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痙攣

中醫病證名 鍼灸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miàn jī jìng luán

2 英文參考

mimetic convulsion

prosopospasm[朗道漢英字典]

facial spasm

mimetic convulsion

mimic convulsio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疾病別名

面肌抽搐,半側顏面痙攣,偏側顏面痙攣,面痙攣,mimetic convulsion,hemifacial spasm

4 疾病代碼

ICD:G51.301

6 疾病概述

面肌痙攣爲病症名。係指一側或兩側面部肌肉出現陣發性、節律性抽搐的一種疾病。多見於中年或老年婦女。病因可能是面部神經通路上某些部位受到刺激性損害的結果[1]

面肌抽搐又稱面肌痙攣,其常見臨牀表現爲原發性面肌抽搐病人多數在中年以後起病 ,女性較多。病起時,多爲眼輪匝肌間歇抽搐 ,逐漸緩慢地擴散至一側面部的其他面肌口角肌肉抽搐最易爲人注意,嚴重者甚至可累及同側的頸闊肌。抽搐的程度輕重不等 ,可因疲倦、精神緊張、自主運動而加劇 ,但不能自行模仿控制。入睡後抽搐停止。兩側面肌均有抽搐者甚少見。

7 疾病描述

面肌抽搐又稱面肌痙攣,其常見臨牀表現爲原發性面肌抽搐病人多數在中年以後起病 ,女性較多。病起時,多爲眼輪匝肌間歇抽搐 ,逐漸緩慢地擴散至一側面部的其他面肌口角肌肉抽搐最易爲人注意,嚴重者甚至可累及同側的頸闊肌。抽搐的程度輕重不等 ,可因疲倦、精神緊張、自主運動而加劇 ,但不能自行模仿控制。入睡後抽搐停止。兩側面肌均有抽搐者甚少見。若有 ,往往是一側先於另一側受累。少數病人,於抽搐時伴有面部輕度疼痛,個別病例可伴有頭痛,病側耳鳴。神經系統檢查,除面部肌肉陣發性的抽搐外,無其他陽性體徵發現。少數病例於病程晚期可伴有患側面肌輕度癱瘓。本病爲緩慢進展的疾患,一般均不會自然好轉,如不給予治療,部分病例於病程晚期患側面肌麻痹抽搐停止。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如不恢復或不完全恢復時,可產生面肌痙攣,是面神經麻痹的後遺症。面肌痙攣表現爲,病側面肌發生不自主的抽動。根據有面神經麻痹的病史可與原發性面肌抽搐鑑別。

8 症狀體徵

面肌抽搐面肌萎縮及其它腦神經(如叄叉、聽神經等)受累徵象。

9 疾病病因

面肌痙攣病因不明,面肌痙攣的異常神經衝動可能是面神經上某些部位受到病理性刺激的結果。

10 病理生理

具體發病機制不是很清楚。

11 診斷檢查

本病的診斷要點:①面肌出現陣發性、節律性抽搐情緒激動時發作增多,間歇期一切正常。②多爲一側性抽搐多由眼輪匝肌開始,繼而擴延至半側面肌。③神經系統檢查陽性體徵。[1]

診斷:

1.病史  瞭解發病年齡,抽搐部位、發展順序、頻率和嚴重程度。詢問有無顱損傷面神經麻痹史。

2.體檢  除面肌抽搐外,注意有無面肌萎縮及其它腦神經(如叄叉、聽神經等)受累徵象。

3.鑑別診斷  必須與症狀面肌抽搐小腦橋腦角腫瘤等引起)鑑別。

12 治療方案

面肌痙攣的治療首先選用藥物治療,但是由於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目前微血管減壓手術是主要的治療方法面神經分支的肉毒素注射治療也較常用。

1.一般治療

(1)藥物治療:卡馬西平苯妥英鈉巴氯芬及各種鎮靜安定類藥物,如苯巴比妥等,對少數病人可減輕症狀。與叄叉神經痛不同,這些藥物面肌痙攣的療效不佳。

(2)理療或鍼灸:應用鈣離子透入療法或平流電刺激,可減輕症狀,不能根治。

鍼灸治療:以四白太陽合谷等穴爲主;酌配風池翳風太沖等穴。手法平補平瀉爲主,針感不宜過強,留針30分鐘。[1]

