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寒
风寒为病因学术语。指风和寒相结合的病邪。《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临床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紧等。治以祛风散寒为主。
-
风团
症状名·风团:风团(wheal)为症状名,是指皮肤上限局性水肿隆起,皮肤损害时起时伏,消退后不留痕迹,发作时伴有瘙痒的表现。风团由风邪所致。隐疹又名风瘙瘾疹、风疹块。因内蕴湿热,复感风寒,郁于皮肤腠理而发;疹色淡白、恶风、舌苔薄白、脉浮紧者,属风寒;风热者,内服消风散;外用香樟木或蚕砂,1~
-
风瘙
风瘙为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又名风瘙瘾疹、风疹块。因内蕴湿热,复感风寒,郁于皮肤腠理而发;疹色淡白、恶风、舌苔薄白、脉浮紧者,属风寒;风热者,内服消风散;日久反复发作气血虚弱者,服当归饮子加减。外用香樟木或蚕砂,1~2两,煎汤熏洗,或用百部适量酒浸外搽。
-
暴嗽
出《肘后备急方·治卒上气咳嗽方》。暴嗽多因外感风寒所致,《类证治裁·咳嗽》:“感风暴嗽,鼻流清涕,桂枝汤加葱豉;感寒暴嗽,肩背怯冷,华盖散;暴嗽亦有因肾虚者,《证治要诀·诸嗽门》:“有暴嗽服药不效者,…治疗宜用生料鹿茸丸,大菟丝子丸等方。参见咳嗽、风寒咳嗽、肾咳各条。
-
隐疹
隐疹病名。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该病因内蕴湿热,复感风寒、风热之邪客于肌肤皮毛腠理之间而发;症见患处皮肤出现大小不等之风团,小如麻粒,大如豆瓣,甚则成块成片,剧烈瘙痒,时隐时现。疹色淡白,恶风,舌苔薄白,脉浮紧者,属风寒;外可用香樟木或蚕砂1-2两,煎汤熏洗患处,或用百部适量酒浸外搽。
-
水藁本
拼音名:ShuǐGǎoBěn别名:黄藁本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尖叶藁本的根和根茎。第二回羽片长圆状披针形,长3-5cm,宽1.5-2cm,顶端常延伸成尾尖状;顶生伞形花序直径约4cm;小总苞片6-10,线形。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0-3500m的林下、草地和石崖缝内。祛湿止痛。风寒湿痹;注意:血虚及头痛属热者慎服。
-
生姜粥
《圣惠》卷九十六:组成:生姜半两(湿纸裹煨熟,细切),白面(可拌姜令足)。主治:中老年人脾胃虚寒,呕吐清水,腹痛泄泻,感受风寒,头痛鼻塞,以及慢性气管炎肺寒喘咳。若用于风寒感冒,去大枣,加葱白同煮粥。《圣济总录》卷一八九:组成:生姜(去皮细切研)1两,枇杷叶7片(拭去毛,炙,为末)。
-
风瘙隐疹
风瘙隐疹为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九。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又名风瘙瘾疹、风疹块。因内蕴湿热,复感风寒,郁于皮肤腠理而发;疹色淡白、恶风、舌苔薄白、脉浮紧者,属风寒;风热者,内服消风散;外用香樟木或蚕砂,1~2两,煎汤熏洗,或用百部适量酒浸外搽。
-
风瘾疹
风瘾疹为病名。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又名风瘙瘾疹、风疹块。因内蕴湿热,复感风寒,郁于皮肤腠理而发;疹色淡白、恶风、舌苔薄白、脉浮紧者,属风寒;风热者,内服消风散;风寒者内服荆防败毒散;日久反复发作气血虚弱者,服当归饮子加减。外用香樟木或蚕砂,1~2两,煎汤熏洗,或用百部适量酒浸外搽。
-
防风粥
《药粥疗法》:防风粥:处方:防风10~主感冒风寒,发热畏冷,恶风自汗,头疼身痛,风寒湿痹,骨节酸楚,肠鸣泄泻。摘录:《药粥疗法》方出《医方类聚》卷二十四引《千金月令》,名见《脚气治法总要》卷下:组成:防风2大分。
-
夹痰伤寒
