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膈

中醫學 中醫病機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qì gé

2 英文參考

dyshagia due to stagnation of vital energy

qi-stagnant dysphasi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氣膈病機[1]五膈之一[1]。見《肘後備急方》卷四。多因惱怒太過,肝木乘脾所致[1]。《諸病源候論·五鬲氣候》:“氣鬲之爲病,胸脅逆滿,咽塞,胸鬲不通,惡聞食臭。”或見大小便閉澀,不時吐逆等[1]。治用七氣湯四七湯等方[1]。若見脾胃久冷,心腹痞滿,飲食無味,面色萎黃等,可用《太平聖惠方沉香丸[1]。本證可見於賁門痙攣[1]

參見噎膈五膈

噎膈爲病名[2]。見《嚴氏濟生方》卷二。《內經》作隔、鬲、膈中、隔塞、鬲咽[2]。《備急千金要方》稱噎塞[2]。又名膈噎、噎、膈、膈氣[2]。1.指食人阻隔,未曾入胃即吐出者[2]。《醫貫》卷五:“噎膈者,飢欲得食,但噎塞迎逆於咽喉胸膈之間,在胃口之上,未曾入胃即帶痰涎而出。”2.指飲食不得下,大便祕結[2]。《醫學入門》卷五:“飲食不下而大便不通,名膈噎。”3.亦指反胃[2]。《丹溪心法》卷三:“翻胃膈噎膈噎翻胃之漸。”本病有虛實之分[2]。《金匱翼》卷三:“噎膈之病,有虛有實。實者或痰或血,附着胃脘,與氣相搏,翳膜外裹,或復吐出,膈氣暫寬,旋復如初。虛者津枯不澤,氣少不充,胃脘乾癟,食澀不下。虛則潤養,實則疏瀹,不可不辨也。”因憂思而氣結生痰,交阻胸膈所致者,治宜解鬱化痰,可用五膈寬中散,香砂寬中丸啓膈散等方[2]。因酒色過度,腎陰虧損所致者,治宜滋補腎陰,可用六味地黃丸[2]。因陰虛火旺,瘀熱交阻所致者,治宜養陰清火,活血化瘀,可用通幽湯,滋血潤腸丸[2]。因津液枯槁所致者,宜生津益胃,可用麥門冬湯[2]。因脾氣虧損所致者,治宜益氣健脾,可用補氣運脾丸噎膈證古分五噎五膈外感噎膈內傷噎膈[2]。根據病情不同,又有隔食格氣梅核膈[2]

五膈爲病證名[3]。憂膈、恚膈氣膈寒膈熱膈的總稱[3]。見《肘後備急方》卷四。又稱五鬲氣[3]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17.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26.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23.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