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

白血病 中醫內科學 血液系統疾病 中醫學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í xìng bái xuè bìng

2 英文參考

acute leukemi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概述

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1]AL[2])是指以起病急、貧血發熱出血消瘦、肝脾及淋巴結腫大、骨痛尤其胸骨壓痛,白細胞計數增高,血片中有原始、幼稚細胞骨髓增生明顯等爲主要表現的白血病[2]。是一類造血幹細胞異常的克隆性惡性疾病[2]。其克隆中的白血病細胞失去進一步分化成熟能力而停滯在細胞發育的不同階段,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組織白血病細胞大量增生積聚浸潤其他器官組織,同時使正常造血受抑制,臨牀表現爲貧血出血感染及各器官浸潤症狀,AL病情進展迅速,自然病程僅有數週至數月,一般可根據白血病細胞系列歸屬分爲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兩大類[2]

白血病是一種造血組織惡性腫瘤,俗稱血癌。其特點爲骨髓白血病細胞腫瘤性增殖,侵犯人體的每個臟器,使臟器功能受損,產生相應臨牀表現。骨髓檢查是確診本病的主要依據。急性白血病臨牀上主要分爲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兩類。其中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分爲L1、L2、L3的3個亞型。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分爲M1-M7的7個亞型。急性白血病主要臨牀表現爲貧血出血感染淋巴結、肝脾腫大等。 我國各類型白血病的發病率約2.6/10萬人。在全國各年齡惡性腫瘤的死亡率白血病佔第六位(男性)和第八位(女性),在兒童及35歲以下的人羣中佔第一位。在我國急性白血病急非淋多見。男性略多於女性。本病治療主要依靠化療,但常規化療長期無病存活率仍不夠滿意,故在取得完全緩解後,有條件者應早期做骨髓移植,使部分白血病獲得治癒

4 急性白血病的臨牀表現

急性白血病起病急驟,約66%的病人在一個月內起病,病情急,發展快。貧血是常見又早期出現的症狀,爲嚴重的進行性貧血,出現皮膚蒼白、頭暈乏力浮腫活動氣促等。以發熱爲首發症狀者佔50%~84%,熱型不定。有兩種情況:

白血病本身發熱;由於白細胞轉換率增加及核蛋白代謝亢進造成低熱,一般不超過38.0℃,抗生素治療無效。

感染:由於白血病患者成熟細胞缺乏,身體免疫力降低,常導致各種感染體溫可高達39~41℃,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常見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體炎口腔炎、疼痛肺炎泌尿系感染以及敗血症等,以口腔炎最多見。由於血小板減少及血管受異常幼稚細胞浸潤常致出血。在成年人早期有出血症狀者佔急性白血病的38.6%;中晚期約50%~80%發生出血,其中約10%~15%的病人死於出血發熱可加重或誘發出血

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以皮膚齒齦口腔及鼻粘膜出血最常見,其次爲胃腸道、泌尿道子宮和呼吸道出血。早幼粒病人出血發生在顱內、蛛網膜下腔與硬腦膜下,往往病情嚴重。眼底出血常爲顱內出血的先兆。尚有異常幼稚白細胞浸潤症狀

①肝、脾腫大最多見,尤以從L(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顯著。

淋巴結腫大,發病率爲45.5%,多侷限於頸、腋下及腹股溝等處。全身淋巴結腫大以從ALL最爲多見,初診時可達80%。縱隔淋巴結腫大以小兒ALL多見。

骨骼表現:多見於ALL,患者常有胸骨下端叩痛和壓痛,四肢關節痠痛隱痛,嚴重者關節腫脹,部分病人可引起骨質疏鬆、溶骨性破壞,甚至病理性骨折。AML(急性粒細胞白血病)病人可見眶骨浸潤引起眼球突出複視,甚至失明,稱爲綠色瘤

神經系統表現:約有2%急性白血病初診時有腦膜白血病,如未進行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預防處理,則70%的ALL,20%~40%兒童及5%成人ANLL(急性非淋白血病)可發生腦膜白血病白細胞侵及蛛網膜出現腦積水與顱內高壓症狀,如侵及蛛網膜或腦實質的血管壁可發生局竈性或瀰漫腦出血

