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traumatic tetanu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金創痙(traumatic tetanus)爲病名,出《諸病源候論》。是指外傷所致的破傷風[1][2]。
破傷風 (tetanus[3])爲病名[4][5]。見《仙授理傷續斷祕方》。又稱金瘡痙、傷痙、金瘡中風痙。是指感染破傷風桿菌後引起的急性特異性感染。其臨牀特點是,有皮肉破傷史,有一定潛伏期,全身肌肉強直性痙攣、陣發性抽搐,抽搐間歇期全身肌肉仍緊張強直,伴有發熱,但神志清醒,多因併發症而死亡。
破傷風病名首見於宋代《太平聖惠方》,雲:“身體強直,口噤不能開,四肢顫抖,骨體疼痛,面目喁斜,此皆損傷之處中於風邪,故名破傷風。”
風毒之邪廣泛存在,不僅發生於皮肉破傷,手術中消毒不嚴格,或新生兒臍帶污染,或生產及流產處置不當,或褥瘡染毒,也可引起破傷風。外傷所致者,稱金創痙;產後發生者,稱產後痙;新生兒斷臍所致者,稱臍風攝口。
本病西醫亦叫破傷風。
4 金創痙的病因病機
金創痙因風邪侵入皮膚破傷或瘡口受邪而致抽風。爲風毒自創口襲於經絡,引動內風所致。現代醫學已證實本病爲破傷風桿菌從傷口侵入人體,在缺氧環境下迅速繁殖產生細菌毒素而引起症狀。
金創痙的病因爲皮肉破傷,又感受風毒之邪。風毒之邪乘皮肉破傷之處侵襲人內,風爲陽邪,善行而數變,外風引動肝風內動,風毒人侵日久,化熱化火,使臟腑失調,氣血失和,陰損及陽,甚至陰陽離決而死亡。
5 金創痙的症狀
初起四肢無力、頭痛、兩腮痠痛、口噤、頸部轉動不靈、發熱發冷,進而面肌痙攣,呈苦笑面容,牙關緊閉,舌強口噤,流涎,甚則全身肌緊張,陣發性四肢抽搐,角弓反張,頻頻發作,最後語言、吞嚥、呼吸均困難,甚或窒息而死。發作頻頻,輕微刺激即可誘發抽搐發作。病程進展較快者,預後較差。
6 金創痙的診斷
6.1 潛伏期
一般在10天左右,短者可1—2天,長者半月至2個月不等。臍帶染毒多在5—7天發病,故又稱七日風。潛伏期越短,病情越重,預後越差。
6.2 前驅期
時間較短,僅l一2天,表現有乏力,頭暈,頭痛,全身不適,咀嚼無力,畏寒低熱,煩躁不安,下頜稍感緊張,張口略感困難。反射亢進。創面多於陷無膿,周圍皮膚暗紅,有疼痛感和牽制感。
6.3 發作期
典型發作症狀是肌肉強直性痙攣和陣發性抽搐。肌肉強直性痙攣,最初是咀嚼肌,依次爲面肌、頸項肌、腹背肌、四肢肌羣、膈肌和肋間肌。病人開始感到咀嚼不便,張口困難,隨後牙關緊閉,口角向外上方牽引,前額出現皺紋,雙眉舉起,呈苦笑面容。繼而頸項強真,頭向後仰,痙攣向四肢延伸,呈現不能坐起,頭後仰不能前屈,腰部前凸,稱爲角弓反張。四肢肌肉收縮時,因屈肌比伸肌有力,肢體可出現屈膝、彎肘、半握拳等姿態。
膈肌和肋間肌痙攣,可出現呼吸困難,甚至窒息。直腸和膀胱痙攣可引起便祕和尿瀦留。發作性抽搐是指病情嚴重者,在肌肉強直性痙攣中又出現全身肌肉陣發性抽搐,呈自發性、陣發性發作。
在抽搐間歇期患者的肌肉也呈痙攣狀,爲本病抽搐的特點。亮光、聲音、風吹、飲水、觸動等都可引起抽搐發作。每次抽搐可持續數分鐘至數十分鐘。患者面色蒼白,口脣青紫,汗出淋漓,流涎,口吐白沫,牙齒有摩擦聲,呼吸氣促。
