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臨牀醫學3D打印技術轉化研發中心成立

歷史事件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2015年8月13日,深圳市臨牀醫學3D打印技術轉化研發中心在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脊柱外科掛牌,這意味着,今後3D打印技術將越來越廣泛地運用於臨牀醫學中,醫生可以根據患者需要,模擬重建組織器官修復治療方案,爲患者提供個性化要求的醫學服務。

據悉,3D打印技術可以幫助醫生製作術前三維模型,制定精準手術方案,提高手術安全性。隨着這項技術的普及,3D打印費用三年降低了近3/4。

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脊柱外科主任楊欣建表示,有了患者的3D打印脊柱模型,術前醫生就能夠在實物模型上模擬手術操作,及時發現手術設計上的缺陷與不足,制定精準的手術方案。至於患者關心的3D打印費用,隨着技術普及價格正在降低。“前年打印5個椎節的3D模型大概要8000-10000元,但現在打印5個椎節的模型只需要2000-3000元。”楊欣建表示,隨着3D打印技術市場化發展,這項技術在醫學上的應用將會越來越普及,最終使患者受益。

楊欣建告訴記者,3D打印技術由於操作便捷、模型結構精確等特點,目前已在骨科領域廣泛應用,且3D打印技術的臨牀效益顯著。術前在實物模型上模擬手術操作,能及時發現手術設計上的缺陷與不足,以便作出調整,提高手術的安全性,術前在模型上選擇最佳的進釘點、螺釘的長度及直徑,減少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通過實物模型可以更好地與患者及家屬溝通,解釋和交流病情,三維脊椎模型可以很好地顯示覆雜病脊椎解剖形態,提高疾病診斷率。

3D打印技術在臨牀醫學中的運用主要體現於三個方面:通過3D打印的個性化模型實現整形手術前的模擬和手術方案對比;通過3D打印的手術導板可以提高臨牀整形手術的精度和成功率;通過3D打印個性植入體,爲病人帶來了第二次生命

楊欣建說,目前,3D打印技術更多運用於手術指導,雖然技術上已經成熟,但由於相關配套法規不完善,該技術還較少運用於個性植入中。隨着3D打印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相較於幾年前,模型價格也逐步降低,以5節脊椎爲例,原來的價格在8000元以上,如今價格只要3000元。

楊欣建主任介紹了幾例3D打印技術的手術運用。一名12歲小男孩患有神經源性脊柱側彎伴雙下肢不全癱,脊柱極度變形。患兒到市二醫院脊柱外科就診。楊欣建經過詳細的會診,認爲患兒情況較複雜罕見,爲神經肌肉源性脊柱側彎,病情進展迅速,有必要及時手術,如果延誤,患兒生活質量將受到巨大影響,更有可能出現各種心肺功能的問題。但是手術方式的選擇也很費思量,針對患兒特殊的病情,楊欣建決定採用“腰椎後路椎弓根螺釘棒系統”聯合“髂骨螺釘(Vaccaro法)內固定”進行矯正。因爲患者伴有脊柱後凸、椎體旋轉、椎體形成不全、關節突旋轉半脫位(難以確定解剖志),使用解剖標誌點法置釘難度極大,如果術中使用X線透視輔助法,骨科醫師所受輻射量大,術後內固定螺釘移位易造成嚴重的神經血管併發症。考慮到手術精準度和患者安全性等問題,楊欣建考慮將目前國際先進的3D打印技術運用到手術中。術前,將患者脊柱CT等參數發到3D打印公司,醫生再根據3D打印模型制定手術方案,模擬手術操作、進釘角度及深度,術中模型參考,減少透視次數。術後第10天,小男孩恢復良好,可坐起看自己喜歡看的電視。

3D打印技術目前已在骨科領域廣泛應用於術前模型等,但3D打印人工關節植入人體還未推廣開。楊欣建表示,普通的3D建模用樹脂就可以實現,而對於植入人體的人工關節,則需要與骨頭成分相似羥基磷灰石或與人體相容性高的鈦合金來製作,技術上都已經可以實現。雖然有醫院在嘗試,但是人工關節植入人體目前需要國家相關部門的准入許可,未來有望得到推廣。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用戶喜歡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