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穴法

取穴法 鍼灸治療學 鍼灸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pèi xué fǎ

2 英文參考

point compatibility[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points combina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points associa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配穴法(points combination points association)指腧穴配伍方法[1]。即在選穴原則基礎上,根據不同病症的治療需要,選擇具有協同作用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腧穴同時配合應用的方法[2]

4 常用配穴法

常用的鍼灸臨牀治病穴位配伍方法有:表裏配穴法陰陽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左右配穴法遠近配穴法[3]。古代文獻中還有主客原絡配穴法八脈八穴配穴法子母補瀉法瀉南補北法[3]。此外,子午流注靈龜八法,則是一種特殊的按時配穴法[3]

4.1 本經配穴法

本經配穴法(combination of affected channel association of affected channel combination of affected meridian association of affected meridian)指選取同屬於一條經脈腧穴配合應用, 以防治本經及其內臟的病變的配穴方法[3]。即某一臟腑、某一經絡發生病變時,就選取這一臟腑經脈腧穴配成處方應用[3]。多用於治療單一的臟腑經脈病證[3]。如肺病咳嗽,取“中府”(局部),同時取“尺澤”、“太淵”等[3]胃病天樞(局部),同時取“足三裏“等[3]督脈病脊強反折者,可取大椎腰陽關筋縮命門諸穴等[4],均屬本經配穴法

4.2 表裏配穴法

表裏配穴法配穴法之一[5]。指以臟腑經脈陰陽表裏關係爲依據,表、裏經穴兩相配合應用[5]。即在表裏相合的經脈上選配穴位用以治療本髒本腑有關疾病[6]。此法多用於治療相表裏臟腑經絡病症[6]。一般以原絡配穴法原絡配穴法是指取主病經的原穴爲主,配以表裏經的絡穴爲輔[7])爲代表,但不侷限於此[7]表裏配穴法適用於一般常見疾病,在臨證應用時,既可單選其表經腧穴,也可選裏經腧穴[7]。如胃脹滿疼痛,取足陽明胃經足三裏,配足太陰脾經公孫[7];癲、狂、癇,取手太陽小腸經後溪手少陰心經神門[7]咳嗽太淵(肺)與合谷大腸[7]肝病太沖(肝)與陽陵泉(膽)[7]等。

4.3 陰陽配穴法

陰陽配穴法配穴法之一。指陰經穴與陽經穴的配合應用。如內關足三裏治療胃病陰郄後溪盜汗復溜合谷治療外感發熱無汗等,均是。這種配合的陰陽經如表裏經,則稱之爲表裏配穴法[8]

4.4 上下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superior-inferior points combination superior-inferior points association)爲配穴法之一[9]。指將上部腧穴與下部腧穴同時應用的配穴方法[9]。上,指上肢和腰以上;下,指下肢和腰以下[9]。即上下部穴位兩相配合應用[9]。此法臨證應用很廣,可治療頭面四肢、軀幹、臟腑病症[9]。如失眠上取神門心俞下取三陰交[9]脫肛上取百會下取長強[9]牙痛取上肢的合谷,下肢的內庭[10]偏頭痛,上肢取“外關”,下肢取“丘墟[10]頭項強痛上取天柱“,下取崑崙[10]胃痛取上肢的內關,下肢的足三裏[10]等。古代文獻記載的八脈八穴配穴法,也屬本法範圍[10]

4.5 前後配穴法

前後配穴法(anterior-posterior points combination anterior-posterior points association )爲配穴法之一[11]。又稱腹背陰陽配穴法[11]。前,指頭面、胸腹;後,指枕項腰背[11]前後配穴即前、後部穴位兩相配合應用,多用於五官內臟疾病[11]。如舌強不語,前取廉泉,後取啞門[11]咳嗽氣喘,前取膻中天突,後取肺俞定喘[11]胃脘痛,前選中脘建裏,後選胃俞脊中[11]胃痛取腹部的中脘梁門,背部的脾俞胃俞[12]咳嗽氣喘取胸部的膻中天突,背部的定喘肺俞[12]等 。

偶刺法及俞募配穴法可歸屬前後配穴法[12]

4.6 左右配穴法

左右配穴法(left-right points combination left-right points association)爲配穴法之一[13]。又稱雙穴並用法[13]。指左右相對兩穴同時應用的配穴方法[13]。根據經絡循行左右交叉的特點取穴,左病可以右取,右病可以左取,還可以左右同時並取[13]。多用於治療頭面四肢臟腑的病症[13]。如左側面癱取右側“合谷“,右側面癱取左側“合谷[13]。又如心悸心痛,取兩側的心俞神門[13]頭痛取兩側的太陽列缺[13]嘔吐取兩側內關[14]胃病取兩側胃俞[14]等。嘔吐取兩側內關[14]

