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咳嗽·痰熱證

中醫診斷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證名 咳嗽 內傷咳嗽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nèi shāng ké sòu ·tán rè zhèng

2 英文參考

endogenous cough with phlegm-heat syndrom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定義

內傷咳嗽·痰熱證(endogenous cough with phlegm-heat syndrome[1])又稱痰熱咳嗽,是指痰熱蘊肺,以咳嗽,痰色黃稠而難排出,甚或痰中帶血,胸悶口乾口苦咽痛舌紅舌苔黃膩或黃白相兼,脈滑數等爲常見症的內傷咳嗽證候[1]

4 內傷咳嗽·痰熱證症狀

內傷咳嗽·痰熱證患者咳嗽息粗促,或喉中有痰聲,痰多、質粘厚或稠黃,咯吐不爽,或有熱腥味,或吐血痰,胸肋脹滿,咳時引痛,面赤,或有身熱,煩熱口乾欲飲,舌苔薄黃膩,質紅,脈滑數[2][3]

5 證候分析

熱鬱肺,壅阻肺氣肺失清肅[4]

外感風熱或素有內熱熱邪煉液爲痰,痰熱互結,壅滯於肺,使肺失肅降肺氣上逆,故見咳嗽氣粗、痰多稠黃。痰熱壅阻肺氣肺失清肅,故咳嗽息粗促,痰多質粘稠、色黃、咯吐不爽;痰熱鬱蒸,則痰有腥味;熱傷肺絡,故胸肋脹痛,咳時引痛,或咯吐血痰;肺熱內鬱,則有身熱,熱灼津液,則煩熱口乾欲飲。舌苔薄黃膩,質紅,脈滑數,均屬痰熱內盛之候。[4][4]

6 內傷咳嗽·痰熱證的治療

6.1 治法

內傷咳嗽·痰熱證治宜清熱化痰肅肺[4]

6.2 方藥治療痰熱壅肺咳

內傷咳嗽·痰熱證可用清金化痰湯加減治療。本方功能清熱化痰,用於咳嗽氣急胸滿,痰稠色黃。藥用桑白皮黃芩山梔知母清泄肺熱貝母瓜蔞桔梗清肺止咳麥冬橘紅茯苓甘草養陰化痰。痰黃如膿或腥臭,酌加魚腥草金蕎麥根、苡仁冬瓜子化痰熱;胸滿咳逆,痰湧,便祕葶藶子風化硝瀉肺逐痰;痰熱傷津,酌加南沙蔘天冬天花粉養陰生津[4]

清金化痰湯(《統旨方》):黃芩山梔桔梗麥冬、桑自皮、貝母知母栝樓仁、橘紅茯苓甘草

6.3 鍼灸治療痰熱壅肺咳

6.3.1 方一

治法清熱化痰,降逆止咳[4]

選穴:以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穴爲主。取尺澤肺俞豐隆列缺曲池[4]

隨證配穴煩熱口乾甚者,加大椎廉泉便祕者,加天樞支溝[4]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4]

方義:列缺尺澤手太陰肺經絡穴合穴,與肺俞相配可宣肺氣、清肺熱豐隆功善滌痰曲池清熱理肺。[4]

6.3.2 方二

治則:肅肺理氣止咳化痰

處方肺俞 太淵 三陰交

方義:肺俞調理肺氣,清肅之氣自行;太淵肺經原穴,取之肅理肺氣三陰交疏肝健脾滋陰潤燥化痰止咳

操作:毫針刺,補虛瀉實,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6.4 痰熱壅肺咳食療

推薦食材:蘆根竹茹荸薺、雪梨、藕、白蘿蔔[4]

推薦食療[4]

1.生蘆根粥(《食醫心鑑》):取新鮮蘆根100~150g,洗淨後切成小段,與竹茹15~20g同煎,取汁去渣,再與粳米同煮爲稀粥。粥欲熟時加人生薑2片,稍煮即可。涼時食用,每日兩次,3~5日爲一療程。

2.三鮮汁:藕500g,去皮,洗淨切絲荸薺500g,洗淨去皮切薄片,梨500g,洗淨去皮、核切薄片。一起用潔淨紗布擠絞出汁液,汁液中加入白糖50g,再加涼開水適量,攪勻即成,不拘時頻飲之。

3.白蘿汁:取新鮮白蘿蔔 500g,洗淨去皮,切成2cm見方塊,用潔淨的紗布絞擠汁液。將白糖50g放入白蘿蔔汁液中,拌勻即成。隨量飲之。

7 關於咳嗽

咳嗽(cough[4][5])爲病名[6]。是指以咳嗽咯痰爲主要表現的疾病[6][6]。出自《黃帝內經素問·五臟生成篇》。咳嗽肺系疾患的一種常見病症[7]

宋以前,咳、嗽同義[7]。《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是無聲而有痰,脾溼動而爲痰也。咳嗽謂有痰而有聲,蓋因傷於肺氣動於脾溼,咳而爲嗽也。”“咳”指肺氣上逆作聲,有聲無痰;“嗽”指咯吐痰液,有痰無聲;有聲有痰爲“咳嗽[7]。一般多爲痰聲並見,難以截然分開,故以咳嗽並稱[7]

咳嗽邪客肺系,肺失宣肅,肺氣不清所致。本證有外感內傷之分,外感咳嗽發病較急,除咳嗽主症外,常兼見表證,但若調治失當,可轉爲慢性咳嗽內傷咳嗽經久難愈,感受外邪亦可急性發作。慢性咳嗽遷延日久,或年老體弱,髒氣大傷,則可併發喘息,成爲咳喘[7]

現代醫學的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等,凡以咳嗽爲主要臨牀表現者,均可參照本文治療[7]

咳嗽既是具有獨立性的證候,又是肺系多種疾病的一個症狀,因久咳致喘,表現肺氣虛寒或寒飲伏肺等證者,參閱喘證痰飲

詳見咳嗽條。

8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 ^ [2]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43-48.
  3. ^ [3]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2-45.
  4. ^ [4]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26-29.
  5.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6.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40.
  7. ^ [7]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4.

治療內傷咳嗽·痰熱證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