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穩態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nèi wěn tài

2 英文參考

Homeostasis

3 註解

內穩態人體內部在外界環境條件變化的情況下保持的一種可變而又穩定的狀態。

1926年由美國生理學家坎農首先提出這一概念,後來在其《軀體的智慧》(1932)一書中作了系統的論述。他認爲“平衡”概念已用來表達系統內較爲簡單的理化狀態,即是封閉系統內諸種力達成平衡;但生命體內的生理學過程複雜得多,是變動着的,總狀態又是穩定的,應當用新的專門概念“內穩態”來表達。他把內穩態定義爲“一種可變而又保持相對恆定的情況”。他指出,只有機體在保持內穩態的情況下,機體才能從外界的變化中取得自由。關於保持穩態的機制,他着重分析了兩種,一是物質的貯存與釋放的調節,二是功能過程快慢速率的調節。

到40年代,維納對內穩態作了控制論解釋,指出內穩態是以保持目標值爲目標的“有目的的行爲”,其手段是負反饋,機體依靠負反饋環境的變化進行隨機應答,檢出並糾正偏差,保持穩定

1963年在英國劍橋大學召開的“內穩態反饋機制”專題會議進一步指出,內穩態在其最廣的含義上,包括了使有機體大多數穩定狀態得以保持的那些協調的生理過程;內穩態根本特徵就在於一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能在給定的時間保持給定的狀態。

錢學森倡導的人體科學提出人體功能態學說,認爲人的穩定功能態是一種“亞穩態,是可變可凋的,可從一種穩態轉入另一種穩態,都是健康的穩定功能態。目前對人體內穩態的研究還在深化,併成爲醫學特別是生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認識到穩態保持就是健康,穩態的偏離就是疾病,穩態的破壞就是死亡。

中醫學實際早已把握了人體內穩態規律,“陰平陽祕”可視爲中醫內穩態概念,並從陰陽的互根、互生、互用、互制來說明其機制,用五行生克乘侮關係表達的五臟系統保持內穩態的一種“內穩定器”;“陰陽失調”是對內穩態的偏離,表現爲各具特徵的疾病功能態“證”;而“陰陽離決”則是內穩態根本破壞。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