4.7 遠近配穴法

遠近配穴法(distal-proximal points combination distal-proximal points association )爲配穴法之一[15]。指遠離病痛部位的穴與近部穴的配合應用[15]遠近配穴法在臨牀上被廣泛運用,可治療頭面四肢、軀幹、臟腑病症[15]。如胃痛近取中脘胃俞遠取內關足三裏腰痛近取腎俞腰眼遠取委中崑崙[15]

5 代文獻中的配穴法

5.1 主客原絡配穴法

主客配穴法(host-guest points combination host-guest points association )爲鍼灸配穴法之一。指主穴爲主,客穴爲輔,一主一客相配伍配穴方法[15]主客配穴法又稱原絡配穴法[16]。即取主病經的原穴爲“主”,再配用與其相爲表裏經脈絡穴爲“客”[17]。用以治療本髒本腑有關疾病[18]。如肺經有病取本經原穴太淵,配以大腸經絡穴偏歷大腸經有病,取本經原穴合谷,配以肺經絡穴列缺[18][18]。因本法以取本經原穴爲主,表裏經的絡穴爲配(客),故又稱主客配穴法[18]。其具體配用見下表:

原絡配穴表(表格出自《中醫大辭典》)

5.2 八脈八穴配穴法

八脈八穴配穴法配穴法之一[19]。又名八法配穴法[19]。見《鍼灸指南》。指以奇經八脈正經脈氣相通的八個穴位兩相配合應用[19]。一般是依據八穴所屬的陰陽契合八卦的屬性,將其分爲四對,上、下配合,以治療本經及有關奇經八脈的病症[19]。如內關公孫相配,主治心、胸、胃部疾病;外關足臨泣相配,主治目、頭側、面頰部疾病;後溪申脈相配,主治頸、項、肩胛部疾病;列缺照海相配,主治咽喉、胸膈部疾病等[19]

5.3 子母補瀉法

子母補瀉鍼灸補瀉法之一[20]。指臟腑經絡發生病變時,視病情之虛實可予以補母或瀉子的補瀉方法[20][21]。《難經·六十九難》:“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其法將井、滎、輸、經、合五輸穴五行相生次序,分屬木、火、土、金、水,又依生我者爲母、我生者爲子的規律,根據病情的虛實,用補母或瀉子的取穴方法來治療,故亦稱子母配穴法[21]人體臟腑經絡各分屬五行;其五輸穴也各配五行陰經爲井木、滎火、輸土、經金、合水;陽經井金、滎水、輸木、經火、合土[21]。又依生我者爲母,我生者爲子的規律,用補母或瀉子的取穴方法來治療[21]。其具體運用時又可分二法:一是取病變經脈上的五輸穴來進行補瀉[21]。如肝經五行屬“木”,肝經虛證,可補本經母穴曲泉(水);肝經實證,可瀉本經子穴行間(火);如肺經虛證,可補本經(金)母穴太淵(土),或母經脾經)的穴位,稱虛則補其母(土生金);又如肺經實證,可瀉本經(金)子穴尺澤(水),或子經腎經)的穴位,稱實則瀉其子(金生水);餘類推[21][21]。二是取病變經脈母經母穴子經子穴來進行補瀉[21]。如肺經五行屬“金”,肺經虛證,可補母經脾經,屬土)母穴太白(土);肺經實證,可瀉其子經腎經,屬水)子穴陰谷(水);餘類推[21]。臨牀上,此兩法常同時應用,以加強療效[21]

5.4 瀉南補北法

瀉南補北法配穴法之一[22]。《難經·七十五難》:“東方實(肝),西方虛(肺),瀉南方(心),補北方(腎)”。它是根據五行生克關係,提出對肝實肺虛脾土無恙的病症,要用瀉心火,補腎水方法來治療[22]。因爲火(心)是木(肝)之子,瀉心火則可奪肝母之實,又能減去克金(肺)的作用,使金氣得復[22]。水(腎)是木之母,金之子,補腎水可資肺母之虛,又可制火之亢,使火不克金,則金氣當勝。金勝則能抑木[22]。所以說“子(水)能令母(金)實,母(水)能令子(木)虛。”這種治法是對“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的補充,說明五臟之間相互影響是多方面的,因而治療方法不能侷限於補母瀉子[22]。並可據此原理推演;心實腎虛,要瀉脾補肝;脾實肝虛,要瀉肺補心;肺實心虛,要瀉腎補脾;腎實脾虛,要瀉肝補肺等[22]

