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門

腧穴學 古代全身遍診法三部九候部位 鍼灸學 中醫學 小腿部腧穴 中醫診斷學 穴位特效按摩 足太陰脾經經穴 經穴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ī mén

2 英文參考

Jīmén SP11[中國鍼灸學詞典]

jīmé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P11[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箕門:1.經穴名;2.古代全身遍診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

4 經穴名·箕門

穴位箕門
漢語拼音Jimen
羅馬拼音Chimen
美國英譯名Winnowing Gate
各國代號中國SP11
日本11
法國莫蘭特氏RP11
富耶氏RP11
德國MP11
英國Sp11
美國Sp11

箕門經穴名(Jīmén SP11)[1]。出《鍼灸甲乙經》。屬足太陰脾經[1]。箕即簸箕,門即門戶,當兩腿分開,席地而坐,其形如箕,穴在大腿內側,左右對稱,故名箕門[1]。主治小便不通小便不利五淋遺溺遺尿,尿瀦留,腹股溝腫痛,小便淋瀝癃閉遺精陽痿小腹腫痛,陰囊溼癢陰囊溼疹,兩股生瘡,睾丸炎性功能減退,子宮痙攣,腹股溝淋巴結炎,小兒麻痹後遺症鼠蹊腫痛等。

4.1 出處

鍼灸甲乙經》:箕門,在魚腹上越兩筋間,動脈應手。

4.2 穴名

箕即簸箕,門即門戶,當兩腿分開,席地而坐,其形如箕,穴在大腿內側,左右對稱,故名箕門[1]

《說文》:“箕,簸也,從竹甘象形,其兀也,凡箕之屬皆從箕。”張腿而坐稱爲箕踞,是不端之狀。本穴在大腿內側,腴肉上緣,取穴時人須敞腿兀坐,兩腿分張,形如箕狀,故稱箕坐。其兩腿內側,肌肉豐腴,有如魚腹。本穴在腴肉上緣,猶當箕星之門,故名“箕門”。[2]

4.3 所屬部位

小腿[3]

4.4 箕門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箕門大腿內側,當血海衝門連線上,血海上6寸[4][5]

箕門在股前區,髕底內側端與衝門( SP12)的連線上1/3與下2/3交點,長收肌和縫匠肌交角的動脈搏動處。側臥取穴[5]

箕門位於大腿內側,髕骨內上緣上8寸,縫匠肌之內側;或於血海穴直上6寸處取穴[6]

箕門穴在足太陰脾經中的位置.png

箕門穴在足太陰脾經中的位置

箕門穴的位置.png

箕門穴的位置

箕門的位置

箕門穴的位置(足太陰脾經

箕門的位置

箕門穴的位置(肌肉

箕門的位置

箕門穴的位置(骨骼血管

4.5 取法

箕門在股前區,髕底內側端與衝門( SP12)的連線上1/3與下2/3交點,長收肌和縫匠肌交角的動脈搏動處。側臥取穴[6]

正坐屈膝位,兩腿微張開,縫匠肌內側緣,距血海上6寸處取穴[7]

正坐屈膝或仰臥位,當縫匠肌內側緣,距血海上6寸處取穴

快速取穴坐位繃腿,大腿內側有一魚狀肌肉隆起,魚尾凹陷處即是箕門[8]

4.6 穴位解剖

箕門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大收肌。有大隱靜脈,深層之外方有股動,靜脈分佈着股前皮神經,深部有隱神經皮膚由股前皮神經分佈。皮下組織脂肪增厚,內有股前皮神經、隱神經與其伴行的大隱靜脈,及該靜脈與深靜脈的交通支。大腿筋膜內側與前面較外側薄弱。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大腿筋膜,在縫匠肌內側入大收肌。前肌的中下部形成內收肌管的前壁,後肌和股內側肌形成該管內外側壁,管內有股動、靜脈及隱神經通過。大收肌由閉孔神經坐骨神經的分支支配。

4.6.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股內側肌[8]

皮膚→皮下組織→股內側肌[8]

4.6.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股神經皮支和大隱靜脈屬支分佈;深層有股神經肌支分佈,並有股動脈本幹經過[8]

布有股前皮神經、深部有隱神經;並有大隱靜脈通過;深層之外方有股動、靜脈[8]

4.7 箕門穴的功效與作用

箕門有調下焦、利水溼、祛風邪的作用[8]

箕門健脾滲溼,通利下焦作用

穴位之曰門、曰關者,俱以其具開闔出納意也,多治淋濁遺尿小便不通鼠蹊腫痛等症。箕門穴有健脾利溼作用,主治小便不通五淋遺尿、腹股溝腫痛。[8]

4.8 治病

箕門穴主治小便不通小便不利五淋遺溺遺尿,尿瀦留,腹股溝腫痛,小便淋瀝癃閉遺精陽痿小腹腫痛,陰囊溼癢陰囊溼疹,兩股生瘡,睾丸炎性功能減退,子宮痙攣,腹股溝淋巴結炎,小兒麻痹後遺症鼠蹊腫痛等。

箕門穴主治小便不通五淋遺溺、腹股溝腫痛[8]

箕門主治肝腎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小便淋瀝遺溺癃閉遺精陽痿小腹腫痛、陰囊溼疹、兩股生瘡等[8]

現代又多用箕門治療睾丸炎性功能減退、子宮痙攣、腹股溝淋巴結炎、小兒麻痹後遺症[8]

箕門主治小便不利遺溺鼠蹊腫痛,陰囊溼癢[8]

箕門穴主治小便不利遺尿;腹股溝腫痛[8]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尿瀦留,遺尿遺精陽萎睾丸炎,腹股溝淋巴結炎,陰囊溼疹

4.9 刺灸法

4.9.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8][8][8],局部有酸脹感,向上可放散到大腿內側[8],向下可放射到踝[8]

直刺0.5~0.8寸,避開動脈[8]。《黃帝內經素問·刺禁論》:“刺陰股大脈,血出不止死。”

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向上可放射到大腿內側,向下可放射到踝。

注意:針刺時必須避開動脈[8]。忌深刺[8]

4.9.2 灸法

可灸[8][8]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8]

艾炷灸溫鍼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不宜灸[8]

4.10 配伍

箕門三陰交中極,治小便不通[8]

箕門氣衝太沖,治腹股溝腫痛[8]

4.11 特效按摩

每次各揉按左右箕門穴1~3分鐘,先左後右,可治女性陰道瘙癢、男性陰囊溼疹[8]

4.12 文獻摘要

外臺祕要》:主癃,遺溺,鼠鼷痛,小便難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淋,遺溺,鼠鼷腫痛,小便不通

5 古代全身遍診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

箕門爲古代全身遍診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8]。爲足太陰動脈,即下部人,以候脾胃之氣[8]

6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31.
  2. ^ [2]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3. ^ [3]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64.
  4.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5.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62.
  6.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92.
  7.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01.
  8.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