念的“壁觀”功法。

隋唐時期的三大古典醫籍——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王燾的《外臺祕要》中,都有氣功功法的詳細記載:如內視丹田、存視五臟叩齒嗽津以及“天竺國按摩婆羅門法”、“老子按摩法”等;兩宋時期,道家內丹術興起,著作以張紫陽的《悟真篇》最具代表性;醫學鉅著《聖濟總錄》的“導引”、“服氣”兩部分記載了“擊探天鼓”(鳴天鼓)、“拭摩神庭”(浴面)、“下摩生門”(摩腹)等功法。

兩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蘇東坡、陸游等,都崇尚氣功並有氣功著述或詩作留世,宋代的理學大家程頤、朱熹等則倡導靜坐功法以修身養性

明清時期氣功進一步與醫學結合,幾乎所有的醫學名家都有關於氣功的論述和氣功保健的實踐,此時期出現的氣功專著有冷謙的《修齡要旨》,高謙的《遵生八箋》、胡文煥的《類修要訣》、汪訒庵的《勿藥元銓》、袁了凡的《靜坐要訣》等,其中明末陳繼儒的《養生膚語》提出了“辨證練功”的概念。

清代後期,出現了潘偉如的《衛生要求》(即《內功圖說》)、蔣維喬的《因是子靜坐法》、丁福保的《靜坐法精義》等氣功專著,但功法理論並無大的進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作爲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氣功得到深入發掘和廣泛推廣應用。1955年唐山市氣功療養所成立,隨後在唐山、北戴河舉辦了氣功訓練班,爲現代醫療氣功的臨牀應用觀察創造了必要條件。1957年上海氣功療養所成立,在廣泛開展氣功治療慢性疾患臨牀觀察的同時,利用現代實驗技術對氣功原理進行了某些探索。1960年衛生部委託上海舉辦“全國氣功師資進修班”,培養了一批氣功師。進入80年代,氣功鍛鍊得到廣泛普及,氣功專著大批出版,氣功原理的研究也有較深入地發展。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