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木
“麻”,非痛非痒,指自觉肌肉内有如虫行感,按之不止,搔之愈甚;若夹痰湿瘀血为患,属重症;《张氏医通·麻木》:“一块不知痛痒,阴寒益甚,或日轻夜重,脉涩而芤或弦,属痰挟死血,宜活血行气,二陈加芎、归、桃仁泥、红花、牛膝、韭汁之类。十指麻木,属胃中湿痰死血,二陈加二术、桃仁、红花、少加附子行经。
-
舌麻
《嵩崖尊生书》卷六:“血虚亦舌麻,火痰居多,审因施治。”《证治汇补·麻木章》:“脾肾亏,湿痰风化乘间而入,均使舌本麻木。”治宜清热化痰、祛湿化痰、养血祛风、补肝肾等法。《赤水玄珠·舌门》:“舌痹或麻,此因痰气滞于心胞络。”由心血不足,不可作风治,理中汤加当归,或归脾汤加炮姜服之。”
-
麻痹
麻痹证名。肢体或局部肌肤麻木,不知痛痒。见《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医学正传·麻木》:“夫所谓不仁者,或周身或四肢唧唧然麻木不知痛痒,如绳扎缚初解之状,古方名为麻痹者是也。”
-
毒蛇咬伤·风毒证
定义:毒蛇咬伤·风毒证(venomoussnakebitewithwind-toxinpattern)又称“毒蛇咬伤·神经毒证(venomoussnakebitewithneurotoxinpattern)”是指风毒入络,以局部不红,不肿,不出血,疼痛轻微,感觉麻木,眼睑下垂,复视,表情肌麻痹,张口困难,言语不清,口角流涎,呼吸急促,脉沉伏迟弱为常见症的毒蛇咬伤证候。
-
感觉区
感觉区为头针刺激区之一。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在头皮上的投影部位。位即运动区向后移1.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该区。将感觉区分成五等份,上1/5是下肢、头、躯干感觉区,主治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及头项疼痛、耳鸣等;下2/5是头面感觉区。主治对侧面部麻木、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牙痛、颞下颌关节炎等。
-
喉麻木
疾病分类:耳鼻喉科疾病概述:喉麻木为喉上神经病变,按轻重分单侧性、双侧性,轻度麻木或完全麻木,常伴有喉肌瘫痪。原因有中枢性和周围性2种:①中枢神经疾病如脑溢血、小脑下后动脉血栓、脑肿瘤、延髓型脊髓灰白质炎、多发性硬化症等;两侧性者,进食时因失去反射作用,而易误呛入下呼吸道,故有吞咽障碍。
-
止麻消痰饮
功能主治:《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三方之止麻消痰饮功能祛风化痰清热。运用:若血虚加当归;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三方《鲁府禁方》卷一方之止麻消痰饮:组成:黄连、半夏、瓜蒌、黄芩、茯苓、桔梗、枳壳、陈皮、天麻、细辛、甘草、南星。亦有十指麻木,胃中有湿痰死血,加二术,少佐熟附子。
-
斑蝥素
概述:斑蝥素是从中药斑蝥中分离的抗肿瘤有效成分,为一单萜过氧化物。不良反应为泌尿系统、胃肠系统的刺激症状,个别患者服用期间可出现阵发性心动过速、手指局部麻木感。斑蝥素30mg可致人死亡.现已可用人工方法合成.药品说明书:适应症:主要用于肝癌、乳腺癌、肺癌、食管癌、结肠癌等治疗。
-
黑风蛇
注解:黑风蛇为乌梢蛇的别名,见《中医大辞典》。乌梢蛇肉,呈段片状,无皮骨,肉厚柔软,黄白色或灰黑色,质韧,气腥,略有酒气。乌梢蛇饮片具有祛风止痒的功能。酒乌梢蛇增强了祛风通络止痉作用,多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痉挛抽搐,惊厥,皮肤顽癣,麻风。
-
除湿补气汤
《兰室秘藏》卷下:除湿补气汤:别名:清神补气汤(《兰室秘藏》卷下)、清阳补气汤(《医学纲目》卷十二)。处方:升麻18克苍术12克酒黄柏柴胡黄耆各9克酒知母藁本生甘草当归各6克五味子陈皮各4.5克制法:上药锉碎。主湿热内蕴,脾气不足,两腿麻木,沉重无力,多汗喜笑,口中涎下,身重如山,语声不出,寸脉洪大。
-
乌峰蛇