⑤其他:皮膚、粘膜、睾丸、肺、消化道、心臟等部位受侵出現相應的體徵。

5 急性白血病的診斷

5.1 病史提問

注意:①起病情況。

②是否接觸放射線、化學物質:如苯及其衍生物

③是否應用過瘤可寧、馬法蘭、氮芥烷化劑

④是否患有Bloom綜合徵、Fanconi貧血及Down綜合徵等疾病。

5.2 臨牀症狀

一般貧血症狀鼻衄牙齦出血消化道出血發熱骨痛關節痛,中樞神經系統受累可出現頭疼噁心嘔吐抽搐大小便失盡,甚至昏迷體檢發現貧血外貌,皮膚可見瘀點、瘀斑,牙齦滲血或伴牙齦增生,淋巴結腫大,胸骨中下段壓痛,肝脾輕、中度腫大。

發熱發熱大多數是由感染所致[2]

出血:早期可有皮膚黏膜出血,繼而內臟出血或併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2]

貧血:進行性加重[2]

白血病細胞浸潤表現:淋巴結、肝、脾腫大,胸骨壓痛,亦可表現中樞神經系統浸潤等其他部位浸潤[2]

5.3 血細胞計數及分類

大部分患者均有貧血,多爲中重度,白細胞計數可高可低,血塗片可見不同數量的白血病細胞血小板計數大多數小於正常[2]

血紅蛋白血小板數減少。白細胞總數多少不一,一般在20.0~50.0×109/L,少數高於100×109或低於10.0×109/L。半數以上的病人周圍血象中見到大量(有時高達90%)異常原始白細胞血細胞化學染色方法可確定急性白血病的類型,約45%的病例有染色體異常,其中包括單倍體、超二倍體和各種標記染色體骨髓增生活躍,明顯活躍或極度活躍,以白血病細胞爲主。骨髓中原始細胞>6%爲可疑,超過30%診斷較肯定,原始細胞+早(幼)細胞≥50%可確診。全骨髓中,紅系及巨核細胞高度減少。在血象和骨髓象不足以證實急性白血病時,可應用淋巴結穿刺液塗片和特異性皮損印片檢查找到相應的白血病細結合病理印片,有助於診斷。

5.4 骨髓形態學

增生活躍至極度活躍,可伴骨髓纖維化骨髓壞死。按增生細胞的系列不同,分爲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AML)及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其骨髓特點如下:

5.4.1.1 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根據骨髓形態分型的基礎,分爲M1、M1、M2、M3、 M4、M5、M6、M7。M0~M3都以粒細胞爲主,粒細胞分化程度不同,M4顯示同時具有不同程度的粒單細胞,M5單核細胞佔優勢,M6紅系細胞佔優勢,M7爲巨核細胞白血病[2]

① M1型(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未分化型):原粒細胞≥90%(非紅系細胞),早幼粒細胞少見,中幼粒細胞以下階段不見或罕見;可見Auer小體。紅系、巨核細胞系增生受抑。

② M2型(急性粒細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粒系明顯增生,可見Auer小體;紅系、巨核細胞系增生受抑。根據粒細胞分化程度不同又分爲:M2a型:原粒細胞30%~90%(非紅系細胞),單核細胞<20%,早幼粒細胞以下階段>10%。 M2b型:原始及早幼粒細胞明顯增多,但以異常的中性中幼粒細胞增生爲主,其胞核常有核仁,核漿發育明顯不平衡,此類細胞>30%。

③ M3型(急性顆粒增多的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以顆粒增多的異常早幼粒細胞增生爲主,此類細胞>30%(非紅系細胞);易見Auer小體;紅系、巨核細胞系增生受抑。根據粒細胞分化程度不同又分爲:M3a型(粗顆粒型):嗜苯胺藍顆粒粗大,密集或融合。M3b型(細顆粒型):嗜苯胺藍顆粒密集而細小。