《全生集·审证问因察形正名》:“若身热恶寒,隐隐头痛,喘咳烦闷,胸胁体痛,左脉紧盛,右脉洪滑,或六脉沉伏者,则知是夹痰伤寒也。”《通俗伤寒论·夹痰伤寒》:“一名风寒夹痰。”外感风寒,每涉于痰,多由素有痰积,或夹痰饮,或夹痰火,复感风寒及形寒饮冷所致。”可选用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汤、瓜蒂散等方。
-
牛毛毡
《全国中草药汇编》:牛毛毡:拼音名:Ni M oZhān别名:松毛蔺来源:为莎草科荸荠属植物牛毛毡Heleocharisyokoscensis(Franch.etSavat.)TangetWang[H.acicularisauct.fl.sin.nonR.Br.],以全草入药。秋季采集,洗净,晒干入药。功能主治:发表散寒,祛痰平喘。性温归经:肺经功能主治:发散风寒;治感冒咳嗽和痰多气喘。
-
杏苏止咳口服液
杏苏止咳口服液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杏苏止咳口服液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宣肺气、散风寒、镇咳祛痰,用于感冒风寒、咳嗽气逆。禁忌:不良反应:个别患者出现恶心。2.本品适用于风寒咳嗽,其表现为咳嗽声重,气急,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
-
疏风芎归散
《医略六书》卷三十:方名:疏风芎归散组成:当归3两,川芎1两半,人参1两半,紫苏1两半,葛根1两半(砂糖炒黑)。葛根禀性轻扬,本解肌升阳药,自与产科无涉,砂糖炒黑,假之引入血分以解冲脉之邪也,为散,姜、葱汤煎,务使血气内充,则营卫布护而邪无容身之地,何发热无汗,恶风寒,为产后伤寒风之足患哉。
-
暴感咳嗽
暴感咳嗽病名。指由猝感风寒而引起的咳嗽。《不居集·暴感咳嗽》:“暴感风寒,不恶寒发热,止是咳嗽,鼻塞声重。此感之轻者,宁嗽化痰汤。”参见风寒咳嗽、咳嗽条。
-
闭暑
概述:闭暑为病证名。症状及治疗:《医学心悟》卷三:“闭暑者,内伏暑气,而外为风寒闭之也。其头痛,身痛,发热恶寒者,风寒也;口渴,烦心者,暑也。四味香薷饮加荆芥、秦艽主之。”《注解伤寒论》卷二:“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
辛温解表剂
风寒表证是因人体遭受风寒致病邪气侵袭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寒怯冷较重,发热相对较轻或不明显,头身酸楚疼痛,无汗或有汗,鼻塞流清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脉浮缓等。常用麻黄、桂枝、防风、荆芥、羌活等为主组成方剂,代表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九味羌活汤等。
-
散风止痒汤
《张皆春眼科证治》:方名:散风止痒汤组成:麻黄3g,薏苡仁6g,茅根15g,红花3g,川乌头1.5g。功效:疏散风寒,清热利湿,止痒。薏苡仁、茅根能除脾胃湿热之邪,红花通经络以行血滞,川乌头既能散在表之邪,又能驱络脉之寒凝,且能止痒。麻黄配苡米、茅根,祛湿之中且有清热之意;麻黄配乌头,散风之中且有祛寒之功。
-
加减三五七散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加减三五七散:处方:细辛(八两)干姜(炮.功能主治:八风五痹,瘫痪亸曳,口眼斜,眉角牵引,项背拘强,牙关紧急,心中愦闷,神色如醉,遍身发热,骨节烦痛,肌肉麻木,腰膝不仁,皮肤瞤动或如虫行;应风寒湿痹,脚气缓弱等疾。用法用量:大三五七散(原书同卷)、三五七散《丹溪心法》卷四。
-
养荣壮肾汤
处方:当归6克防风1.5克独活桂心杜仲续断桑寄生各2.5克功能主治:治产后感受风寒,腰痛不可转侧。摘录:《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嵩崖尊生》卷十四:方名:养荣壮肾汤组成:当归2钱,独活8分,桂心8分,川芎8分,杜仲8分,续断8分,防风4分,桑寄生8分。加减:服药后痛未止,属肾虚,加熟地3钱。
-
辛温解表
