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遊風

面遊風 常見病方藥治療 中醫學 中醫皮膚科學 中醫外科學 中醫診斷學 中醫常見病 中醫病名 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miàn yóu fēng

2 英文參考

facial wandering wind[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eborrheic dermatiti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facial wandering wind[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facial seborrheic dermatiti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面遊風(facial wandering wind;facial seborrheic dermatitis)爲病名[1]。見《瘍科選粹》卷三。又名白屑風鈕釦風。是指多發生於面部,以皮膚油膩或乾燥,紅斑上結黃痂或起白屑,瘙癢爲主要表現的皮膚疾病[2]。是因皮脂分泌過多引起的慢性、亞急性炎性皮膚病[3]。因其多發於面部,表現爲皮膚瘙癢、脫屑,故稱之爲面遊風。以皮膚鮮紅色或黃色斑片、表面覆以油膩性鱗屑或痂皮、常有不同程度的瘙癢爲臨牀特徵。多見於青壯年或嬰兒,男性多於女性。好發於皮脂腺較多的部位。

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面遊風》:“此證生於面上,初發面目浮腫,癢若蟲行,肌膚乾燥,時起白屑。次後極癢,抓破,熱溼盛者津黃水風燥盛者津血水,痛楚難堪。由平素血燥,過食辛辣厚味,以致陽明胃經溼熱受風而成。癢甚者,宜服消風散;痛甚者,宜服黃連消毒飲,外抹摩風膏緩緩取效。”

面遊風相當於西醫的面部脂溢性皮炎[3],或脂溢性溼疹[3]

4 面遊風病因病機

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此證生於面上,初起面目浮腫,癢若蟲行,肌膚乾燥,時起白屑。項後極癢,熱溼甚者津黃水風燥盛者津血,痛楚難堪。由平素血燥,過食辛辣厚味,以致陽明胃經溼熱,受風而成。”

面遊風多由平素血燥,過食辛辣厚味,胃蘊溼熱,外受風邪所致[3]

平素血燥之體,復感風熱,鬱久轉而化燥,肌膚失去濡養;甚或風邪鬱久,耗血傷陰血虛陰傷,肌膚失於濡養則生風化燥。兩者互爲因果,以致皮膚粗糙,表現以乾燥型者爲多。或過食辛辣、肥甘、酒類,以致脾胃運化失常,生溼生熱,溼熱蘊積肌膚而成,表現以溼性皮損爲主。

5 面遊風症狀

初起面目浮腫或發紅,癢如蟲行[3]。風甚者肌膚乾燥,時起白屑;溼甚者破流脂水,瘙癢難忍[3]

6 面遊風的診斷

面遊風發生皮脂腺豐富的頭皮、臉面、眉弓、鼻脣溝、耳前後腋窩等處。並自頭皮開始,向下蔓延,嚴重者泛發全身。

皮損形態多樣,有幹、溼兩個類型。乾性者爲大小不一的斑片,基底微紅,上覆以糠秕狀或油膩性鱗屑,在頭皮部可堆集很厚,梳髮或搔抓時鱗屑易於脫落,而白屑紛飛,且毛髮乾枯,伴有脫髮。溼性者多皮脂腺分泌旺盛,皮膚異常油膩,多爲紅斑、糜爛、流滋,有油膩性的脫屑和結痂,常有臭味,在耳後和鼻部可有皸裂,眉毛往往因搔抓折斷而稀疏,嚴重者皮損泛發全身,或爲溼疹樣皮損。

自覺程度不同的瘙癢。病程緩慢,常有急性發作。

7 需要面遊風相鑑別的疾病

7.1 慢性溼瘡

慢性溼瘡有一定好發部位,無油膩性鱗屑及痂皮,皮膚肥厚粗糙,伴苔蘚樣變,色素沉着

7.2 白疕

白疕皮損爲紅色斑塊,上覆以多層銀白色雲母鱗屑,無油膩性,颳去鱗屑有薄膜現象,篩狀出血點,頭髮粘連呈束狀,無脫髮,大多冬重夏輕。

7.3 白禿瘡

白禿瘡多見於兒童,有長短不齊的斷髮,發易撥脫,髮根部有白色鞘膜,真菌檢查陽性

8 面遊風的治療

8.1 辨證治療

傷血燥者宜滋陰除溼,方選滋陰除溼湯

日久不愈可服祛風換肌丸

8.1.1 風熱血燥

面遊風·風熱血燥證(facial wandering wind with pattern of wind-heat and blood dryness)是指風熱血燥,以淡紅色斑片乾燥、脫屑、瘙癢,受風加重,或頭皮瘙癢,頭屑多,毛髮乾燥脫落,伴口乾口渴大便乾燥舌質偏紅,舌苔薄白,脈細數爲常見症的面遊風證候[3]