④ M4型(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粒系、單核細胞系增生,紅系、巨核細胞系增生受抑。根據粒系、單核細胞形態不同,又分四種類型:M4a:原始和早幼粒細胞增生爲主,單核細胞系≥20%(非紅系細胞)。M4b:原、幼單核細胞增生爲主,原粒和早幼粒細胞>20%(非紅系細胞)。M4c:原始細胞即具粒細胞系,又具單核細胞形態特徵者>30%(非紅系細胞)。M4Eo:除具上述特點外,還有粗大而圓的嗜酸顆粒及着色較深的嗜鹼顆粒,佔5%~30%(非紅系細胞)。

⑤M5型(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單核細胞系增生,可見細小Auer小體;紅系、粒系及巨核細胞系增生受抑。根據單核細胞分化程度不同又分爲:M5a型(未分化型):原始單核細胞≥80%(非紅系細胞)。M5b型(部分分化型):原始、幼稚>30%,原始單核細胞<80%(非紅系細胞)。

⑥M6型(紅白血病):紅細胞系>50%,且有形態學異常,非紅細胞系原粒細胞(或原始+幼稚單核細胞>30%(非紅系細胞);若血片中原粒細胞或原單核細胞>5%,骨髓非紅系細胞中原粒細胞或原始+幼稚單核細胞>20%。巨核細胞減少。

⑦M7型(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原巨核細胞>30%。紅系、粒系增生相對抑制

5.4.1.2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形態學亞型分型方法根據幼稚淋巴細胞形態大小分爲 L1、L2、L3,因可重複性較差,現已基本放棄[2]

① L1型:原始和幼稚淋巴細胞明顯增生,比例增高,以小淋巴細胞爲主;核圓形,偶有凹陷與摺疊,染色質較粗,結構較一致核仁少,不清楚;胞漿少,輕或中度嗜鹼。

②L2型:原始和幼稚淋巴細胞明顯增生,比例增高,淋巴細胞大小不一,以大細胞爲主;核形不規則,凹陷與摺疊易見,染色質較疏鬆,結構不一致,核仁較清楚,一個或多個;胞漿量較多,輕或中度嗜鹼。

③L3型:原始和幼稚淋巴細胞明顯增生,比例增高,但細胞大小較一致,以大細胞爲主;核形較規則,染色質呈均勻細點狀,核仁一個或多個,較明顯,呈小泡狀;胞漿量多,深藍色,空泡常明顯,呈蜂窩狀。

5.5 免疫分型

應用單克隆抗體檢測淋巴細胞表面抗原標記,一般可將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分爲T、B淋巴細胞兩大系列,急性髓系白血病可有CD13、 CD14、CD15、MPO等髓系標誌中的1項或多項陽性,也可有CD34陽性,其中 CD14多見於單核細胞系.M7可見血小板抗原陽性或CD41、CD68陽性[2]

5.6 細胞遺傳學分子生物學檢查

大部分白血病存在某種染色體易位,產生新的融合基因編碼新的融合蛋白,利用這些標誌可以診斷不同類型的白血病,瞭解這些特點更有利於對白血病進行準確的診斷和治療[2]染色體數目異常以亞二倍體爲主,超二倍體較少,常見的核型改變有t(9;22)、t(8;21)、t(15;17)等,常見融合基因如BCR-ABL、AML-ETO、PML-RARa等[2]

過氧化物酶及蘇丹黑染色:急淋細胞陰性陽性<3%);急粒細胞強陽性;急單細胞陽性或弱陽性

糖原染色急淋細胞陽性(粗顆粒或粗塊狀,常集於胞漿一側);急粒、急單細胞呈弱陽性(彌散性細顆粒狀);紅白血病:幼紅細胞強陽性。

非特異性酯酶染色:急單細胞強陽性,能被氟化鈉明顯抑制(>50%);急粒細胞陽性或弱陽性氟化鈉輕度抑制(<50%);急淋細胞一般呈陰性

中性粒細胞鹼性磷酸酶染色急淋白血病積分增高或正常;急粒白血病明顯減低;急單白血病可增高或減低。

有條件應做免疫學細胞遺傳學基因分型。

5.7 血液生化檢查

①末端脫氧核苷轉移酶(TDT):在ALL時活性增高,而在AML中無活性。

鹼性磷酸酶(AKP):在ALL時明顯,AML明顯降低。

乳酸脫氫酶(LDH):ALL時明顯增高。另外血清尿酸濃度增高,尿內尿酸排泄量增多,在用細胞毒藥物治療時更甚。

7 急性白血病的治療方案

7.1 治療原則

總的治療原則是消滅白血病細胞羣體控制白血病細胞的大量增生,解除因白血病細胞浸潤而引起的各種臨牀表現。

7.2 支持治療

7.2.1 注意休息

高熱、嚴重貧血或有明顯出血時,應臥牀休息。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食物,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7.2.2 感染的防治