病變後期,患者由於長期肌肉強直、痙攣、抽搐及攝人不足,致體力消耗,面色光白,營養不良,水、電解質紊亂,酸中毒,合苛肺部感染,或呼吸肌麻痹引起窒息,心肌麻痹引起死亡。
6.4 輔助檢查
7 需要與金創痙相鑑別的疾病
7.1 化膿性腦膜炎
化膿性腦膜炎與破傷風一樣出現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等表現,但化膿性腦膜炎無陣發性抽搐。還有劇烈頭痛,高熱,噴射性嘔吐,易嗜睡昏迷。腦脊液檢查有大量白細胞。
7.2 狂犬病
狂犬病有被犬、貓咬傷皮肉的病史,但狂犬病患者呈興奮、恐懼狀,看見或聽到水聲,便發生吞嚥肌痙攣,稱“恐水病”。可因膈肌收縮產生大聲嘔逆,如犬吠聲。
8 金創痙的治療
破傷風的治療,初宜祛風定痙,服玉真散或五虎追風散,或脫凡散(蟬衣30g,研極細末)熱黃酒送下,取微汗。外治宜清創、擴創及敷玉真散。後期當祛風、解毒、鎮痙,用木萸散加減,並配合鍼灸。或注射破傷風抗毒素。
8.1 辨證治療
8.1.1 風毒在表
破傷風·風毒在表證(tetanus with pattern of wind-toxin in exterior)是指風毒在表,以輕度吞嚥困難和牙關緊閉,周身拘急,抽搐較輕,痙攣期短,間歇期較長爲常見症的破傷風證候。
8.1.1.1 症狀
輕度吞嚥困難,牙關緊閉,周身拘急,抽搐較輕,痙攣期短,間歇期較長;舌淡,苔薄白,脈數。
8.1.1.2 辨證分析
肌膚破傷,感受風毒之邪,外邪入侵,氣血不暢,經絡拘急,則吞嚥困難,牙關緊閉,周身拘急;風邪在表,受邪較輕,則痙攣期短,間歇期長;舌淡、苔薄白、脈數爲風邪在表之象。
8.1.1.3 治法
祛風鎮痙。
8.1.1.4 方藥治療
8.1.2 風毒入裏
破傷風·風毒入裏證(tetanus with pattern of wind-toxin entering interior)是指風毒入裏,以角弓反張,頻繁而間歇期短的全身肌肉痙攣,高熱,面色青紫,呼吸急促,痰涎壅盛,胸腹滿悶,腹壁板硬,時時汗出,大便祕結,小便不通,舌質紅絳,舌苔黃糙,脈弦數爲常見症的破傷風證候。
8.1.2.1 症狀
四肢抽搐,角弓反張,高熱寒戰,全身肌肉痙攣,間歇期短,面色青紫,呼吸急促,痰涎壅盛,胸腹滿悶,時時汗出,大便祕結,小便不通;舌紅,苔黃,脈弦數。
8.1.2.2 辨證分析
風邪入裏引動內風,故四肢抽搐,角弓反張,肌肉痙攣;風從火化,陽明燥熱,故時時汗出,胸腹滿悶,大便祕結;熱壅於肺,則呼吸急促,痰涎壅盛;熱壅於膀胱,則小便不通;邪人肝經,則面色青紫;邪正交爭,則高熱寒戰;舌紅絳、苔黃少津、脈弦數爲毒邪內盛之象。
8.1.2.3 治法
8.1.2.4 方藥治療
木萸散加減。
8.1.3 陰虛失養
破傷風·陰虛邪留證(tetanus with pattern of yin deficiency and lingering pathogen)是指陰虛邪留,以抽搐停止,頭暈,心悸,口渴,面色萎黃,時而汗出,牙關不適,偶有痙攣或屈伸不利,或肌膚有蟻行感,舌質紅,脈細弱無力爲常見症的破傷風證候。
8.1.3.1 症狀
頭暈眼花,面色蒼白或萎黃,脣色淡白,心悸失眠,手足發麻,屈伸不利;舌紅少苔,脈細無力。
8.1.3.2 辨證分析
正邪劇爭,風毒受挫,正氣亦傷,陰血虧耗,不能上榮,則頭暈眼花,面色蒼白或萎黃,脣色淡白,陰血虧虛,心失所養,則心悸失眠;經脈失養,則手足發麻,屈伸不利;舌紅少苔、脈細無力爲陰血虧虛之象。