辛温解表为治法。是指用性味辛温,具有疏风散寒作用的方药治疗风寒表证的治法。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身痛,苔薄白,脉浮紧为主症。上半身浮肿较重的早期水肿证,兼有发热恶风的风湿骨痛及外感风寒诱发的哮喘证等均可酌情应用。常用药物有麻黄、桂枝、苏叶、藿香、防风、荆芥等。代表方有麻黄汤、桂枝汤、香苏散等。
-
寒痉
寒痉病证名。小儿痉证之一。《温病条辨·解儿难》:“风寒、风湿致痉者,寒痉也。风寒咳嗽致痉者,用杏苏散。”见于乳幼儿各种感染,如上呼吸道炎、肺炎等引起的惊厥。
-
祛风散寒法
定义:祛风散寒法是用具有辛温解表作用的药物组成的方剂,通过祛风散寒,解除风寒所致眼病的治法。祛风散寒法的适用病证:祛风散寒法主要用于外感风寒之眼病。如目睛疼痛,羞明流泪,或目睛生翳,伴有鼻流清涕,头痛,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紧等。
-
甘草麻黄汤
概述:甘草麻黄汤为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方论》方。身体面目悉肿,腰以上肿甚,身微热,口不渴,无汗,小便不利者。附注:麻黄汤(《千金翼方》卷十九)、麻黄甘草汤(《三因》卷十四)、二物汤(《普济方》卷三八六)、麻甘汤(《医学入门》卷七)、走马通圣散(《金匮要略今释》卷五引《秘传经验方》)。
-
胎前寒泻
胎前寒泻病证名。多因孕后脾肾阳虚,或外受风寒,或内伤饮食生冷,损伤脾肾,以致肾阳不能上蒸脾土,运化失职,传导失司所致。脾肾阳虚者,症见脐下作痛,喜暖喜按,肠鸣即泻,腹胀畏寒肢冷。治宜温阳健脾止泻,用四神丸,或理中汤;饮食生冷者,症见腹痛泻下酸臭,腹胀痞满,嗳气腐臭,治宜消食导滞止泻。
-
丽泽通气汤
处方:黄耆12克苍术羌活独活防风升麻葛根各9克炙甘草6克川椒白芷各3克制法:上药哎咀。功能主治:益气升阳,祛风散寒。治肺气不足,外感风寒,鼻塞不闻香臭。用法用量:每服15克,加生姜3片,枣2枚,葱白10厘米,同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摘录:《兰室秘藏》卷上
-
哮
《医学正传》卷二:“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医宗必读》卷九:“哮音与喘相类,但不似喘。《医略六书·杂病证治》卷二十二:“哮即痰鸣气喘之常发者,膈内有壅塞之气,肺中有胶固之痰,肺络又有风寒之感,三者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有冷哮、热哮之分,详见冷哮、热哮条。
-
驱邪汤
处方:麻黄桂枝杏仁甘草防风羌活独活川芎藁本柴胡家葛白芷升麻功能主治:治感冒风寒,颈项强痛。摘录:《证治准绳·类方》卷四《东医宝鉴》卷七引《必用》:方名:驱邪汤别名:柴胡二术汤组成:柴胡2钱,白术1钱半,干葛1钱3分,苍术1钱,陈皮7分,甘草5分。用法用量:水煎,空心服。
-
葱白生姜汤
概述:葱白生姜汤以葱白连根、淡豆豉、生姜、生甘草、萝卜等为主要原料,具有辛温解表,发散风寒的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者。做法:将葱白连根、生姜、生甘草洗净、切碎,萝卜去皮、切片,放锅中加酱油、精盐、豆豉煽炒后,加入适量水煮汤,至熟后调味服食。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保婴丸
处方麻黄16两,连翘4两,生石膏8两,滑石8两,羌活6两,天麻4两,栀子(炒)2两,细辛4两,防风4两,独活4两,甘草4两,全蝎2两,薄荷2两,白芍2两,大黄2两,荆芥2两,黄芩2两,川芎2两,桔梗2两,菊花2两,当归2两,白术(炒)2两,砂仁1两。主小儿感冒风寒,头疼发热,鼻流清涕,身烧体倦。
-
归活温经汤
处方:当归、羌活、独活、防风、川芎、丹参、青皮、香附、乌药、川断。功能主治:补血温经,兼祛外邪。主妇人经行,遍体作痛,下血多,筋失其养,痛如行痹。各家论述:是方羌活、独活、防风、川芎散风寒,青皮、乌药、香附行气止痛,加以当归、丹参温补营血,厚朴和胃温中,川断利周身筋脉。摘录:《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
