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咀嚼檳榔增加口腔癌風險

問答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問:經常咀嚼檳榔增加口腔癌風險
答:

“經常咀嚼檳榔容易增加口腔癌風險,這個結論是勿庸置疑的。”國家食品風險評估心風險交流部鍾凱副研究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2004年國際癌症研究中心把檳榔確認爲一類致癌物,這項研究發表在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專題報告第85卷。

檳榔嚼後易形成致癌物

咀嚼檳榔容易導致口腔癌,這主要與檳榔含有的化學物質咀嚼後形成致癌化合物——亞硝胺類物質有關,研究者從嚼檳榔的人的唾液檢測出三種亞硝胺類物質。另外,檳榔質硬,易使口腔黏膜受損,特別是用荖花(或稱爲榔葉)和石灰包裹後對口腔的磨損更厲害,經常使口腔黏膜處於受損狀態,增加癌變機率菸草(包括嚼食和吸菸)還和檳榔“臭味相投”,共同促進口腔癌的形成。

許多調查研究的資料都表明,經常咀嚼檳榔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口腔癌口腔白斑牙隱裂牙根縱裂等多種口腔疾病的發生有關,特別是用荖花和灰粉包裹檳榔咀嚼,更易增加其致癌風險

鍾凱告訴記者,1985年科學家就已經發現含菸草成分的檳榔製品致癌的確鑿證據,只是當時沒有足夠證據證明檳榔本身就能致癌。後來流行病學證據逐漸出現,尤其是從印度、巴基斯坦獲得了含菸草和不含菸草成分的檳榔製品都能致癌的證據。同時,大量的動物實驗和體外實驗證據不斷涌現,證明不僅檳榔製品有致癌性,其青果同樣致癌。

致癌物分級中,檳榔屬一類致癌物,雖然致癌物等級和致癌性的強度沒有必然聯繫,但“一類致癌物”意味着它對人的致癌作用證據確鑿。

“沒有直接因果關係”的說法具欺騙性

檳榔食用時味微澀略帶甜辣,有輕微刺激感,可使人發熱興奮,因此咀嚼檳榔成癮性。人類咀嚼檳榔的歷史非常久,目前,喜食檳榔的國家和地區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印度、我國南方及臺灣。雖然流行病的研究發現嚼食檳榔口腔癌發生有密切關係,但目前全世界約有兩億人咀嚼檳榔,而且還不斷增加中。

在歐美,癌症譜排行前幾位的分別是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直腸癌,但是東南亞國家口腔癌一直名列前茅。在南亞一些地方,口腔癌甚至是男性癌症第一殺手,這是證明檳榔口腔癌相關性的非常重要的佐證。

檳榔口腔癌沒有直接因果關係,這完全是混淆視聽”,鍾凱告訴記者,“這個說法從科學上講完全正確,因爲理論上不可能完全排除別的原因導致口腔癌的可能性,其實這是一種很具欺騙性的說辭,容易被某些人用來胡攪蠻纏,最後陷入詭辯”,鍾凱說,“對於任何一種慢性損害或長週期事件都存在這一現象,比如喫鹽多和高血壓相關性,但喫鹽多和高血壓並無因果關係;長期喝高糖飲料肥胖相關性,但長期喝高糖飲料肥胖未必是因果關係”,嚴謹的研究者只能說“檳榔可以增加患口腔癌風險”或者“喫檳榔口腔癌高度相關”。

應像戒菸一樣戒檳榔

檳榔棕櫚科植物檳榔種子,嚼着喫的檳榔是將果實去核,用荖花、石灰包裹製成,也有一些國家和地區是把檳榔、菸葉和其他一些原料混在一起製成嚼塊。它也可入藥,一般主要作爲驅蟲藥使用,已列入藥典管理目錄。

臨牀上正確使用檳榔可以達到治病效果。但專家建議,嚼檳榔弊大於利,爲了減少口腔癌的發病風險,應儘可能改變嚼食檳榔的不良習慣

近些年來,檳榔產業不斷擴大,僅在印度的規模就超過每年數億美元。由於檳榔可能帶來的公共衛生問題,一些國家或地區早已開始控制,比如美國1976年就嚴禁各州之間運輸檳榔果,加拿大直接禁止銷售檳榔產品

鍾凱建議,“對於檳榔,能不喫就不喫,能少喫就少喫,應像戒菸一樣戒檳榔”,他說,“目前已經有足夠的科學證據證明檳榔致癌物。”他認爲政府應當從公共衛生政策層面考慮,借鑑國外經驗,該限就限,該禁就禁。同時加大對檳榔消費地區和人羣的宣傳,讓更多人瞭解檳榔危害健康的真相,早日戒除這一習俗。

關聯詞條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