嚴重的感染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因此防治感染甚爲重要。病區中應設置“無菌病室或區域,以便將中性粒細胞計數低或進行化療的人隔離注意口腔鼻咽部、肛門周圍皮膚衛生,防止粘膜潰瘍糜爛出血,一旦出現要及時地對症處理。食物和食具應先滅菌。口服不吸收抗生素慶大毒素粘菌素和抗黴菌制黴菌素萬古黴素等以殺滅或減少腸道細菌黴菌。對已存在感染患者,治療前作細菌培養藥敏試驗,以便選擇有效抗生素治療。一般說來,真菌感染可用制黴菌素克黴唑咪康唑等;病毒感染可選擇Ara-c、病毒唑。粒細減少引起感染時可給予白細胞血漿靜脈輸入以對症治療

7.2.3 糾正貧血

顯著貧血者可酌情輸注紅細胞或新鮮全血自身免疫貧血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丙酸睾丸酮或蛋白同化激素等。

7.2.4 控制出血

白血病採取化療,使該病得到緩解是糾正出血最有效的方法。但化療緩解前易發生血小板減少而出血,可口服安絡血預防之。有嚴重的出血時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輸全血血小板急性白血病(尤其是早粒),易併發DIC,一經確診要迅速用肝素治療,當DIC合併纖維蛋白溶解時,在肝素治療的同時,給予抗纖維蛋白溶解藥(如對羧基苄胺止血芳酸等)。必要時可輸注新鮮血或血漿

7.2.5 高尿酸血癥的防治

白細胞計數很高的病人在進行化療時,可因大量白細胞被破壞、分解,使血尿酸增高,有時引起尿路被尿酸結石所梗阻,所以要特別注意尿量,並查尿沉渣和測定尿酸濃度,在治療上除鼓勵病人多飲水外,要給予嘌呤醇10mg/kg·d,分三次口服,連續5~6天;當血尿酸>59um01/L時需要大量輸液和鹼化尿液

7.3 急性白血病的化學治療

急性白血病的治療主要是以化療爲主的綜合療法,分爲誘導化療階段和強化治療、維持治療階段,其原則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應嚴格區分白血病類型,按照類型選用不同的化療方案,藥物劑量要足,早期予以連續強烈化療,要長期治療,交替使用多種藥物,同時要早期防治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2]

化療是治療急性白血病的主要手段,可分爲緩解誘導和維持治療兩個階段,其間可增加強化治療、鞏固治療和中樞神經預防治療等。緩解誘導是大劑量多種藥物聯用的強烈化療,以求迅速大量殺傷白血病細胞控制病情,達到完全緩解,爲以後的治療打好基礎。所謂完全緩解,是指白血病症狀,體徵完全消失,血象和骨髓象基本上恢復正常,急性白血病末治療時,體內白血病細胞的數量估計爲5×1010~13;,經治療而達到緩解標準時體內仍有相當數量的白血病細胞,估計在108~109以下,且在髓外某些隱蔽之處仍可有白血病細胞浸潤。維持治療量一系列的小劑量較緩和的治療方案進行較長時間的延續治療,目的在於鞏固由緩解誘導所獲得的完全緩解,並使病人長期地維持這種“無病”狀態而生存,最後達到治癒。鞏固治療是在維持治療以後。維持治療以前,在病人許可的情況,再重複緩解誘導方案。強化治療是在維持治療的幾個療程中間再重複原緩解誘導的方案。中樞神經預防性治療宜在誘導治療出現緩解後立即進行,以避免和減少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發生,一個完整的治療方案應遵循上述原則進行。

