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睛瘡

眥病 常見病方藥治療 中醫學 中醫眼科學 中醫診斷學 漏睛瘡 中醫常見病 中醫病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lòu jīng chuāng

2 英文參考

acute dacryocystiti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eaking eye sor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acute dacryocystiti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漏睛瘡(leaking eye sore;acute dacryocystitis)爲病名[1]。見《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是指以內眥附近,睛明穴下方突然赤熱腫痛高起,繼之潰破出膿爲主要表現的眼病[2]。由於本病發病部位同漏睛,而又有紅腫出膿等瘡瘍的特徵,故名漏睛瘡

漏睛瘡相當於西醫的急性淚囊炎[2][2]

4 漏睛瘡病因病機

漏睛瘡多由心經蘊熱日久或風熱外侵,內外合邪所致[2]

漏睛瘡多由漏睛演變而來,亦可突然發生

一、心經蘊熱或素有漏睛熱毒內蘊,復爲風邪所襲,引動內火,內外合邪,壅塞絡脈風熱搏結於內眥而成。

二、素嗜辛辣炙賻,心脾熱毒壅盛,循經上攻目內眥,致氣血凝滯,營衛不和經絡阻塞,結聚成瘡,進一步則熱勝肉腐,肉腐爲膿而潰,或成漏。

三、腎陰不足,虛火上炎,或氣血不足,邪氣留戀,則可反覆發作纏綿不愈。

5 漏睛瘡症狀

漏睛瘡患者大眥睛明穴附近隆起瘡核,紅腫疼痛,能波及胞瞼及顏面部,甚至潰膿穿孔,並可身發寒熱[2]穿孔久不愈者可爲瘻[2]

漏睛瘡發病較急,大眥睛明穴下方皮膚紅腫高起,腫核隆起漸大,掀痛拒按,重者連及患側鼻樑面頰皆現紅腫,胞瞼亦紅腫難開,或兼寒熱頭痛淚道沖洗不通?部分患者耳前及頜下可觸及腫核,並有壓痛。膿成則瘡形侷限。潰後膿汁流出,紅腫消退。亦常見瘡口難收,膿汁常流而成漏者。

證治準繩·雜病·七竅門》稱潰後成漏者爲“大眥漏”。

6 漏睛瘡的診斷

一、發病較急,睛明穴下方皮膚紅腫高起,疼痛劇烈。重者紅腫可波及同側面部及胞瞼

二、數日後紅腫侷限,局部破潰膿出。

三、患者多有漏睛病史。

7 需要漏睛瘡相鑑別的疾病

漏睛瘡紅腫熱痛皆具而又波及胞瞼時,常易與胞瞼疾病,如生於大眥附近的針眼胞腫如桃相混淆。其主要鑑別在於漏睛瘡時同側淚道沖洗不通,而其他疾患一般通暢無阻。另外,漏睛瘡紅腫壓痛的部位中心是在目內眥睛明穴下方而非胞瞼之上。

8 漏睛瘡的治療

漏睛瘡起病急驟,來勢較猛,必須及時防治。

原則上未成膿時宜內治,以消散爲主。初起風熱上攻,治宜疏風散熱,消腫散結。若熱毒熾盛者,治宜清熱解毒祛瘀消腫,如正不勝邪,邪氣留戀者,則宜扶正祛邪,托里排毒。如已成膿,則配合外治切開排膿。

8.1 辨證治療

一般初發不甚堅硬而速潰者易治,成漏者難斂。若潰後排出粘白或黃白色膿汁者爲順,流青黑腥穢膿水者爲逆。

8.1.1 風熱上攻

漏睛瘡·風熱上攻證(leaking eye sore with pattern of wind-heat attacking upward)是指風熱上攻,以患眼熱淚頻流,內眥部紅腫疼痛,其下方隆起,可捫及腫核,疼痛拒按頭痛,或見惡寒發熱舌紅,苔薄黃,脈浮數爲常見症的漏睛瘡證候[2]