8.1.1.1 症狀

淡紅色斑片乾燥、脫屑、瘙癢,受風加重,或頭皮瘙癢,頭屑多,毛髮乾燥脫落,伴口乾口渴大便乾燥舌質偏紅,舌苔薄白,脈細數。

8.1.1.2 治法

涼血清熱消風

8.1.1.3 方藥治療

方選消風散加減,或防風通聖丸

消風散(《醫宗金鑑》)[3]

8.1.2 脾胃溼熱

面遊風·脾胃溼熱證(facial wanderingwind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in stomach and spleen)是指脾胃溼熱,蘊於頭面,以皮損爲潮紅斑片,有油膩性痂屑,甚至糜爛、滲出,伴口苦,口黏,脘腹痞滿小便短赤,大便臭穢,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爲常見症的面遊風證候[3]

8.1.2.1 症狀

皮損爲潮紅斑片,有油膩性痂屑,甚至糜爛、滲出,伴口苦,口黏,脘腹痞滿小便短赤,大便臭穢,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

8.1.2.2 治法

利溼清熱

8.1.2.3 方藥治療

方選龍膽瀉肝湯加減,或龍膽瀉肝丸

龍膽瀉肝湯[3]

8.1.3 胃熱

8.1.3.1 症狀

急性發病,皮損色紅,並有滲出、糜爛、結痂、癢劇;伴心煩口渴大便祕結舌紅,苔黃,脈滑數。

8.1.3.2 辨證分析

胃熱盛,燻蒸肌膚,故急性發病,皮損色紅,並有滲出、糜爛、結痂、癢劇;熱擾心神則心煩肺氣不宣,腸腑不通則大便祕結津液不布則口渴舌紅、苔黃、脈滑數爲肺胃熱盛之象。

8.1.3.3 治法

清熱止癢。

8.1.3.4 方藥治療

枇杷清肺飲酌加知母苦蔘片徐長卿天花粉等。

8.1.4 脾虛溼困

8.1.4.1 症狀

發病較緩,皮損淡紅或黃,有灰白色鱗屑;伴有便溏;舌淡紅,苔白膩,脈滑。

8.1.4.2 辨證分析

脾虛運化失職。生化之源不足,可致陰血虧虛,肌膚失養,故皮損淡紅或黃,有灰白色鱗屑;脾壺水溼不運,流注腸腑則大便溏泄;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爲脾虛溼困之象。

8.1.4.3 治法

健脾滲溼

8.1.4.4 方藥治療

參苓白朮散加減

8.1.5 血虛風燥

8.1.5.1 症狀

皮膚乾燥,有糠秕狀鱗屑,瘙癢,頭髮乾燥無光,常伴有脫髮;舌紅,苔薄白,脈弦。

8.1.5.2 辨證分析

血虛生風化燥,肌膚失養,故見皮膚乾燥,有糠秕狀鱗屑;風盛則癢;發爲血之餘,血虛發失所養,故頭髮乾燥無光,常伴有脫髮;舌紅、苔薄白、脈弦爲風燥之象。

8.1.5.3 治法

養血潤燥

8.1.5.4 方藥治療

當歸飲子加減。

8.2 外治法

外治可選:翠雲散玉肌散冰硫散。外搽摩風膏[3]

(一)乾性型發於頭皮部者,用白屑風酊側柏葉酊外搽,每天3次。

(二)乾性型發於面部者,以痤瘡洗劑顛倒散洗劑外搽,每天2次。

(三)溼性型,用青黛膏搽後,撲三石散;或用脂溢洗方蒼耳子30g,苦蔘15g,王不留行30g,明礬9g,煎水)洗頭。

9 面遊風患者日常保健

1.忌食辛辣,少喫油膩甘甜食品,少飲濃茶,忌菸酒。多食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暢。

2.不要用刺激性強的肥皂洗浴。

3.保持心情舒暢,精神愉快,避免情志內傷

10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12.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治療面遊風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