7.3.1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治療

7.3.1.1 緩解誘導治療

誘導緩解治療需聯合數種化療藥物,最大程度地殺滅白血病細胞,從而儘快達到完全緩解[2]。ALL的標準治療是在長春新鹼+潑尼松(VP方案)的基礎上,聯合柔紅黴素(DNR)或去甲氧柔紅黴素(IDA)以及門冬酰胺酶(L-ASP)提高ALL完全緩解的效率[2]

VDP方案:長春新鹼1.4mg/m2,靜滴,每週1次,2~3次;柔紅黴素30~60mg/(m2·d),連續應用2~3天,或去甲氧柔紅黴素6~10mg/(m2·d),連續應用2~3天;潑尼松40~60mg/m2,口服,第1~28天。VDIP方案在VDP方案的基礎上於化療第19天應用門冬酰胺酶10000單位,靜滴,每天1次,連續用6~10天[2]

治療ALL常用的化療方案是VP方案,以VP方案爲基礎再與DRN(柔紅黴素),ADM(阿黴素),Ara-c,L-ASP(左旋門冬酰胺酶)和6-MP等藥物組成許多有效的多藥聯用方案。兒童治病例CR(完全緩解)率可達90%~95%;成人亦可達80%~90%。多藥聯用方案主要用於難治和復發病例的治療,常用方案見表。

表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緩解誘導方案

化療方案劑量用藥方法
VP方案VCR2mg靜注,第1天每週一次
PDN60mg分次口服,第1-7天
DVP方案DRN1mg/kg靜注,第1天,每週1次4~6周爲一療程
VCR1.5mg/m2靜注,第1天,每週一次
PDN40mg/m2口服,第1~8天
POMP方案PDN60mg/d分次口服5天爲一療程
VCR2mg靜注,第1天
MTX30mg靜注,第2、5天
6-MP100mg口服
VDCP方案DRN40mg/m2·d靜注,第1、2、3、15、16、17天三週爲一療程
VCR2mg靜注,第1、8、15、21天
CTX0.4-0.8/m2靜注,第1、15天
PDN40-60mg/m2·d口服,第1-14天后,減量
DVP+ASP方案VCR2mg靜注,第1天,每週1次第15天作骨髓檢查,如仍有白血病細胞再用DRN50mg/m2,4周爲一療程
DRN50mg/m2靜注,第1、2、3天
PDN60mg/m2分次口服,第1-28天
L-ASP600u/m2靜注,第17-28天

注:VP、DVP方案適用於兒童病例。

7.3.1.2 維持治療

爲了鞏固療效、達到長期緩解或治癒的目的,必須在誘導緩解治療後進行強化治療和維持治療[2]

ALL在誘導治療完全緩解後可予CAM方案鞏固治療(環磷酰胺800~1000mg/m2,靜滴,第1天;阿糖胞苷1g/m.靜滴,每日2次,第2~4天;巰嘌呤50mg/m2,口服,第1~7天)[2]

單次應用環磷酰胺1g可給予美司鈉解救[2]

劑量甲氨蝶呤-四氫葉酸鈣(HDMTX-CF)療法多用於ALL鞏固治療,每療程甲氨蝶呤劑量爲2~5g/m2,其中1/6量(<500mg)作爲突擊量,在30分鐘內快速靜脈滴人,餘量於24小時內勻速滴入,突擊量MTX滴入後1小時內行三聯鞘內注射1次,開始滴注甲氨蝶呤36小時後開始四氫葉酸鈣解救,劑量爲每次15mg/m2,首劑靜脈注射,以後每6小時口服或肌內注射,共6~8次[2]

ALL維持治療一般主張用巰嘌呤+甲氨蝶呤維持治療,維持期間必須定期用原誘導緩解方案或其他方案強化,總療程2~3年[2]

凡用誘導緩解治療達到CR後,應繼續用原方案鞏固療效。用VP和VDP方案者,應再繼續2~3周;用POMP方案者可再用兩個療程。緩解期間用6-MPl00mg/d,連續口服7天,繼之給CTX400mg靜注;間歇7天再給MTXl5mg,靜注或口服,第1、5、9天;間歇3天后依次重複上述治療。

