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腱轉移術

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ī jiàn zhuǎn yí shù

2 英文參考

transfer of tendon

3 註解

肌腱轉移術

當一組或一個肌肉因各種原因引起功能減弱或喪失時,可將鄰近健全肌肉肌腱止點轉移到合適部位,使平衡失調的肌力恢復較好的平衡,以改善功能,預防畸形發生,此即肌腱轉移術。臨牀多用於脊髓白質炎後遺症的治療。手術目的是:

1.替代癱瘓肌肉,恢復肢體功能 對少數作用單純的肌肉發生癱瘓時,肌腱轉移可以替代其作用,恢復肢體功能。如股四頭肌癱瘓,可以利用股二頭肌、半腱肌腱作替代轉移

2.調整肌力平衡,預防畸形發生 對12歲以下的病人,部分肌肉癱瘓後尚未發生畸形者,或雖已發生畸形,但還不是固定性畸形,通過軟組織手術可被矯正者,肌腱轉移可以調整肌力平衡、改善功能,並可以預防畸形發生或發展;以後作關節融合術或其他永久性穩定手術時,可以減少骨質的切除,矯形容易完善,療效能有保證。

3.輔助骨性矯形手術,防止畸形復發 對部分肌肉癱瘓,已發生骨性畸形,在12歲以上者,施行骨的矯形手術時,應輔以肌腱轉移,以改進肌力平衡,防止畸形復發。

4 手術圖解

癱瘓肌遠段縫於鄰近正常肌腱(屈食指肌腱遠段縫於屈中指肌腱

⑵鄰近肌腱轉移縫於癱瘓肌腱(伸食指肌腱轉移縫於癱瘓的伸拇長肌腱

圖1 腱至腱轉移

轉移肌腱穿過癱瘓肌腱裂孔後縫合法

⑵末端腱內埋入法

⑶癱腱轉移穿孔合法

⑷腱至多個癱腱縫合法

圖2 腱至腱固定法

⑴皮質骨上固定

⑵骨內隧道腱襻固定

骨膜下固定

⑷骨槽內固定

⑸不鏽鋼絲抽出縫合骨內因固定

圖3 腱至骨固定法

5 適應

1.急性脊髓白質炎後遺症 經非手術療法2年,癱瘓肌肉功能不恢復,有條件者可施行肌腱轉移術

2.周圍神經損傷引起一組或一個肌肉癱瘓,影響肢體功能或有進行性畸形發生周圍神經損傷又無法修復修復後無效者,可行肌腱轉移術

3.外傷所致的肌腱缺損不能修復而又影響肢體功能者。

4.少數痙攣性癱瘓嚴重影響功能者,可採用肌腱轉移來調整肌力平衡以改善功能

6 手術必備條件

1.轉移肌肉必須是健全的,並有足夠的肌力,能擔負起轉移後的新功能肌腱的長度要充分,能轉移預期的新止點。肌肉轉移後肌力必有所減弱。因此,用功能相近的肌肉轉移時(如脛前肌癱瘓用腓長肌轉移),其肌力最少應有4級;若用功能相反的對抗肌轉移時,其肌力必須正常。將肌力不足的肌肉勉強轉移,將有弊無利。

2.肌腱轉移術效果能否滿意,要一靠轉移肌腱的肌力,二靠轉移後積極的功能訓練。肌力的檢查功能訓練都需要病人的合作和主動配合,否則必將影響手術的效果。因此,手術應在病孩能很好合作時(一般最少在5歲以後)才能施行。

7 術前準備

一組或一個肌肉癱瘓後,肌力平衡失調,日久必然引起畸形,以及畸形後一系列功能性和結構性變化。因此在術前需詳細檢查,仔細分析,進行下列必要的準備:

1.肌肉癱瘓的數量和程度各不相同,由於癱瘓日期的長短,重力的影響,使用的多少以及畸形足的負重,可造成各不相同的畸形。幾乎每一個病人的畸形都有其特殊性,甚至同一個肌肉癱瘓往往可以引起不盡相同的畸形。因此,必須在術前對畸形肌肉癱瘓情況、未癱肌的肌力進行細緻的檢查和透徹的瞭解,並充分估計轉移後會不會發生新的不平衡,和發生新的畸形。這樣才能使手術設計符合病人的具體情況,收到預期的效果。否則,很有可能使原來的畸形沒有得到矯正,反而又引起另一種畸形

2.所有軟組織攣縮性畸形以及骨結構畸形,必須在腱轉移前先予矯正,或在術前先予矯正。想依賴肌腱轉移後的肌力來矯正這些畸形是不符合原則的,也是不可能的。只有在畸形矯正後,轉移肌肉才能保持矯正後的狀況和預防畸形的復發。

3.肌肉癱瘓後,肌力平衡失調,肢體功能受到一定的影響,以致未癱瘓肌肉也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萎縮,肌力也相應減弱,關節活動也有所受限。所以,在術前應加強鍛鍊,輔以理療等,使功能儘可能恢復,肌力達到4~5級,以保證手術的效果。

4.術前2日按常規準備足夠範圍的皮膚。足部畸形後常在負重部位發生胼胝,術前需用溫水泡腳,使皮膚變軟、清潔,以利手術。

8 麻醉

下肢的手術:兒童多采用基礎麻醉加骶管麻醉,成人多選用單側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上肢的手術:小兒可採用基礎麻醉加臂叢麻醉或全麻,成人用臂叢麻醉。如果病人合作,最好採用局麻,既安全,又可在術中隨時觀察肌腱轉移後的關節活動情況,和調整轉移肌腱的鬆緊程度,以保證手術效果。

