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承气汤
现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凡临床上出现以痞(自觉胸脘有闷塞重压感)、满(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燥(指肠中燥屎,干结不下)、实(腹痛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痛不减)及苔黄厚、脉实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厚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泄满,芒消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泄实去热。
-
中医介入放射治疗学
中医介入放射治疗学是中医影象学的分支学科,专门研究和论述与中医治疗学有关的医学影象学问题,又称中西医结合介入放射治疗学。中医的药物、针灸、气功、推拿等治疗手段也可与医学影象学技术结合起来,以观察疗效和提高疗效。如用钡剂大承气汤(大黄15g、厚朴、枳实、芒硝各9g,水煎至150ml,加入硫酸钡100~
-
中药排石机理研究
青岛市立医院通过7条家犬口服胆道排石汤、在麻醉后观察其胆汁分泌量,有6条在用药后10~还有报道大黄、番泻叶、芫花、金钱草、茵陈、虎杖、胆草、青蒿、柴胡、半边莲等均可使胆汁流量增加。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报道茵陈胆道汤有松弛Oddi氏括约肌的作用,尤其对痉挛下的括约肌,缓解作用明显。(6)抗菌消炎作用。
-
心中懊憹
又名心中懊恼。多由外感热病误治,邪热留于胸膈,扰及胃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若太阳表证未解,下后成结胸者,用大陷胸汤。又《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酒黄疸,心中懊 ,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
泄可去闭
泄可去闭治疗学术语。指用泻下药去除闭阻之证。如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苔黄燥起刺,脉沉实,有大承气汤峻下热结。又如结胸证,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大便秘结,短气烦躁,脉沉紧,用大陷胸汤泻热逐水。
-
小腹痛满
若因房劳强力忍精,致少阴与任督受伤,血结阴分者,症见小便涩数,胀满如淋,宜生料济生肾气丸,红酒煎服。《证治汇补·腹痛章》:“小腹为至阴之位,厥阴所属,有沉寒下虚,有积热内郁,或忿怒所至,或房劳损伤,俾中上二焦清纯之气,下陷于至极之地,郁久不舒,痛连阴器,久则元气愈虚,不能归复本位,所以能痛无止耳。
-
阳明三急下
阳明三急下为病证名。指急性热病传至阳明腑实阶段的三种急下证。即《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
阳明三急下证
阳明三急下证是指阳明病急用下法的三种证型。即急下法适用于汗多津越于外,腹满津结于内,目睛不慧津枯于内三种情况。《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尚论篇》:“阳明经亦有急下三法,以救津液。
-
紫短舌
紫短舌病状名。指舌质色紫而舌体缩短之舌。为食滞津枯,热传厥阴,筋脉失养所致。宜急用大承气汤通腑泄热。下后热退脉静舌舒者,预后较好,否则危殆。见《伤寒舌鉴》。
-
体厥
体厥病证名。热极反见身冷如冰之证。《温疫论》:“阳证阴脉,身冷如冰为体厥。今元阳已极,以至通身冰冷,此体厥也。六脉如无者,群龙无首之象。以其为实热内结,治宜泻热通腑,用大承气汤,嘱其缓缓服下。参见厥证条。
-
舍脉从证
舍脉从症是指当脉象与症状所反映的病机有矛盾时,通过综合分析,确认脉象不能反映真实的病机,便舍弃脉象,遵从症状进行证候诊断的方法。《医宗必读·脉法心参》:“脉浮为表,治宜汗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下者焉;若阳明脉迟,不恶寒,身体濈濈汗出,则用大承气汤,此又非迟为阴寒之脉矣。