6 特殊的按時配穴法

6.1 子午流注法

子午流注法(point selection by midday-midnight flowing of qi-bloodpoint  midnight-noon ebb-flow acupoint selection)是古代關於鍼灸取穴方法的一種學說[22]。指以日時干支推算人體氣血流注盛衰的時間,據此選配各經五輸穴行鍼刺治療疾病的方法[22]

子午流注針法以時間爲主要條件,在古代哲學思想“人與天地相參”、“與四時相應”指導下,根據臟腑經脈氣血流注盛衰開闔的規律,以四肢膝關節以下的五輸穴爲基礎,結合陰陽消長、五行生克、天干地支的理論制訂的一種逐日按時的取穴方法[23]。系以日時干支推算人體氣血流注盛衰的時間,據此選配各經五輸穴行鍼刺治療[23]。見《子午流注針經》。子午,代表時間;流注:指氣血循行[24]。認爲人體氣血循行,是從子時到午時,從午時到子時,隨着時間的不同而出現週期性的盛衰開闔,開時氣血就盛,闔時氣血就衰[24]。因而主張以十二經的五輸穴爲基礎,配合日、時的天干地支變易,來決定某天某時治病應取的穴位[24]

鍼灸大全》載《子午流注逐日按時定穴歌》,對開穴有具體記載[24]。總的原則:陽日、陽時取陽經五輸穴,陰日、陰時取陰經五輸穴[24]。即日時干支逢單爲陽,逢雙爲陰[24]十天干各配合臟腑經脈,即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戌胃、己脾、庚大腸、辛肺、壬膀胱、癸腎,三焦心包絡併入壬癸[24]。例如甲日於甲戌時開取膽經井穴足竅陰,丙子時開小腸經滎穴前谷[24]。又如乙日於乙酉時開取肝經井穴大敦,丁亥時開心經滎穴少府[24]。陽日逢陰時或陰日逢陽時無開穴,則可取用其相合日干的開穴,如甲日與己日通用,乙日與庚日通用等[24]。若相合時均無開穴,則可取十二經的子母補瀉穴,稱做子母互用[24]

根據這種理論,按時取穴,如順水行舟,獲得更好療效[24]。這種學說從總體來看,認識到人體經脈氣血的變化受到自然界日、時變異的一定影響,有它合理的因素[24]。但有些內容尚待今後在科學研究和臨牀實踐中加以整理提高[24]

本法是以日期的天干爲主,因稱納甲法;以時辰地支爲主的子母補瀉配穴則稱納子法[24]

6.2 靈龜八法

靈龜八法(eight methods of intelligent turtle)爲按時配穴法的一種[25]。又稱靈龜飛騰[26]飛騰八法[26]奇經納卦法[26]。是以奇經八脈的八穴爲基礎,配合八卦九宮天干地支的變易,進行選配八脈交會穴防治疾病的方法[26]。以八脈八穴配合九宮數,再據日時干支所代表的數字計算配穴[26]。一般取主穴配穴各一個[26]。此法從總體來看,認識到人體經脈氣血受到自然界日、時變異的一定影響,有它合理的因素,但採取了機械的治療公式,有待今後在科學研究和臨牀實踐中進一步研究[26]。《鍼灸大全》載《八法歌》:“坎一聯申脈照海坤二五,震三屬外關,巽四臨泣數,乾六是公孫,兌七後溪府,艮八系內關,離九列缺主。”日時干支所代表數字據《八法臨時干支歌》:“甲己子午九宜用,乙庚醜未八無疑,丙辛寅申七作數,丁壬卯酉六須知,戊癸辰戌各有五,己亥單加四共齊。陽日除九陰除六,不及零餘穴下推。”例如甲子日戊辰時,甲得10數,子得7數,戊得5數,辰得5數,共27數。此日是陽日,應除二九18數,餘9數,即取離9列缺[26]

7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 [2] 魏睦新,仲遠明.中醫鍼灸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65.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76.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12.
  6.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90.
  7. ^ [7]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67.
  8. ^ [8]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7.
  9. ^ [9]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
  10. ^ [1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6.
  11. ^ [1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40.
  12. ^ [1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24.
  13. ^ [1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77.
  14. ^ [1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35.
  15. ^ [1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08.
  16. ^ [1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25.
  17. ^ [17]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05.
  18. ^ [1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02.
  19. ^ [19]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8.
  20. ^ [20]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2.
  21. ^ [2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2.
  22. ^ [2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62.
  23. ^ [2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1.
  24. ^ [2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0.
  25. ^ [2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98.
  26. ^ [2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4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