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腫瘤靶向智能磁共振造影劑研製成功

歷史事件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2013年1月3日,國際學術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梁高林教授課題組和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李立課題組的合作研究成果,文章標題爲Controlled intracellular self-assembly of gadolinium nanoparticles as smart molecular MR contrast agents。該文章報導了一種新型、智能、腫瘤靶向的磁共振造影劑的研製,並在腫瘤模型小鼠上驗證了其優異的腫瘤靶向成像效果。

核磁共振顯像(MRI)是目前臨牀上普遍使用的一種功能影像方法,此技術對檢測組織壞死、局部缺血及各種病變具有獨特的優勢。因其具有較高的分辨率,在臨牀醫學上對疾病早期診斷也顯示出巨大的應用前景。目前臨牀使用的磁共振造影劑大都小分子,採用納米材料作爲載體用來裝載造影劑以提高生物組織局部的造影劑濃度已經成爲研究熱點。然而,基於納米材料的這類造影劑除了要克服製備方面的技術難度外,還要面對低攝取和靶向難等問題。

繼利用梁高林博士發展出的一個獨特的縮合反應平臺成功研製出第一代磁共振造影劑後,該課題組此次與中山大學腫瘤中心和南京大學金陵醫院合作,成功研製出第二代腫瘤靶向智能磁共振造影劑。該技術把兩個用於縮合反應官能團設計到一個含Gd的磁性小分子上,在腫瘤細胞內的還原劑和高表達的蛋白酶作用下,小分化合物發生縮合反應生成多聚體,兩親性的多聚體在腫瘤細胞內自組裝成磁性納米粒子,從而產生大大高於小分單體的MRI信號。

論文第一作者爲中國科大博士生曹春豔和中山大學博士生沈瑩瑩。該項目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安徽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和中國科大重要方向項目培育基金的資助。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用戶喜歡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