8.1.1.1 症狀

患處紅腫疼痛高起,淚多,頭痛惡寒發熱,苔薄黃,脈浮數。

8.1.1.2 證候分析

風熱相搏,客於淚竅氣血凝滯,絡脈失和,故紅腫疼痛高起。淚竅閉塞故淚多。風熱襲表,營衛不和,故惡寒發熱,苔薄黃,脈浮而數。

8.1.1.3 治法

疏風清熱,消腫散結。

8.1.1.4 方藥治療

驅風散熱飲子黃連,去大黃。方中連翹黃連山梔清心瀉熱,羌活薄荷防風牛蒡子疏風散邪;當歸和血明目川芎赤芍通絡消滯;甘草調和諸藥。

8.1.2 熱毒熾盛

漏睛瘡·熱毒熾盛證(leaking eye sorewith blazing heat-toxin pattern)是指熱毒熾盛,以患處紅腫高起,疼痛拒按,紅腫可蔓延至面頰眼瞼,耳前或頜下有臖核及壓痛,可伴有身口渴大便祕結小便赤澀舌質紅,苔黃厚,脈數有力爲常見症的漏睛瘡證候[2]

8.1.2.1 症狀

患處紅腫高起,堅硬拒按疼痛難忍,紅腫漫及面頰胞瞼身熱心煩口渴思飲,大便燥結舌質紅,苔黃燥,脈洪數。

8.1.2.2 證候分析

大眥屬心,面頰胞瞼陽明。今心脾熱毒上攻,故該處紅腫熱痛熱毒蘊結,瘀塞絡脈氣血不行,故堅硬拒按陽明熱盛,心火內擾,故身熱心煩。消灼津液,故口渴思飲。大便燥結舌質紅,苔黃燥,脈洪數更是一派火熱熾盛之勢。

8.1.2.3 治法

清熱解毒,消瘡散結。

8.1.2.4 方藥治療

黃連解毒腸加減。原方中黃連黃芩黃柏山梔苦寒清熱。銀花、蒲公英清熱解毒大黃通腑瀉熱,穿山甲皁角刺通絡祛瘀,消腫止痛,可增強清熱毒、消瘡腫的作用

初宜清熱解毒,散邪消腫,內服仙方活命飲加減,外敷如意金黃散;膿成宜切開排膿,繼進清熱解毒之劑[2]

8.1.3 虛邪

8.1.3.1 症狀

患處時有小發作,微紅微腫,稍有壓痛,但不潰破,或潰後漏口難斂,膿汁少而不絕,面色白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脈弱無力。

8.1.3.2 證候分析

熱毒上攻,閉塞淚竅氣血壅滯,結聚成瘡,久延不愈,損傷氣血,邪毒留戀,稍食辛辣炙膊,則常有小小發作,微紅微腫,稍有壓痛。正虛不能託邪外出,故不易潰破潰,後漏口難斂,膿汁少而不絕。氣血兩虧,不能榮潤肌膚盈於脈,故面色白神疲乏力舌質淡苔薄,脈弱無力。

8.1.3.3 治法

托里排毒。

8.1.3.4 方藥治療

千金托里散加減。方中黨蔘黃芪茯苓甘草當歸芍藥補氣養血金銀花連翹黃芩竹葉龍膽草防風清熱祛風桔梗白芷當歸川芎和血排膿;麥冬養陰。全方補而不膩,有扶正祛邪之功。

潰後正虛,排膿不暢,宜扶正祛邪,用托里消毒飲加減[2]

8.2 外治法

未成膿者,可用紫金錠調和外敷,或選用新鮮芙蓉葉野菊花馬齒莧白花蛇舌草等一二味洗淨搗爛外敷,以清熱解毒,促其消散。亦可加用溼熱敷。

已成膿者,應切開排膿,並放置引流條。亦可摻用九一丹藥捻。每日換藥,待膿盡,除去引流條,使切口癒合。

若已成漏者,可考慮手術治療,如淚囊摘除並切除瘻管

9 漏睛瘡的預防及日常保健

一、有漏睛,或漏睛瘡正虛邪戀者,忌食辛辣炙賻之類刺激性食物,以防引發漏睛瘡或使其急性發作。

二、本病發病迅猛,應及早治療以求消散,以免潰後成漏,終不免手術,失去排淚功能,而終身溢淚。

三、病處危險三角區,急性發作時不可擠壓患處,以免膿毒擴散,造成走黃,毒陷心包而成危證。

10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11.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治療漏睛瘡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