-
产后拘挛
概述:产后拘挛为病证名。病因病机:多因产后气血骤虚,风寒乘虚侵袭,入于经络;症状:症见四肢筋脉拘挛;若风寒侵袭,兼见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等。治疗:治宜养血祛风。方用荆防四物汤(四物汤加荆芥、防风)。若肝血不足,兼见头昏目眩,耳鸣不愿视人,两目干涩等,治宜养血柔肝,方用四物汤加钩藤、木瓜。
-
刺风
刺风证名。《圣济总录》卷十二:“刺风者,以气血为风寒所侵,不得宣利,则蕴滞而生热,寒热相搏于皮肤之间,淫路不能发泄,故遍身如针刺也。其痛甚若刀划者,谓之蛊风,与刺风相似,不可不辨也。”治用芎枳丸等方。
-
胞寒不孕
胞寒不孕病证名。又名宫冷不孕、胞冷无子、子脏冷无子、下部冰冷不孕。或经期调摄不慎,风寒客于胞中,胞宫寒冷,难以摄精成孕。因肾阳不足者,兼见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治宜温补肾阳,方用桂附八味丸或温胞饮;因风寒内客者,兼见小腹胀痛拒按,治宜温经助阳,暖宫祛寒,方用艾附暖宫丸。
-
固卫御风汤
处方:炙黄耆9g,防风9g,炒白术9g,桂枝9g,赤芍9g,白芍9g,生姜3片,大枣7枚。主冷激性荨麻疹。用法用量:日久发作不休者,加乌梅、五味子。各家论述:本方为玉屏风散合桂枝汤组成。黄耆、白术、防风固表御风,桂枝、白芍、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发散风寒,佐赤芍活血祛风。摘录:《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
代温炙膏
代温炙膏说明书:药品名称:代温炙膏分类:神经系统药物中成药其他剂型:每贴4cm×4cm。代温炙膏的药理作用:肉桂、辣椒、生姜、肉桂油。代温炙膏的适应证:用于风寒阻络所致腰背、四肢关节冷痛及风寒内停引起的脘腹冷痛,虚寒泄泻,慢性虚寒型胃肠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见上述症候者。注意事项:皮肤破伤处不宜使用。
-
麻黄细辛附子汤
别名:附子细辛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四)。处方:麻黄6克(去节)细辛3克附子3克(炮)功能主治:助阳解表。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无汗恶寒,发热倦卧,苔白,脉反沉者。备注:方中,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细辛通彻表里,助麻黄发汗解表,协附子内散阴寒。摘录:《伤寒论》
-
黄豆芫荽汤
概述:黄豆芫荽汤以黄豆、鲜芫荽、葱白、白萝卜为主要原料,具有发散风寒,下气化痰的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者。原料:黄豆60克,鲜芫荽15克,葱白4根,白萝卜60克。白萝卜洗净去皮,切片;把黄豆、萝卜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半小时,再下芫荽、葱白略煮,调味即可。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加减桂枝汤
《症因脉治》卷一:加减桂枝汤:处方:桂枝、麻黄、杏仁、半夏、生姜、甘草。身热神昏,声如齁睡,喘急不宁,语言不便,脉浮紧。摘录:《症因脉治》卷一《揣摩有得集》:组成:桂枝钱半,白芍1钱(炒),制草1钱,蔻米5分(研),扁豆1钱半(炒)。主治:小儿感冒风寒,,吐泻慢惊,鼻塞,手稍带凉。
-
正柴胡饮冲剂
正柴胡饮冲剂说明书:药品名称:正柴胡饮冲剂药品汉语拼音:zhengchaihuyinchongji分类:呼吸系统药物中成药防治感冒及退热药剂型:冲剂。正柴胡饮冲剂的主要成份:柴胡、防风、陈皮、生姜、赤芍、甘草等。适用于外感风寒初起,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喷嚏,咽痒咳嗽,四肢酸痛等。
-
小儿喘急
