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筋

疣目 中醫學 中醫病名 中醫皮膚科學 中醫外科學 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kū jīn

2 英文參考

wart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verruca vulgari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定義

枯筋爲病名。即疣目(verruca vulgaris)[1]。又稱“箭千日[1]。是指瘡發於手背、手指、頭皮等處皮膚,表面呈刺狀的疣[1][2][3]

枯筋相當於西醫的尋常疣[3]

4 枯筋病因病機

中醫學認爲,疣系陰血不足,肝失榮養,氣血不和,血枯生燥,筋氣外發於肌膚,或風毒之邪侵襲,阻於經絡,凝聚肌膚而成。

現代醫學認爲,疣爲病毒性皮膚病尋常疣乳頭瘤病毒引起,有表皮角化過度,棘層肥厚,皮突延長等病理改變。

5 枯筋症狀

枯筋初起爲米粒大小,微黃色角化性丘疹,中央可見一針頭小紅點,逐漸增至綠豆大小,圓形或多角形乳頭狀隆起,境界明顯,質硬,表面粗糙呈刺狀,灰白,污染或污褐色。初發常爲1個,長期不變或不斷增多,鄰近者互相融合,有時可自身接種。

6 枯筋的診斷

枯筋相當於西醫的尋常疣,多發子兒童及青年。

初起爲一個針尖綠豆大的疣狀贅生物,呈半球形或多角形,突出表面,色呈灰白或污黃,表面蓬鬆枯稿,狀如花蕊,粗糙而堅硬。以後體積漸次增大,發展成乳頭狀贅生物,此爲原發性損害,稱母疣。此後由於自身接種,數目增多。一般爲二三個,多則十餘個至數十個不等,有時可呈羣集狀。好發於手指、手背,也可見於頭面部。生於指甲邊緣者,可向甲下蔓延,增本時可將指甲頂起,引起疼痛染毒沿爪疔;生於頭皮,手指或足趾間的疣如指狀突起,稱指狀疣。病程慢性,可自然消退,一般無自覺症狀,常因搔抓、碰撞、摩擦破傷而易出血

7 枯筋的治療

7.1 辨證治療

7.1.1 風熱血燥

7.1.1.1 症狀

結節如豆,堅硬粗糙,色黃或紅;舌紅,苔薄,脈弦數。

7.1.1.2 辨證分析

風熱之邪搏於肌膚,或肝虛血燥,筋氣不榮,故結節如豆,堅硬粗糙,色黃或紅;舌紅、苔薄、脈弦數爲風熱血燥之象。

7.1.1.3 治法

養血活血,清熱解毒

7.1.1.4 方藥治療

治瘊方加減。咽喉疼痛者,加牛蒡於以解毒利咽大便祕結者,加生大黃以通腑瀉下。

7.1.2 肝鬱痰凝

7.1.2.1 症狀

疣起日久,質地較硬,色暗褐;伴性情煩悶易怒,胸悶不適,納食不香;舌淡紅,苔白,脈弦。

7.1.2.2 辨證分析

肝鬱氣血運行不暢,津液不行,凝結爲痰,痰隨氣結,留於肌膚,故疣起日久,質地較硬,色啫褐;肝鬱則性情煩悶易怒;痰凝則胸悶不適,納食不香;舌淡紅、苔白、脈弦爲肝鬱痰凝之象。

7.1.2.3 治法

疏肝活血,化痰軟堅

7.1.2.4 方藥治療

治疣湯加減。

7.2 其他療法

7.2.1 推疣法

用於治療頭大蒂小,明顯高出皮面的疣。信在疣的根部用棉花棒與皮膚平行或呈30度角度,向前推進,用力不宜猛。推除後創面壓迫止血,或摻桃花散少許,並用紗布蓋貼,膠布固定。如疣體表面角化,則在局麻下進行推除。

7.2.2 艾灸

疣體數目少者,可用艾炷在疣體上灸之,每天1次,至疣體脫落爲止。

7.2.3 敷貼法

先用熱水浸洗患部,·再用刀颳去表面的角質層,然後鴉膽子仁5粒搗爛,敷貼在疣體上,用玻璃紙及膠布固定,每3天換藥1次,注意保護周圍正常皮膚

7.2.4 刺法

用針從疣頂部刺到基底部,四周再用針刺以加強刺激,針後擠出少量血液,3—4天疣體可脫落。

8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03.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治療枯筋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