注解:乌峰蛇为中药乌梢蛇的别名,见陈义《动物学》。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乌梢蛇肉,呈段片状,无皮骨,肉厚柔软,黄白色或灰黑色,质韧,气腥,略有酒气。酒乌梢蛇增强了祛风通络止痉作用,多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痉挛抽搐,惊厥,皮肤顽癣,麻风。
-
黑花蛇
注解:黑花蛇为中药乌梢蛇的别名,出《本草纲目》。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乌梢蛇肉,呈段片状,无皮骨,肉厚柔软,黄白色或灰黑色,质韧,气腥,略有酒气。酒乌梢蛇增强了祛风通络止痉作用,多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痉挛抽搐,惊厥,皮肤顽癣,麻风。
-
喙突胸小肌综合征
概述:喙突与胸小肌的后方通过到上肢的神经血管束。受压的部位在锁骨下动脉过渡到腋动脉的部分。在解剖标本与在手术台上都可以证明这种压迫的机理。病因学:在正常情况下,上肢过度外展虽然血管神经束受压,但并不表现症状。最明显的体征是在喙突下胸小肌压痛,在此处加压后可使前臂、手、手指麻木、麻刺等症状重复出现。
-
黑梢蛇
注解:黑梢蛇为中药乌梢蛇的别名,出《开宝本草》。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乌梢蛇肉,呈段片状,无皮骨,肉厚柔软,黄白色或灰黑色,质韧,气腥,略有酒气。酒乌梢蛇增强了祛风通络止痉作用,多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痉挛抽搐,惊厥,皮肤顽癣,麻风。
-
河豚毒素中毒
概述:河豚毒素中毒是因进食河豚鱼后发生中毒的一种急症。2、开始可有口唇、舌尖、指端麻木,继而全身麻木、眼睑下垂、四肢无力行走不稳、共济失调等。3、补液、利尿,可给予葡萄糖、维生素C、辅酶A、ATP等,促进毒素的排泄。4、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提高组织对毒素的耐受性。5、对症治疗:防治呼吸衰竭。
-
剑乌梢
注解:剑乌梢为中药乌梢蛇的别名,出《本草衍义》。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乌梢蛇肉,呈段片状,无皮骨,肉厚柔软,黄白色或灰黑色,质韧,气腥,略有酒气。酒乌梢蛇增强了祛风通络止痉作用,多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痉挛抽搐,惊厥,皮肤顽癣,麻风。
-
冻疮·寒盛阳衰证
定义:冻疮·寒盛阳衰证(chilblainwithpatternofyangdecliningduetocoldexcessiveness)是指寒盛阳衰,以时时寒战,四肢厥冷,感觉麻木,幻觉幻视,意识模糊,蜷卧嗜睡,呼吸微弱,甚则神志不清,舌质淡紫,舌苔白,脉微欲绝为常见症的冻疮证候。治法:冻疮·寒盛阳衰证治宜回阳救逆,温通血脉。又名冻风、冻瘃。
-
游草
《*辞典》:游草: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Y uCǎo别名:田中游草(《分类草药性》),蓉草(《广州植物志》),西游草(《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牛草(《四川中药志》)。生境分布:生长于水边潮湿处。治感冒,头痛身疼,疟疾,痹痛麻木,白带。(《重庆草药》)②治凉寒发烧身痛:游草、土地檎、马蹄草。
-
冻疮·气虚血瘀证
定义:冻疮·气虚血瘀证(chilblainwithpatternofqideficiencyandbloodstasis)是指气虚血瘀,以神疲体倦,气短懒言,面色少华,疮面不敛,疮周暗红漫肿,麻木,舌质淡,舌苔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为常见症的冻疮证候。见《丹溪心法》。又名冻风、冻瘃。是长期暴露于寒冷环境中而引起的局限性红斑炎症性皮肤损伤。