8.1.3.3 治法
8.1.3.4 方藥治療
8.2 外治法
在使用破傷風抗毒素1小時後,可行清創切除壞死組織,開放創口,先用雙氧水沖洗,再用雙氧水溼紗布填塞。每天換藥時都須用雙氧水沖洗,換藥後敷料等應嚴格消毒。創面有殘餘壞死組織時可用七三丹摻布;創面乾淨時用生肌散摻布。
8.3 鍼灸治療
注意:體針和耳針療法均可每日治療1~3次,或長時間留針數小時至1~2日,但須嚴防滯針、折針。症狀控制後,可用皮內針留置數小時至數日。一般來說,本病多采用綜合療法,鍼灸可作爲一種輔助療法。
8.3.1 體針
8.3.1.1 方一
取大椎、風府、人中、筋縮、風池、太沖、合谷、陽陵泉等穴爲主。牙關緊閉加下關、地倉、頰車;角弓反張加腰陽關、承山、後溪;四肢抽搐加陽陵泉、太沖、曲池。
8.3.1.2 方二
四肢抽搐取穴曲池、外關、合谷、後溪、風市、陽陵泉、申脈、太沖。
8.3.2 耳針
8.4 其他療法
8.4.1 破傷風抗毒素的應用
一經確診,應儘早使用破傷風抗毒素。抗毒素的劑量首次應大,以後視病情需要酌情減少,第一次用5萬~10萬單位,加於500~1000mL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溶液中緩慢靜脈滴注。以後視病情變化,可每日由靜脈或肌肉注射l萬~2萬單位,連續用7天。抗毒素注射前應作過敏試驗,以免發生過敏反應。皮試陽性者應行脫敏注射:新生兒破傷風,可用破傷風抗毒素0.5萬—1萬單位,青黴素3萬~5萬單位,加入0.5%普魯卡因溶液l0mL做臍周封閉。
8.4.2 鎮痙
使用鎮痙藥可以使患者安定,減少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而使痙攣不發或少發,使病人較長時間處於安靜和睡眠狀態,則治癒的可能性大爲增加:一般可用10%水合氯醛,每次口服10-15mL或30-40mL灌腸,4—6小時1次。巴比妥類藥物,如魯米那0.1—0.2g,肌肉注射。或安定5一l0mg,口服,每日3—4次,或l0mg靜脈注射。抽搐特別嚴重時可用10%~25%硫酸鎂溶液l0mL肌肉或靜脈注射,在緊急時可肌肉或靜脈滴注2.5%硫賁妥鈉,每次0.5一1G,溶於5%葡萄糖溶液500一1000mL中緩慢滴注,用藥時應密切觀察,以防發生呼吸抑制。
冬眠療法:效果較好,常用冬眠工號(氯丙嗪50mg,異丙嗪50mg,杜冷了l00mg),或冬眠合劑m號(工號中氯丙嗪改爲乙酰普嗎嗪20mg,其他相同),每次1/3—1/2劑量,每4—8小時肌肉注射1次,或1個劑量加入5%葡萄糖鹽水500mL中緩慢靜脈滴注,成人每日可用1—2個劑量。
8.4.3 支持療法
應給患者以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質等高熱量、高營養飲食,用大量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B和維生素C,以及足夠的水分和電解質,並注意糾正酸鹼平衡失調,必要時可輸新鮮血或血漿。如患者不能進食,可採用鼻飼或靜脈高營養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