-
舌卷囊缩
舌卷囊缩为病证名。《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因阳明热盛,邪传厥阴所致者,宜急下存阴,用大承气汤;因寒邪直中少阴、厥阴所致者,宜温经回阳,用四逆汤等。
-
舌卷卵缩
又名舌卷囊缩。《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因阳明热盛,邪传厥阴所致者,宜急下存阴,用大承气汤;因寒邪直中少阴、厥阴所致者,宜温经回阳,用四逆汤等。
-
伤寒里证
伤寒里证为病证名。《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病邪由三阳传入三阴,或直中三阴,属里虚寒证。三阴虚寒之里,当温当补。
-
伤寒夹食
即夹食伤寒。“伤寒夹食,十常八九,或先伤食而后感寒,或先受寒而后伤食,或病势少间,强与饮食,重复发热,变证百出,…头痛身热,恶寒无汗,胸痞恶心,嗳腐吞酸,甚或呕吐泄泻,或脘闷腹痛。”治宜先解表,后消食,或解表消积并用,如枳实栀子豉汤、香苏葱豉汤、藿香正气丸、大承气汤等方。
-
热厥心痛
热郁气逆所致的心痛。《活法机要·心痛证》:“热厥心痛者,身热足寒,痛甚则烦躁而吐,额自汗出,知为热也。《医学入门》卷五:“热痛内因酒食积热,痰郁发厥,手足虽冷,而身热甚,则烦躁吐逆,额汗。大便不通,面带阳色,痛必作止不常,甚则躁渴吐酸,额上有汗,手足温暖或身虽热而手足寒,谓之热厥。”
-
热结旁流
《中医药学名词》(2004):热结旁流是指发热性疾病过程中,数日不大便,腹部胀满疼痛,从肛门内有清稀臭水流出的表现。症状及治疗:《瘟疫论·大便》:“热结旁流者,以胃家实,内热壅闭,先大便闭结,续得下利,纯臭水,全然无粪,日三四度,或十数度。宜大承气汤,得结粪而利止;
-
秋温
发于秋季的热病。《温热经解·客气温病治法》:“秋温,不大便五六日,舌苔焦燥者,热病也,大承气汤主之。秋温,化热十余日,邪入厥阴,唇焦齿燥,耳聋,舌根焦黑,手指蠕动欲痉者,三甲复脉汤主之。秋温,温邪下陷为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秋温下陷,泄泻不止,欲作痢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参见温病条。
-
奇恒痢
奇恒痢病名。下痢不重而见神昏谵语,咽干喉塞,气呛喘逆等证的危重痢疾。见《医学实在易》卷三。由阳邪壅盛,上攻心肺,九窍皆塞,阳气旁溢,下窜肠腑所致。治宜泻阳救阴,用大承气汤等方急下逐邪。参见痢疾等条。
-
囊缩
《素问·热论》:“伤寒…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中藏经》称为“卵缩”。指阴囊上缩。常与舌卷并见于危重病中。《证治要诀》卷二:“厥阴舌卷囊缩。”治疗时,若因阳明热盛,邪传厥阴者,宜急下存阴,用大承气汤之类。因寒邪直中者,用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等方。参见阴缩、卵缩等条。
-
峻下
峻下治疗学术语,指下法之一。用峻猛泻下药攻逐里实的方法。适用于正气未衰者。如荡涤实热,用大承气汤;攻逐水饮,用十枣汤;攻逐寒积,用三物备急丸;泻热、逐水、破结,用大陷胸汤等。
-
急下存阴
用承气汤一类的泻下剂迅速通便泄热,清除燥结,以保存津液,防止痉厥变证的方法。临床上适用于里实热证,症见壮热、烦渴、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燥,或干黑起刺,脉沉实有力等。本方的配伍特点在于寒性泻下药配伍行气消滞药,使胃肠气机通畅,里热积滞得以速去,从而使津液得以保存,即所谓“釜底抽薪”,“急下存阴”。
-
火证喉痹
火证喉痹为病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卷二十八。指喉痹之因于火者。分两种情况:①由肝胆实火所致者,咽喉红肿明显,疼痛甚剧,壮热烦渴,口苦胁痛。用龙胆泻肝汤加减。②由阳明胃火炽盛所致者,咽喉肿塞疼痛,吞咽不利,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恶热汗出。治宜清热泻火,解毒消肿。先用大承气汤,后用黄连解毒汤等加减。
-
刚痉
刚痉的治疗:《金匮要略·痓湿暍病脉证》:“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痓,葛根汤主之。”《医醇賸义·湿热暑》:“刚痉者,头痛项强,手足搐逆,甚则角弓反张,发热无汗,此风热盛也,热伤营血,筋脉暴缩,风入经络,肢节拘挛,风热合而为病,赤芍连翘散主之。”