7.3.1.3 復發的治療

可繼續使用VP方案或Ara-C5-10mg,每日1次靜注,共4次,或DRNlmg/kg·d,靜注,共4天。

7.3.2 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的治療

7.3.2.1 緩解誘導

誘導緩解治療需聯合數種化療藥物,最大程度地殺滅白血病細胞,從而儘快達到完全緩解[2]。AML(除M3類型)的標準是柔紅黴素去甲氧柔紅黴素+阿糖胞苷(DA方案):柔紅黴素45~90mg/m2,靜滴,第1~3天,或去甲氧柔紅黴素8~12mg/m2,靜滴,第1~3天;阿糖胞苷100mg/m2,靜滴,第1~7天[2]

高三尖杉酯鹼(HHT)、阿糖胞苷阿柔比星三藥聯合(HAA)方案是AML誘導治療的另一個選擇的誘導化療方案:HHT 2mg/m2靜脈滴注或肌注,每日1次,第1~7天;阿柔比星20mg靜脈滴注,每日1次,第1~7天;阿糖胞苷100mg/m2靜脈滴注或皮下,分2次,第1~7天[2]

治療方案見表30-3。

化療方案劑量用藥方法
DA方案DRN30~40mg/M2·d靜注,第1~3天間隔1~2周重複
Arc-c100~160mg/M2分次口服,第1~7天
VPP方案VCR2mg靜注,第1天間隔1~2周重複治療
Ara-C100~150mg靜注,第1、5天
DRN30mg靜注,第1、2天
COAP方案CTX200mg靜注,第1、3、5天每隔1周重複治療
VCR2mg靜注,第1天
Ara-c100~150mg靜滴,共4天
PDN200mg/d分次口服
HOP方案VCR2mg靜注,第1天間隔1~2周重複
HRT2~4mg靜滴,3小時滴完;第2、7天
PDN40mg/d分次口服,第1~8天

注:VPP方案可以ADM代之DRN,劑量爲20mg同,靜注,第1、2天

7.3.2.2 維持治療

爲了鞏固療效、達到長期緩解或治癒的目的,必須在誘導緩解治療後進行強化治療和維持治療[2]

AML(除外M3類型)常選用幾個有效方案序貫治療,總療程約2年,可用以中大劑量阿糖胞苷1~3g/m2,靜滴,每日2次,第1~3天爲主的強化鞏固化療方案,總療程6~8個療程後可終止治療[2]

一般以MTXl5mg肌注或口服,6-MPl00mg/d,CTX200mg/m2口服,每週1次,長期維持,並在維持治療開始後的l/2、1、2、4、7、16個月加用原誘導方案鞏固、強化,16個月後每半年1次,至少2~4年。

7.3.3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急性髓細胞白血病M3)治療

誘導治療採用維A酸,連續口服,聯合砷劑,酌情可加小劑量蒽環類,具體是維A酸(ATRA)+柔紅黴素(DNR)+亞砷酸,維A酸每日20mg/m2,分開2次用,口服直到血液學緩解,亞砷酸每日0.16mg/kg,連續用藥直到血液學緩解。DNR每日45~90mg/m2靜脈注射,第2、4、6或第8天用藥[2]。緩解後鞏固治療,採用 ATRA聯合DNR,DNR每日45~90mg/m2,用3天,共2個療程。維持治療是 ATRA和亞砷酸交替用藥,完成5個循環週期[2]

7.3.4 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治療方案

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根據臨牀表現、細胞形態特徵、免疫學細胞遺傳學的表現,可分爲標危和高危,根據多箇中心治療的經驗,經積極治療後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長期生存機會已達80%,甚至治[3]。根據不同危險程度,採用相應的強烈化療方案,並遵循早期連續強烈化療的原則[3]

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化療包括:誘導緩解治療、鞏固治療、髓外白血病的治療、早期強化治療、維持治療[3]

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誘導治療多采用VDLP方案(長春新鹼1.5mg/m2,靜滴,每週1次,共4周;柔紅黴素20~30mg/m2,靜滴,用2~3天,第1~3天,在第1和第3周用;門冬酰胺酶5000~1000/m2,肌注,共8~10次;潑尼松60mg/m2,口服,連用4周)[3]