-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腰椎管由于某些因素发生骨性纤维结构的异常,导致管腔狭窄,压迫硬脊膜和神经根引起一系列症状。先天性椎管狭窄可由于椎管发育狭窄,软骨发育不良和骶裂等所致,后天性椎管狭窄主要因椎管结构退行性变、脊柱滑脱和手术后医源性狭窄,两者均可导致椎管压力增加,马尾缺血。
-
乌蛇
注解:乌蛇为中药名,出自《药性论》,为《本草纲目》记载的乌梢蛇之简称。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乌梢蛇肉,呈段片状,无皮骨,肉厚柔软,黄白色或灰黑色,质韧,气腥,略有酒气。酒乌梢蛇增强了祛风通络止痉作用,多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痉挛抽搐,惊厥,皮肤顽癣,麻风。
-
众痹
概述:众痹为病证名。病因病机:因风寒湿邪侵入皮肤、经络所致。《黄帝内经灵枢·周痹》:“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医学正传》卷五:“因气虚而风寒湿三气乘之,故周身掣痛麻木并作者,古方谓之周痹。”症状:症见周身疼痛,上下游行,或沉重麻木,项背拘急,脉濡涩等。
-
按摩法
按摩法正骨八法之一。该法有舒筋活络、散瘀消肿之功效。出《素问·血气形志》:“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医宗金鉴》卷八十七:“按者,谓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者,谓徐徐揉摩之也。本法适用于软组织筋肌皮肉之损伤、肿硬疼痛或麻木强僵而未造成骨折脱臼之证。
-
风禁
风禁为病名。禁疮之一。出《痘疹经验良方》。痘疮初发热时,不避风,则风入肌表,以致痘不能发,或肌肤麻木,不知痛痒,或不麻木而干燥,或毛直而干焦,或皮痒而欲搔,甚则烦躁谵语,由风热相搏所致。治宜疏风解毒,用消风散(见风痫条),甚者加紫草、丹参、生地以活血清营。
-
风痰麻木风湿药酒
处方:大生地10两,酸枣仁(炒),当归身2两,海桐皮2两,羌活2两,川萆薢(风湿加此2味)2两,地骨皮1两5钱,川牛膝1两5钱,桂枝5钱,甘草5钱。制法:火酒20斤,窨7日后,即可服。功能主治:壮筋骨,健步履。主风痰麻木,并筋骨疼痛。摘录:《疡医大全》卷二十八引江仍度方
-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概述:植物神经紊乱是因长期的精神紧张,心理压力过大,以及生气和精神受到刺激后所引起的一组症状群。治疗:过去对于植物神经紊乱的患者在临床上,常按精神病,抑郁症用一些抗精神病药进行治疗,往往疗效不好,而且容易产生耐药性和依赖性。药物如:谷维素,维生素B1。
-
白虎骨酒
处方:虎骨2两,怀牛膝1两3钱,木瓜1两,蚕沙1两,没药6钱,海藤6钱,桂楠1两3钱,年健8钱,地枫8钱,赤术8钱,西花1两,桂枝6钱,当归8钱,川断6钱,防风7钱,白花蛇1两3钱,鹿胶1两3钱,公藤1两3钱,公丁香7钱,松节4钱,紫蔻1两3钱,草蔻4钱,广木香4钱,良姜7钱,官桂7钱,红参1两3钱。功能主治:疏风散寒,镇痛。
-
口不仁
口不仁为症状名,指口舌麻木,感觉减退的症状。可见于中风或脾胃积滞等病。或口服乌头等一类药物过量亦会出现短暂的口舌麻木。口麻系指口内麻木不仁。《血证论》卷六:“口麻是血虚。”治宜补血养血。可选用四物汤加减;或结合全身情况辨证施治。
-
颧骨和颧弓骨折
颧骨颧弓位于颜面正侧方最突出的位置,最易受到打击致伤。损伤后,可同时发生上颌骨骨折,重者有颅脑损伤。3.眶下区麻木感及眼部症状(复视、眼球运动受限);用药原则1.轻型病例以口服抗生素和其他辅助药物为主;辅助检查1.对单纯颧骨颧弓骨折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疗效评价1.治愈:骨折愈合,功能恢复。
-
青龙藤
拼音名:QīnɡL nɡT nɡ别名:青龙筋、捆仙丝来源:为萝藦科青龙藤属植物青龙藤Biondiahenryi(Warb.exSchltr.etDiels)TsiangetP.T.Li[CynanchumhenryiWarb.exSchltr.etDiels],以带根全草入药。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性味:淡,温。功能主治:活血舒筋,理气祛风。用于跌打损伤,下肢冷痛麻木,风湿手足麻木,牙痛。