9 手術基本原則

爲保證肌腱轉移術的成功,手術的設計、操作與術後應注意下列事項:

1.術中必須嚴格遵守無菌原則,以防感染;雖有輕度的感染,也會引起肌腱周圍的粘連而使手術失敗。

2.術中操作必須仔細輕巧,減輕損傷肌腱的光滑表層及腱系膜要儘量保留,不要亂夾、亂壓、亂擦,並經常用溼紗布包繞保護以防乾燥。這樣才能避免或減少與周圍組織粘連。對肌肉神經血管供應更不能損傷,一般神經血管支均在肌肉的上半部進入,因此,在分離肌腹時,儘量不要超過該肌腹的中點之上。

3.轉移肌腱必須取道直線方向,才能直線牽拉,發揮其最大效能。因此,應儘量分離肌腹,使肌腱能通過直線隧道到達新的止點。例如在代股四頭肌手術,如果膕繩肌腹向上分離不足,轉移後,牽拉髕骨的方向將會向後多於向上,肌肉收縮的效能就會受到影響。

4.轉移肌腱經過的隧道必須滑動無阻。爲達到此要求,除肌腱取道直線外,尚需注意隧道的寬敞,如有骨棱或筋膜邊緣的阻礙,應予清除。一般多采用被替代腱的腱鞘爲隧道,或在皮下脂肪層中另作隧道。前者較後者爲好,但後者可以隨意調整其直線方向,比較靈活,臨牀較多采用。

5.轉移肌腱必須有一個牢靠的新止點,才能充分發揮轉移肌的牽拉作用。臨牀常用的有2種固定法:

⑴腱至腱固定法:用鄰近的正常肌腱轉移縫合到癱瘓肌腱上,以替代癱瘓肌的功能;或將癱瘓肌腱的遠端縫合到鄰近正常的肌腱上,由其兼管功能[圖1]。其優點是癱瘓肌腱的止點不用更改,肌腱的長度有保證;但其缺點是癱瘓肌腱有延展性,日久有可能影響肌肉的收縮效能。因此臨牀上僅用於上肢、指、趾等部位。兒童癱瘓肌腱發育不好,不宜用此法。腱至腱固定多用穿孔合法[圖2]。

⑵腱至骨固定法:這種固定法比較牢靠,肌力作用直接,止點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任意選擇,臨牀多采用,特別適用於下肢。固定方法很多,可以固定在骨膜下;或將肌腱固定在鑿粗糙的皮質骨上;或將肌腱穿過骨內隧道作腱袢縫合,也可在骨上鑿槽,將肌腱固定在槽內;或採用不鏽鋼絲抽出縫合法縫合肌腱,即用不鏽鋼絲8形縫合腱端(在其近端加抽出鋼絲),從腱端穿出,再穿過骨孔作皮膚外鈕釦固定[圖3]。

6.轉移肌腱必須保持一定的張力,才能高度發揮肌肉收縮的效能。肌腱張力過鬆必然無效勞動多,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反之,肌腱張力過緊容易造成縫線裂開,在持久的緊張張力下肌肉反會無力。因此,在固定肌腱時,應先將關節保持功能位,然後肌腱輕輕拉緊縫合。

7.採用的轉移肌腱最好與癱瘓肌腱相似功能的,在肌肉訓練時比較容易;相反功能肌腱轉移,在訓練時期多有不協調的動作,需要耐心鍛鍊。

8.轉移肌腱的拉力應相當於癱瘓肌原有的拉力,才能勝任其新的任務。如力量不足,應另加其他肌腱轉移;或作骨的輔助手術,如加長動力臂以增強轉移肌收縮效率,或限制關節活動幅度,以減少肌肉負擔。

9.肌腱轉移後應即用石膏託固定,保持肌腱比較鬆弛的位置,以保證新止點的癒合。一般,軟組織手術固定4周,骨手術需固定6~10周。石膏託需加墊,避免壓迫肌腹而引起萎縮

10.早期鍛鍊可以避免肌肉萎縮與粘連。術後應即在石膏固定的保護下練習肌肉收縮,3周後可每日定時除去石膏託,在指導下進行主動和被動的轉移肌收縮練習,但須防止反向的拉長活動,以免轉移止點裂開。6周後可除去石膏進行鍛鍊,但仍須限制反向活動。在夜間要用石膏託保護最少2個月。

轉移肌腱的運用需要一個逐步熟悉的練習過程,這對恢復功能的好壞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練習活動時,醫務人員應給以指導。先讓病人練習健側肢體與轉移肌相對應的肌肉收縮然後,讓病人同時練習兩側的同一肌肉活動,使病人逐步熟悉該肌的活動與產生的動作,最後,讓病人單獨練習轉移肌的活動。如不加指導,病人不知道正確鍛鍊方法,術後依然不能發揮作用,日久將廢用萎縮,影響效果。

11.肌腱轉移術大多隻是一個暫時性的矯形手術。肌腱癱瘓後,雖說可通過鄰近肌腱轉移來調整,但總的肌力仍然減弱,難以達到平衡。因此,在病孩長大後,仍需考慮骨與關節的手術(如骨切除術、關節融合術等永久性手術)來保證肌腱轉移術的效果,預防畸形發生與復發,所以術後必須密切隨診。再者,肌腱轉移術後,如過度牽伸可使該肌逐漸無力,因此,對一些病人需加用限制活動範圍的輔助手術。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