(3)微血管減壓術:適應證:①藥物鍼灸、理療等治療無效者;②CT 和(或)MRI 不能除外繼發性面肌痙攣;③排除Bell 面肌麻痹面神經外傷後的面肌痙攣

2.手術方法 麻醉同叄叉神經微血管減壓術。

(1)體位:同叄叉神經微血管減壓術。

(2)切口與骨窗:基本同叄叉神經微血管減壓術,但骨窗略偏下和偏大。除顯露乙狀竇始段外,還應更接近顱後窩底。

(3)面神經顯露:經腰穿放腦脊液或20%甘露醇脫水後,剪開硬腦膜。應從

小腦外下側入路暴露面神經根部,不應採用小腦外上側入路(即叄叉神經微血管減壓入路)。用後者僅暴露聽神經小腦腦橋角段,而且易牽拉損傷聽神經。用腦壓板把小腦外下部輕輕抬起,把雙極電凝鑷電凝後切斷1~2 支橋靜脈。打開小腦延髓池側角,吸去腦脊液,探查小腦腦橋角有無異常。然後辨認副神經迷走神經舌咽神經,進一步抬起小腦,將小腦與後組腦神經之間的蛛網膜束帶用雙極電凝鑷電凝後切斷。顯露第四腦室側隱窩脈絡叢,抬起小腦絨球,即見腦幹和麪聽神經。安放自動牽開器。

(4)面神經減壓:通常面神經位前內側,聽神經位後外側,前者灰色,後者爲淡黃色。幾乎所有動脈壓迫發生面神經腦幹5mm 之內,大多爲小腦後下動脈椎動脈小腦前下動脈或其分支,少數爲靜脈。多爲單根血管壓迫,少數爲多根血管壓迫。由於側臥可使腦和血管的關係發生變化,因此距面神經根1~2mm 的血管均視爲對神經有壓迫。典型面肌痙攣者常爲面神經的前下面受壓,非典型者則爲後或上面受壓。用微型剝離子血管神經分開,並用吸收性明膠海綿明膠海綿片)嵌於血管神經之間,用滌綸片將面神經出腦段包繞。如靜脈壓迫難以分離,可用雙極電凝鑷電凝後切斷。應小心不要損傷進入腦幹血管穿通支。妥善止血,嚴密縫合硬腦膜,分層縫合肌層、皮下組織皮膚

(5)術後處理:同叄叉神經微血管減壓術。術後面肌痙攣的消失是逐步的。如術後30 天面肌痙攣仍同術前,往往需要再次手術探查。

3.肉毒素注射法 痙攣的肌肉中注射肉毒素正逐漸地被廣泛應用。治療的機制是運用肉毒素阻斷神經肌肉傳遞,降低面肌痙攣的程度,不影響正常的神經傳導

(1)注射方法面神經在通過腮腺後分成末梢分支,呈扇形分佈面部表情肌肉。注射時用皮下注射針頭在這些部位或其鄰近刺入皮下組織。注射的範圍可根據面肌痙攣的部位選擇。

(2)療效:目前報道的隨訪時間較短,早期完全緩解達80%~100%,但一般12~16 周,肉毒素代謝症狀復發,需重複注射。某些病人經注射後會產生肉毒抗體,會影響重複注射肉毒素的療效。常見的併發症有:面癱眼球乾澀、複視吞嚥困難等,這些併發症的每次注射的發生概率較低,但累積注射3 年後,發生率達60%~75%。

4.乙醇注射法 用不同濃度直至無水乙醇注射於面神經幹可暫時中斷面神經傳導功能,使面肌抽搐解除。注射後面神經功能傳導障礙,面肌立即出現癱瘓或不全癱瘓,此種面肌麻痹在數月內可以恢復。療效維持時間較短,大部分病人於6 個月左右復發,需再次注射治療。該方法目前已較少採用。

5.其他手術方法 如面神經主幹或分支切斷術,可破壞面神經傳導功能,以癱瘓代替抽搐,目前基本不用

13 預後及預防

無特殊預防方式。

14 特別提示

1、本疾病多見於中年女性,無疼痛等其它不適,入睡後有可能停止。

2、本病的最常見誘因有:掏耳朵、剔牙、補牙、拔牙、飲酒、生氣、心情不好、勞累、衝風、受涼或帶狀皰疹,尤其是熟睡吹風應當是生活中的大忌,預防重點在於避免誘因。

3、當面神經不完全恢復時,常發生癱瘓肌的痙攣或其他聯帶運動。

15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04.

治療面肌痙攣的穴位

查看更多

治療面肌痙攣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