-
刚痓
《金匮要略·痓湿暍病脉证》:“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痓(一作痉,余同)。”《医醇賸义·湿热暑》:“刚痉者,头痛项强,手足搐逆,甚则角弓反张,发热无汗,此风热盛也,热伤营血,筋脉暴缩,风入经络,肢节拘挛,风热合而为病,赤芍连翘散主之。”
-
腹中满痛
腹中满痛证名。见《伤寒明理论》卷一。须分虚实、表里。《类证活人书》卷十一:“腹满时痛,是有表、得有里,仲景所以用桂枝芍药汤主之。”又:“腹满时痛,属太阴也;自利不渴者,脏寒也,当温之,宜四逆汤、理中汤也。”《伤寒补天石》卷下:“腹满不减,或按之硬而痛者,为内实,须下之,大承气汤。参见腹痛、腹胀条。
-
腹满
指腹部痞满或满胀。《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成无己谓:“腹满者,俗谓之肚胀是也。”厚朴生姜甘草人参汤、大建中汤、附子粳米汤,虚而寒者之治也;大承气汤、大柴胡汤、厚朴七气汤、厚朴三物汤,实而热者之治也。”亦可见于臌胀、蛊胀等病。
-
烦热
出《素问·至真要大论》。若心下满而烦,则有吐下之殊。烦热自汗而渴属阳明;汗下后六七日不大便,小腹满而烦,或胸中痛而烦热,喘逆者,为有燥屎,大承气汤急下之。”若三阴亏损,血虚火盛而烦热不止者,用地黄膏、三才封髓丹(见《景岳全书·杂证谟》)。此盖杂气伏郁三焦,邪火亢闭,怫热潘灼,故心神无定耳。
-
大方
概述:大方:1.方剂学七方之一;君一臣三佐九之大方,有分两大而顿服之大方,盖治肝及在下而远者,宜顿服而数少之大方,病有兼证而邪不专,不可以一二味治者,宜君一臣三佐九之大方。”5.能治疗重病及下焦病。如下法中的大承气汤。针灸之大方·大方:大方指针灸之大方,主要体现在用穴多、手法强、针具粗、留针时间长等。
-
姜桂丸
《洁古家珍》:姜桂丸:处方:南星(洗)1两,半夏(洗)1两,官桂1两(去粗皮)。如痰而不能食者,厚朴汤主之。摘录:《洁古家珍》《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六:姜桂丸:处方:白术1斤,炮干姜8两,肉桂8两。功能主治:饮食胃寒,或饮茶过多,致成五饮及酒癖。
-
狂症
狂症有如下三证:①肝火挟痰:苔黄腻,脉弦大滑数。治以清肝泻火,宁心涤痰。可选用生铁落饮或龙胆泻肝汤加减。可选用礞石滚痰丸、大承气汤或当归龙荟丸加减。③火盛伤阴:舌质红,脉细数。证见狂病日久,时而反复,形体消瘦,唇干舌躁。治以滋阴降火,安神定志。可选用大补阴丸或二阴煎合定志丸加减。
-
心中懊恼
多由外感热病误治,邪热留于胸膈,扰及胃腑;或因湿热内蕴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若太阳表证未解,下后成结胸者,用大陷胸汤。又《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酒黄疸,心中懊 ,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
心中懊𢙐
又名心中懊恼。多由外感热病误治,邪热留于胸膈,扰及胃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若太阳表证未解,下后成结胸者,用大陷胸汤。又《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酒黄疸,心中懊 ,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
目中不了了
目中不了了为症状名。即阳明腑病。《伤寒全生集·足阳明经见证治例》:“若潮热、自汗、谵语、发渴、不恶寒、反恶热、揭去衣被、扬手掷足,或发斑、发黄,狂乱,大便燥实不通,或手足乍冷乍温,腹满硬痛,喘急,此是正阳明胃腑本实病也。故或以三承气汤下之,或麻仁丸通之,或蜜煎、胆汁导之,量其病而治之可也。”
-
自利清水
《伤寒论·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关于热结旁流、下利清谷和虚冷泄泻:热结旁流指阳明腑实,肠内燥屎闭结,而时泄臭水者。虚冷泄泻:“先泻而后吐者,乃脾胃虚冷,其候先泻白水,或白胨,吐亦不多,口气缓而神色慢,额前有汗,六脉沉濡,此为冷也。”
-
外科通里法