在取得完全緩解後,要接着進行CAT方案的鞏固治療(環磷酰胺.600~1000mg/m2,靜滴,第1天;阿糖胞苷75~100mg/m2,靜滴,第1~4、8~11天;巰嘌呤75mg/m2,口服,第1~21天)[3]

儘管方案多種多樣,但其模式基本相同,都是在多藥的強烈誘導下,緩解後再進行鞏固和加強,並注意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的預防[3]

7.3.4.1 緩解誘導

(VP方案及變換) 1)VCR2.0mg/m2/周,連用4周。2)PDN60mg/m2/日。3)或者加ADM20mg/m2,第14、15天。

7.3.4.2 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預防治療

MTXl2mg/m2(大劑量:30mg/m2)鞘內注射,每2週一次,連用3周;另外加用24Gy(2400rad)頭蓋照射。

7.3.4.3 緩解期維持治療

方案l——⑥6-MP75mg/m2,連續口服。⑥VCR2.0mg/m2第l天每4周l週期。①PDNl20mg/m2/d連用5天

方案2——@MTXl50mg/m2靜注,每2周與下述之藥交替。⑥VCR2.0mg/m2l天。②PDN120mg/m2/d連用5天,每2周與MTX交替。①6-MPl00mg/m2/d×5天方案3——⑧MTXl75~225mg/m2靜注,每2周與下述之藥交替。⑥VCR2.0mg/m2第1天,每2周與MTX交替。②PDN120mg/m2/d連用5天。①6-MPl25~175mg/m2/d×5天。

7.3.5 兒童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化療

隨着治療策略和方法不斷改進和創新,化療強度的增強,小兒急性髓性白血病治癒率也不斷提高,由原來的20%提高到目前的50%左右[3]

兒童急性髓性白血病主要治療方法還是化學治療,分爲兩個階段:誘導緩解治療和緩解後治療[3]

兒童AML經典的誘導方案仍然是DA(3+7)方案(柔紅黴素45~90mg/m2,靜滴,第1~3天;阿糖胞苷100mg/m2,靜滴,第1~7天),爲了進一步提高緩解率,有不少研究在DA方案基礎上進行改良,如增加柔紅黴素劑量,用米託蒽醌去甲氧柔紅黴素代替柔紅黴素[3]

緩解後治療一般是採用DA(柔紅黴素+阿糖胞苷)、EA(依託泊苷+阿糖胞苷)或MA(米託蒽醌+阿糖胞苷)等方案中選1個方案序貫化療,或者以中大劑量阿糖胞苷1~3g/m2,靜滴,每日2次,第1~3天爲主的強化鞏固化療方案[3]

VAPA方案是一種多藥強化的序貫式綜合治療程序,經歷14個月的治療,不包括有CNS預防治療,對小兒ANLL治療效果,尤其是長時期的緩解確有較大改善,VAPA方案組織及用法如下:

治療程序Ⅰ——ADM45mg/m2/日,靜脈注射,第1天5Ara-C200mg/m2/日,靜脈注射,第1~5天。上藥每3~4周爲1週期,共4個週期

治療程序Ⅱ——ADM30mg/m2/日,靜脈注射,第1天;Ara-C150mg/m2/日,靜脈注射,第l~5天;上藥每4周爲一週期,共4個週期

治療程序Ⅲ——vcRl.5mg/m2/d靜脈注射,第l天;Me-PDN800mg/m2/日,靜脈注射,第l~5天;

6-MP500mg/m2/日,靜脈注射,第1~5天;MTX7.5mg/m2/日,靜脈注射,第1~5天;上藥每3周爲一週期,共4個週期

治療程序Ⅳ——Ara-C200mg/m2/日,靜脈注射,第l~5天,每3~4周爲一週期,共4個週期

7.3.6 兒童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藥物治療

兒童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臨牀特徵、治療和預後都與其他類型急性髓性白血病有明顯的不同[3]。維A酸的誘導分化治療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砷劑是另一成功治療兒童APL的藥物靜脈用的亞砷酸三氧化二砷)和口服的四硫化四砷是臨牀常用的兩種劑型[3]

嚴重出血是開始ATRA治療前和 ATRA治療後5天中最常出現的危及生命的併發症[3]

支持治療措施包括輸注新鮮冰凍血漿纖維蛋白原血小板[3]

