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瀉·腎虛證

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泄瀉 中醫內科學 久瀉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iǔ xiè ·shèn xū zhèng

2 英文參考

chronic diarrhea with kidney deficiency syndrom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概述

久瀉·腎虛證(chronic diarrhea with kidney deficiency syndrome[1])爲病證名[2]。見《普濟本事方》。又稱五更泄瀉(《症因脈治·泄瀉論》),腎虛久瀉[2]腎泄(《普濟本事方》)、五更瀉(《張氏醫通·大小府門》)、五更溏泄(《不居集·泄瀉》)、晨泄(《世醫得效方·大方脈雜醫科》)、瀼泄(《雜病源流犀燭·泄瀉源流》)。是指腎陽虧虛,以黎明之前臍腹作痛,腸鳴即瀉,瀉下完谷,瀉後則安,形寒肢冷,腰膝痠軟,舌淡,苔白,脈沉細等爲常見症的泄瀉證候[2]

壽世保元·泄瀉》:“五更泄者,腎泄也。”

5 久瀉·腎虛證症狀

久瀉·腎虛證患者泄瀉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腸鳴即瀉,完谷不化,腹部喜暖,瀉後則安,形寒肢冷,腰膝痠軟,舌淡苔白,脈沉細[3][4]

6 證候分析

脾腎陽虛,失於溫煦:泄瀉日久,腎陽虛衰,不能溫養脾胃,運化失常,黎明之前陽氣未振,陰寒較盛,故腹部作痛,腸鳴即瀉。瀉後則腑氣通利,故瀉後則安。形寒肢冷,腰膝痠軟,舌淡苔白,脈沉細,爲脾腎陽氣不足之徵。[4][4]

7 久瀉·腎虛證的治療

7.1 治法

久瀉·腎虛證治宜溫腎健脾,固澀止瀉[4]

久瀉·腎虛證治宜溫陽止瀉[4]

7.2 方藥治療

久瀉·腎虛證可用震靈丹胃關煎四神丸等方治療,或破故紙、棗子煎湯調鍾乳粉少許空心送服[5]

久瀉·腎虛證可用四神丸[備註]四神丸(《證治準繩》):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生薑大棗加味治療。方中以補骨脂補腎陽;吳萸、肉豆蔻溫中散寒五味子澀腸止瀉。酌加附子炮姜以增強其溫腎暖脾之力。若年老體衰,久瀉不止,中氣下陷,宜加黃芪黨蔘白朮益氣健脾,合桃花湯[備註]桃花湯(《傷寒論》):赤石脂乾薑粳米以固澀止瀉[5]

慢性泄瀉虛證居多,治用溫補固澀,但亦有虛中夾實者,固澀後泄瀉次數雖然減少,而腹脹或痛,納減不適,而有血瘀者可用桂枝湯[備註]桂枝湯(《傷寒論》):桂枝芍藥生薑、灸甘草大棗當歸川芎赤芍等。以養血和血。[5]

7.3 鍼灸治療

7.3.1 方一

慢性者取脾俞天樞足三裏神闕艾條燻灸隔鹽灸)、中脘等穴爲主[6]腎虛者加灸命門腎俞[6]

7.3.2 方二

治則健脾調腸,溫腎止瀉

處方脾俞 天樞 足三裏 三陰交

方義:脾俞爲脾之背俞穴,有健脾益氣作用天樞大腸募穴,調理胃腸氣機足三裏乃胃之合穴,健理脾胃,消脹止痛;三陰交乃足三陰交會穴健脾化溼溫養脾腎。

隨證配穴腎虛腎俞命門

操作:毫針刺,脾腎虛弱用補法肝鬱太沖,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7.3.3 方三

[7]

治法溫腎健脾,固澀止瀉

選穴:以俞募穴爲主。取腎俞關元中脘脾俞章門天樞足三裏穴。

隨證配穴臍腹冷痛甚者,加命門神闕

刺灸方法:針用補法,加灸。

方義:關元腎俞溫腎壯陽脾俞章門足三裏健脾溫中。中脘天樞調理胃腸之氣。

7.4 食療

7.4.1 推薦食材

久瀉·腎虛證患者建議食用枸杞子羊肉、雀肉、鹿肉韭菜羊乳[7]

7.4.2 推薦食療

[7]

1.桂心茯苓粥(《普濟方》):桂心0.9g,茯苓30g,桑白皮60g,粳米50g。桂心、茯苓桑白皮取汁,加粳米熬粥。每日一次,晨起空腹食用。

2.羊腎蓯蓉羹(《太平聖惠方》):羊腎1對,肉蓯蓉30g,黃酒、蔥、生薑食鹽適量。羊腎外膜沖洗乾淨,切碎備用;肉蓯蓉黃酒浸泡一宿,颳去皺皮,細切備用。羊腎肉蓯蓉放入鍋中,加清水黃酒、蔥、生薑食鹽,煮至熟爛即成,空腹進食。

3.鹿腎粥(《太平聖惠方》):鹿腎1具,肉蓯蓉30g,粳米100g,蔥白胡椒粉食鹽各適量。鹿腎去除筋膜沖洗乾淨,切碎;肉蓯蓉黃酒浸泡一宿,颳去皺皮,切碎。粳米淘洗乾淨,放入鍋中,煮至半熟,加鹿腎肉蓯蓉蔥白胡椒粉食鹽,再煮至粥成。

8 關於泄瀉

泄瀉(diarrhea[7][8])爲病名[9]。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簡稱泄(《黃帝內經》)或瀉[9],又稱下利(漢唐時期)[9]。是指以大便次數增多,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瀉出如水樣爲主要表現的疾病[9]。前賢以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爲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爲瀉[9]泄瀉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兩季爲多見[9]

西醫的急性腸炎、慢性腸炎腸結核、胃腸功能紊亂、腸易激綜合徵結腸過敏等消化系統病變所引起的腹瀉,多屬泄瀉範疇[9][10]

泄瀉現常分爲外感泄瀉內傷泄瀉久瀉等進行辨治,詳見泄瀉條。

9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27.
  3. ^ [3]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51-155.
  4. ^ [4]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67-70.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28.
  6. ^ [6]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60.
  7. ^ [7]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64-67.
  8. ^ [8]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9. ^ [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15.
  10. ^ [10]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67-69.

治療久瀉·腎虛證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