-
二氢化鱼藤酮
鱼藤酮中毒:鱼藤酮属神经毒物,毒性强,主要作用于延髓中枢,中毒后先引起呼吸中枢兴奋及惊厥,后可导致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麻痹。大鼠急性中毒LD50为132~(2)神经系统:头晕、头痛、四肢麻木、烦躁不安、视觉模糊、肌肉震颤、痉挛,重者共济失调、四肢抽搐、惊厥、休克,意识障碍,常因呼吸衰竭致死。
-
鱼藤酮
鱼藤酮中毒:鱼藤酮属神经毒物,毒性强,主要作用于延髓中枢,中毒后先引起呼吸中枢兴奋及惊厥,后可导致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麻痹。大鼠急性中毒LD50为132~(2)神经系统:头晕、头痛、四肢麻木、烦躁不安、视觉模糊、肌肉震颤、痉挛,重者共济失调、四肢抽搐、惊厥、休克,意识障碍,常因呼吸衰竭致死。
-
脉络宁口服液
用于Ⅰ、Ⅱ期动脉硬化闭塞症及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引起的肢体皮肤发凉、酸胀、麻木、烧灼感、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急性和亚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形形形成引起的局部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皮色异常等,以及恢复期轻中度脑梗死引起的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语言不利等。
-
捆仙丝
《*辞典》:捆仙丝:出处:《陕西中草药》拼音名:KǔnXiānSī别名:青龙筋来源:为萝草科植物青龙藤的带根全草。鲜用或晒干。原形态:多年生缠绕藤本。狭披针形,长3~种子先端有冠毛。生境分布:生于林下、崖边或石隙中。性味:淡,温。功能主治:活血舒筋,理气祛风。治跌打损伤,下肢冷痛麻木,风湿手足麻木,牙痛。
-
口麻
口麻为症状名。《血证论》卷六:“口麻是血虚。”治宜补血养血。可选用四物汤加减;或结合全身情况辨证施治。参见口不仁:口不仁为症状名,指口舌麻木,感觉减退的症状。可见于中风或脾胃积滞等病;或口服乌头等一类药物过量亦会出现短暂的口舌麻木。
-
治未病
概述:治未病为治则。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未病先防:治未病有预防疾病的含意。《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上工救其萌芽”。如见头目眩晕、大拇指和次指麻木、或口眼和肌肉不自主地跳动,为中风预兆,必须先防治。五脏之病,可以互相传变,应及早防治。
-
挑筋灸癖法
挑筋灸癖法为挑治法的一种。出明·龚信《古今医鉴·卷十三》:“挑筋灸癖法:令患人低坐弯腰,医以右手大指、中指横掐住两胯(髋)骨尖上相平,横过中间脊骨陷处是穴。将大布针穿丝线一条,将针放斜,横刺入皮如艾炷大,穿到线,慢慢勒破皮;其药纸制作法为:用花椒树上马蜂窝为末,用黄蜡蘸末并香油频擦纸即成。
-
闪罐法
概述:闪罐(quickcuppingsuccessiveflashcupping)又称闪罐法。是当火罐吸着体表后,立刻除去、又吸上,随拔随除,反复多次,直至皮肤潮红的火罐法。操作方法:一般约需10余次。以皮肤潮红或罐体底部发热为度。适应证:用治风湿痹痛、中风后遗症,以及局部肌肉麻木或机能减退的虚症。
-
肉苛
指肌肉顽木沉重,不知痛痒寒热之病。《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寒客至,沉阴化,湿气变物,水饮内搐,中满不食,皮痛肉苛,筋脉不利,甚则肘肿身后痛。”岐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可见于痿、痹、中风、麻木等证。
-
偏风