7.3.7 中樞神經系統(CNS)白血病的防治

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是造成白血病復發或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治療過程中一定要重視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的防治,預防性治療常用三聯鞘內注射法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地塞米松三種藥物聯合鞘內注射)[3]

CNS白血病和腦膜白血病都可治療,首選藥物以MTX做鞘內注射,但多數預後不佳,因此要強調CNS的預防治療。一般是MTX0.25~0.5mg/kg/次或42mg/m2/次(極量20.0mg)鞘內注射直至症狀緩解。其後再於6~8周間以同藥同劑量鞘內注射以防止復發。亦可放射治療,如60Co顱腦照射,脊髓照射。

7.3.8 難治性白血病的治療

應用標準化療方案兩療程未緩解或緩解後半年內復發或半年後復發再用原方案無效的AL稱爲難治性白血病[3]。原因與白血病細胞耐藥有關,可採用以中大劑量阿糖胞苷甲氨蝶呤爲主的化療,阿糖胞苷主要用於AML,甲氨蝶呤主要用於ALL,或者應用FLAG方案(氟達拉濱,每日50mg,靜滴,第1~5天;阿糖胞苷,1g/m2,靜滴,第1~5天;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每日5μg/kg,第0~5天,皮下注射)應用於難治性AML或ALL[3]

7.4 放射治療

(1)脾臟照射:脾腫大,疼痛,不能手術者。照射量1000~2000cGy/3~10次,3至12天。

(2)硬膜外浸潤壓迫脊髓:照射野上下均超出病竈區2個椎體照射量爲300~400cGy/次,照射3次後,改爲200cGy/次,照射15次。

(3)中樞神經系統照射:主要用於病部白細胞計數增高,T細胞型,血小板減少,淋巴結脾臟大明顯者。①預防性照射,經化療症狀緩解後開始照射,全顱採用兩側野對穿照射,照射量爲1800~2200cGy。②治療性照射:聯合化療,全顱照射1800cGy。③復發治療:行中樞性照射,顱部2000~2500cGy,骨髓1000~1250cGy。

(4)全射量髓消除:800cGy/次,用3天。

另外,對髓外局部病竈可局部照射,非姑息治療。放療應聯合使用大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也可同時使用MTX+Ara-C+氫化考的松椎管內注射。

7.5 免疫治療

本病雖行長時間的鞏固強化治療,但體內仍殘留一定數量的白血病細胞,用化療不能達到將其徹底消滅的目的,依靠人體免疫可能消滅這些殘留的白血病細胞。近年來,免疫治療已逐漸被臨牀應用,常用的藥物有BCG、TF、IFN等。

7.6 骨髓移植

大多數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除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外)有條件者應在第一次緩解期行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包括成人中、高危ALL。標危 ALL預期化療效果不好亦應考慮行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3]

對ANLL療效較好。

同基因骨髓移植,供者爲同卵孿生子。

②同種異基因骨髓移植,供者爲患者的兄弟姐妹。

自體骨髓移植,不需選擇供者,易推廣。

7.7 轉診

診斷治療困難,轉三級綜合醫院或專科醫院治療[3]

8 急性白血病的預後

急性白血病未經治療者的平均生存時間僅3個月左右,但經現代化化療者,疾病可以緩解,生存時間明顯延長,甚至長期生存或治癒。決定療效的因素除治療方法直接影響治療結果外,還有白血病患者一些內在的因素。對預後不利的高危因素有:

①年齡在l歲以下和9歲以上的兒童和成人,60歲以上的老人尤其差;

②男孩比女孩差;

③治療前後細胞計數在50~100×109/L以上;

④FAB分型屬L2、L3、L4、L5、L6、L7

淋巴細胞白血病免疫分型屬T細胞B細胞

⑥可見到染色體異常,尤其是斷裂和易位,但t(8;21)例外;

⑦治療前血小板計數<20~50×104/L;

⑧治療後白血病細胞減少緩慢,到達緩解需時間長或緩解時間短;

⑨肝脾腫大較明顯或有CNS白血病者。

9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 ^ [2]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56-159.
  3. ^ [3]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60-162.

治療急性白血病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