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血流調節

生理學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ú bù xuè liú tiáo jiē

2 註解

體內各器官血流量一般取決於器官組織代謝活動代謝活動愈強,耗氧愈多,血流量也就愈多。器官血流量主要通過對灌注器官的阻力血管的口徑的調節而得到控制。除了前述的神經調節體液調節機制外,還有局部組織內的調節機制。在不同器官血管神經體液和局部機制三者所起作用的相互關係是不同的,在多數情況下,幾種機制起協同作用,但在有些情況下也可起相互對抗的作用。另外,不同器官血流量變化範圍也有較大的差別,功能活動變化較大的器官,如骨骼肌、胃腸、肝、皮膚等,血流量的變化範圍較大;腦、腎等器官血流量比較穩定,在一定的血壓變化範圍內,器官血流量保持穩定

驗證明,如果將調節血管活動的外部神經體液因素都去除,則在一定的血壓變動範圍內,器官組織血流量仍能通過局部的機制得到適當的調節。這種調節機制存在於器官組織血管本身,故也稱爲自身調節心臟的泵血功能也有自身的調節機制,已在本章第一節中敘述。關於器官組織血流量的局部調節機制,一般認爲主要有以下兩類:

(一)代謝自身調節機制組織細胞代謝需要氧,併產生各種代謝產物。局部組織中的氧和代謝產物對該組織局部的血流量代謝自身調節作用。當組織代謝活動增強時,局部組織氧分壓降低,代謝產物積聚增加。組織氧分壓降低以及多種代謝產物,如CO2、H離子腺苷、ATP、K離子等,都能使局部的微動脈毛細血管前括約肌舒張。因此,當組織代謝活動加強(例如肌肉運動)時,局部的血流量增多,故能向組織提供更多的氧,並帶走代謝產物。這種代謝性局部舒血管效應有時相當明顯,如果同時發生交感血管神經活動加強,該局部組織血管仍舒張。

前面提到,有一些體液因素也可在組織中形成,並對局部的血流量起調節作用,例如激肽前列腺素組胺等,由於這些物質都是特殊的體液因素,故在生理學中將它們歸在體液調節中。

(二)肌源性自身調節機制許多血管平滑肌本身經常保持一定的緊張性收縮,稱爲肌源性活動血管平滑肌還有一個特性,即當被牽張時其肌源性活動加強。因此,當供應某一器官血管灌注壓突然升高時,由於血管跨壁壓增大,血管平滑肌受到牽張刺激,於是肌源性活動增強。這種現象在毛細血管前阻力血管段特別明顯。其結果是器官血流阻力增大,器官血流量不致因灌注壓升高而增多,即器官血流量能因此保持相對穩定。當器官血管灌注壓突然降低時,則發生相反的變化,即阻力血管舒張,血流量保持相對穩定。這種肌源性的自身調節現象,在腎血管表現特別明顯,在腦、心、肝、腸繫膜骨骼肌血管也能看到,但皮膚血管一般沒有這種表現。在實驗中用罌粟鹼水合氯醛氰化鈉藥物抑制平滑肌活動後,肌源性自身調節現象也隨之消失。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