多因营卫俱虚,正气不足,外邪侵入,经脉阻塞而致,症见半侧肢体运动障碍,麻木疼重,甚则废而不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肺脉…微缓为痿瘘,偏风。”《素问·风论》:“风…王冰注:“随俞左右而偏中之,则为偏风。”《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偏风者,风邪偏客于身一边也。参见偏枯、半身不遂条。
-
勒法
勒法推拿手法名。用屈曲的食、中两指紧夹患者手指(趾)根部,迅速滑出指(趾)端。常用于指、趾麻木、屈伸不利之症。
-
灸感
灸感为灸法术语。指病人因施用灸法而出现的温热或麻木、虫行等感觉。感传所到的部位可见微汗,肌肉震颤以及某些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如胃肠蠕动、鼻腔通畅等。《备急灸法、骑竹马灸法》:“灸罢二穴…其艾火即随流注先至尾闾,其热如蒸,又透两外肾,俱觉蒸热,移时复流足涌泉穴,自下而上,渐渐周遍一身。”
-
肌肤不仁
指肌肤麻木,不知痛痒。病因病机:《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在于络,肌肤不仁。”多由邪入于肌肤,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症状:《诸病源候论·风不仁候》:“其状,搔之皮肤如隔衣是也,诊其寸口脉缓,则皮肤不仁。”可见于中风后遗症、痹证等疾患。
-
肺虚热证
肺虚热证证名。劳热之一。见《中国医学大辞典》。《杂病源流犀烛·虚损劳瘵源流》:“肺热,轻手即得,略重全无,肺主皮毛也。必兼喘咳洒淅,善嚏善悲,缺盆痛,胸中及肩臂皆痛,脐右胀痛,小便数,皮肤痛及麻木。”治宜补肺清热,用门冬清肺饮、生脉散、补肺阿胶散等方。
-
动治法
动治法为推拿方法名。出《石室秘录》。根据各关节的活动特点不同,有扭转、抖摇、屈伸等法,以帮助有病的关节和肌肉萎缩的肢体恢复其正常功能。适用于头颈,腰背及四肢各关节。《石室秘录·动治法》:“因其不动而故动之也。如双足麻木不能履地,两手不能执物者是也,…乘其尚有可动之机,因而活动之。”
-
产后痹证
指产褥期间出现肢体、腰膝、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者,又称产后关节痛,或产后遍身疼痛。病因病机:因产后气血大虚,腠理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袭入肌肤、经络、关节所致。方用荆防四物汤随证加减。外邪侵入者用独活寄生汤;血瘀证用四物汤加泽兰、桃仁、红花、没药等。产后痹证,正气甚虚,切不可过用辛燥之药。
-
白丁
白丁为病名。1.出《中藏经》卷三。五丁之一,发于右鼻下,初如粟米,根赤头白,麻木或痛痒,使人憎寒头重。治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等加减。2.出《外科启玄》卷二。肺疔又名白疔,生于手太阴肺经循行部位,尤多见于手大指,其色白,且伴有发热咳嗽。治宜清泻肺热,服泻白散加解毒之品。
-
粉骨还阳
粉骨还阳此药为毛莨科植物鞘柄乌头(Aconiturnvaginatum)的根。因其根有治疗跌打损伤、骨折的功效,故得此名。鞘柄乌头为多年生草本。茎高45—68厘米,无毛。总状花序长15。分布于板仓、关门山、下谷坪、三岔口等地。生长于海拔1500—2100米的山坡林下或沟边草丛中。用于跌打损伤、劳伤、风湿疼病、肢体麻木等症。
-
抗矽-14
药品说明书:别名:抗矽-14;磷酸喹哌,哌喹,喹哌,磷酸哌喹外文名:Piperaquine适应症:本品的抗疟作用与氯奎相类似。2.治疗疟疾:本药对于抗氯奎性恶性疟有根治作用,但作用缓慢,宜在奎宁、青蒿素类或咯奈啶控制症状后续用本品,首次服600mg(盐基),第2、3日分别服600及300mg(盐基),总量1200~
-
磷酸喹哌
药品说明书:别名:抗矽-14;磷酸喹哌,哌喹,喹哌,磷酸哌喹外文名:Piperaquine适应症:本品的抗疟作用与氯奎相类似。2.治疗疟疾:本药对于抗氯奎性恶性疟有根治作用,但作用缓慢,宜在奎宁、青蒿素类或咯奈啶控制症状后续用本品,首次服600mg(盐基),第2、3日分别服600及300mg(盐基),总量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