小儿喘急为病证名,指小儿呼吸急促。气急,但息短,心神迷闷耳。”凡喘急声音粗大,气急而促者,为实证,多因风寒外束,腠理壅遏,肺失宣降,气逆而喘。发热无汗者,宜以华盖散,汗而散之;凡喘急呼吸浅而弱,精神萎靡,面色 白者,为虚证,多由胎气不足,脾肺气虚所致,治宜益气健脾,用六君子汤加干姜、五味。
-
痘应出不出
痘应出不出病证名。出《幼科全书》。痘疮初起发热三四天后,应见点而不见点,常伴头痛,四肢拘急,恶风寒等。因外感风寒,阻于肌表,毒气不能外发所致。治宜解表透毒,用参苏饮、败毒散加减。
-
水藿香
拼音名:ShuǐHuòXiānɡ别名:野藿香、毛秀才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穗花香科科的全草。假穗状花序生茎及上部分枝的顶端,茎顶者常分枝呈圆锥状,无毛;苞片条状披针形;花期7-9月。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及原野。性味:味苦;性温功能主治:发表散寒;利湿除痹。风寒湿痹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
苓桂咳喘宁胶囊
苓桂咳喘宁胶囊的功能主治:温肺化饮,止咳平喘。2.苓桂咳喘宁胶囊适用于风寒咳嗽,其表现为咳嗽声重,气急,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3.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心病、肺结核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清宣止咳颗粒
清宣止咳颗粒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清宣止咳颗粒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疏风清热,宣肺止咳。4.风寒袭肺咳嗽不适用,症见发热恶寒、鼻流清涕、咳嗽痰白等。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川芎和解散
处方:净苍术(去皮,锉碎,炒黄)4两,藁本(去芦)1两5钱(若无,以芎代之),甘草(炒)5钱,防风1两。功能主治:表中风寒,头疼痛,身倦,壮热恶寒,老幼一切表证。破伤风初觉,风寒湿痹,腿脚痛重不能行,或表证四肢厥冷,每服干姜3钱同煎。摘录:《普济方》卷一五一
-
都梁滴丸
都梁滴丸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都梁滴丸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用于头痛风寒,淤血阻滞脉络证,症见头胀痛或刺痛,痛有定处,反复发作,遇风寒诱发或加重。2.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
蓝花葱
《全国中草药汇编》:蓝花葱:别名:野葱、天蓝韭、白狼葱来源:百合科蓝花葱AlliumcyaneumRegel,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西北、河北、山西、河南、湖北、四川、西藏。性味:辛,温。功能主治:发散风寒,通阳,健胃。主治风寒外感,阴寒腹痛,肢冷脉微,跌打损伤。
-
寒牙痛
寒牙痛病证名。系指齿牙疼痛,时恶风寒,得热痛减的病证。其病因多为素体阳虚,复感风寒所致。治宜疏风散寒,可选用麻黄附子细辛而加减治疗。参见牙痛条。
-
蚂蚁双参通痹丸
蚂蚁双参通痹丸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蚂蚁双参通痹丸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补肾健脾,祛风散寒,活血通络,强筋壮骨。用于脾肾两虚,风寒痹阻,瘀血阻络型痹证,见有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等症的辅助治疗。4.儿童、孕妇、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