概述:外科通里法(interior-dredgingmethod)是指用泻下的方药,使蓄积在脏腑内部的毒邪得以疏通排出的外科治法。内疏黄连汤(《外科正宗》)[组成]木香、黄连、山栀、当归、黄芩、白芍、薄荷、槟榔、桔梗、连翘、甘草、大黄[用法]水煎,饭前服。辅以山栀清热除烦,黄芩清热燥湿,薄荷疏解风热,连翘清热解毒。
-
宿食
是指饮食停积肠胃,滞而不化,以脘腹胀痛,恶心厌食,嗳腐吞酸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出《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宿食的症状:饮食停积胃肠,日久不化。宿食的治疗:《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亦可用谷神丸、大安丸等。
-
微热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阴证发热:微热指阴证发热。指五脏微热:微热指五脏微热。《景岳全书·杂证谟》:“治五脏之热,当察微甚,如心经之微热者,宜二阴煎、安神丸、天王补心丹、导赤散之类,皆可随证酌用。”
-
进退大承气汤
处方:大承气汤。功能主治:大瘕泄,有太阴、阳明二经证者。用法用量:《保命集》:泄有虚实寒热,虚则无力粘衣,不便已泄出,谓不能禁固也。实则数至圊而不能便,俗云虚坐努责故也,里急后重,进退大承气汤主之。摘录:《保命集》卷中
-
不识人
不识人为症状名,指神志失常的严重症状。《辨证录·中风门》:“人有身忽猝倒,两目紧闭,昏晕,不识人,即子孙亦不相识。”《张氏医通·狂》:“热入血室,发狂不识人,小柴胡加犀角、生地黄。”《素问玄机原病式》卷一:“伤寒阳明病,热极则日晡潮热,甚则不识人,循衣摸床,独语如见鬼状,法当大承气汤下之。”
-
少阴三急下
少阴三急下为病证名,指急性热病少阴阴液耗伤,又见阳明燥实内结的三种急下证。《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
以攻为补
指通过攻邪的方法达到补虚的目的。病本属虚,但病之虚系因邪气侵凌正气,正气受损而致,且此时病情虽虚但尚可耐受攻邪,则宜用攻邪之法祛除邪气,邪去则正安,而虚证可以渐复,这就是以攻为补的治法。如《伤寒论》治少阴病因邪热亢盛而致津液严重亏损,用大承气汤急下存津,即属此法。
-
夹食伤寒
夹食伤寒为病证名。“伤寒夹食,十常八九,或先伤食而后感寒,或先受寒而后伤食,或病势少间,强与饮食,重复发热,变证百出,…头痛身热,恶寒无汗,胸痞恶心,嗳腐吞酸,甚或呕吐泄泻,或脘闷腹痛。”治宜先解表,后消食,或解表消积并用,如枳实栀子豉汤、香苏葱豉汤、藿香正气丸、大承气汤等方。
-
大成汤
概述:大成汤为方剂名,出自《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别名:大承气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处方:大黄、枳壳各四两,芒硝、甘草、陈皮、红花、当归、苏木、木通各二两,厚朴少许。大黄120克川芒消甘草陈皮红花当归苏木本通各6O克枳壳120克厚朴少许制法:上药为粗末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煎,去滓温服,不拘时。
-
泻下法
泻下法是治疗里实证的方法。3.润下法用于老年、病后津亏或产后血虚之便秘证和素体阴虚的便秘证。常用药如火麻仁、郁李仁、桃仁、杏仁、松子仁、柏子仁、当归、肉苁蓉、蜂蜜等。常用药如大戟、芫花、甘遂、商陆、黑白丑、葶苈子等。2.孕妇忌用下法,新产后、月经期、年老体弱、伤津及失血者,除润下法外,其余均应慎用。
-
太阳阳明并病
是指外感太阳经病未解,又并发阳明经病证。症状及治疗:《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俨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
舍脉从症
舍脉从症是指当脉象与症状所反映的病机有矛盾时,通过综合分析,确认脉象不能反映真实的病机,便舍弃脉象,遵从症状进行证候诊断的方法。《医宗必读·脉法心参》:“脉浮为表,治宜汗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下者焉;若阳明脉迟,不恶寒,身体濈濈汗出,则用大承气汤,此又非迟为阴寒之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