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肝經溼熱證

中醫學 中醫皮膚科學 中醫外科學 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 梅毒 中醫證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méi dú ·gān jīng shī rè zhèng

2 英文參考

syphilis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in liver channel[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定義

梅毒·肝經溼熱證(syphilis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in liver channel)是指肝經溼熱,以外生殖器疳瘡質硬而潤,或伴有橫痃楊梅瘡多在下肢、腹部、陰部,兼見口苦口乾小便黃赤大便祕結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滑爲常見症的梅毒證候[1]

4 症狀

梅毒·肝經溼熱證患者外生殖器肛門乳房等處有單個質堅韌丘疹,四周掀腫,患處灼熱,腹股溝部有杏核或雞卵大,色白堅硬之腫塊,或出現胸腹、腰、四肢屈側及頸部楊梅疹、楊梅痘楊梅斑;伴口苦納呆,尿短赤,大便祕結;苔黃膩,脈弦數。

5 辨證分析

淫穢疫毒之邪並溼熱外感,浸淫肝經,下注陰器氣機阻滯,溼熱疫毒之邪凝集,故見外生殖器肛門乳房等處有單個質堅韌丘疹,四周掀腫,患處灼熱,腹股溝部有杏核或雞卵大,色白堅硬之腫塊溼熱充斥肝膽,燻蒸肌膚,則胸腹、腰、四肢屈側及頸部出現楊梅疹、楊梅痘楊梅斑;溼熱蘊結,脾失運化,則口苦納呆;熱傷津液,則尿短赤,大便祕結;苔黃膩、脈弦數爲肝經溼熱之象。

8 關於梅毒

梅毒(syphilis)又稱黴瘡[1]。是由梅毒螺旋體所引起的,以陰部糜爛,外發皮疹,筋骨疼痛皮膚起核而潰爛,神情癡呆爲主要表現的全身性慢性性傳染病[1]。主要由不潔性交傳染,偶爾通過接吻、哺乳,或接觸患者污染的衣物、輸血等途徑間接傳染

梅毒早期主要表現爲皮膚粘膜損害,晚期可造成心血管、中樞神經系統骨骼及眼部等多器官組織的病變。

梅毒屬於中醫“黴瘡”、“疳瘡”、“花柳病”等範疇。

1632年陳司成着《黴瘡祕錄》,是我國第一部論述梅毒較完善的專着,該書記載黴瘡“酷烈匪常,人體淪肌,流經走絡……或攻臟腑,或巡孔竅……可致形損骨枯,口鼻俱費,甚則傳染妻妾,喪身絕育,移患於子女。”提出解毒、清熱、殺蟲爲本病的主要治法,開創了砷劑治療梅毒的先河。

詳見梅毒條。

9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治療梅毒·肝經溼熱證的方劑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