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結

鍼灸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iě jié

2 概述

解結鍼灸的治療作用之一,是以鍼灸之法疏通經絡,《黃帝內經》稱之爲“解結”。如《黃帝內經靈樞·刺節真邪》篇日:“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虛……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解結就是疏通經脈,使脈道通利,氣血流暢。[1]

[2]解結”,即解除疾病證候之結,通調經陰陽。“解結”是鍼灸臨牀的一種指導思想與診治方法。臨牀上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經絡穴位診法,明確腧穴處的皮下組織有無隆起、凹陷、鬆弛和皮膚溫度的變異等“結”的反應現象,及有關穴位鄰近或遠端有無明顯的結節、條索狀物等陽性反應徵,以此進行經絡辨病辨證,運用“解結”法整體論治。

3 解結”的科學內涵

3.1 解結”的歷史淵源及含義

解結”根源於《黃帝內經靈樞》。《黃帝內經靈樞·刺節真邪》論道:“用針者,必先查其經絡虛實。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 “解結”之法有疏通經絡,扶正祛邪,調和陰陽的功效。論致病邪氣,不外乎分爲內因外因不內外因外因方面以六淫爲主,內因七情爲主,不內外因主要指房室傷、金刃傷燙火傷蟲獸傷以及中毒等。致病因素侵襲機體,導致邪盛衰陰陽失調經絡失衡,氣血失常,或津液代謝失常,會出現機體各種“結”的病證與特徵,表現爲或瘀滯,或阻逆,或寒凝,或留濁,或各種痹證等,尤其位於經絡循行脈線上表現更爲明顯,即相應的經絡出現經絡信息反應,如在體表局部經絡解剖定位的腧穴淫癢、酸楚、麻木、過敏壓痛、隱疹、皮丘、皮下結節、異常色澤等變異現象,有的雖然“結”症輕微或看不到,實質上是存在“潛在經絡病機”的結果,故可以認爲無病不成“結”。因此,“解結”是鍼灸臨牀的一種指導思想與診治方法,“能知解結”者,則可以把握與提高臨牀療效的方向,即“契紹門戶”。臨牀上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經絡穴位診法,明確腧穴處的皮下組織有無隆起、凹陷、鬆弛和皮膚溫度的變異等“結”的反應現象,及有關穴位鄰近或遠端有無明顯的結節、條索狀物等陽性反應徵,以此進行經絡辨病辨證,運用“解結”法整體論治。“解結”法在《內經》中雖然沒有確切指出,但從文獻考證上看,《內經》中有關的論述頗多。如《黃帝內經靈樞·經水》曰:“審、切、循、捫、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黃帝內經素問·三部九候論》亦道:“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逆從循之。”《黃帝內經素問·繆刺論》言:“疾按之應手如痛,刺之。”《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亦載:“缺盆骨上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內經》中論述的審、切、循、捫、按、刺、灸等均可認爲是“解結”思想的運用大法。故所謂“解結”,即解除疾病證候之結,通調經陰陽,其思想正合《黃帝內經靈樞·經脈》所說:“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3.2 解結”的指導思想是經絡辨證

解結”的臨牀應用是以《內經》中的經絡臟腑學說爲基礎,以經絡辨證爲指導,運用四診八綱理論,將臨牀上各種不同證候進行分析歸納,明確疾病的病因病機、病位病性,整體辨病辨證論治。《黃帝內經靈樞·衛氣》強調:“能別陰陽十二經者,知病之所生。”五臟六腑發生病變會透過與其相關經絡穴位得以反應,此即“有諸內,必形諸於外”的經絡之功。《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五藏有六府六府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五藏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藏之害矣。”《內經》的這些理論明確的強調了“解結”的經絡本原性。張三錫雲:“臟腑陰陽,各從其經,四肢筋骨,各有所主,明其部以定經,循其流以尋源。”

3.3 解結”的重要特徵是謹守病機

解結”在鍼灸臨牀應用上,關鍵是掌握病機,明確部位,而後施用手法病機是致病因作用人體,破壞了人體陰陽平衡以後,所出現的症狀體徵的改變,是對疾病發生、發展和變化機理的關鍵性概括。所以“解結”有重在病機治病證之說。包括辨明患者體質強弱、發病誘因、病程久暫、病證轉化等經絡信息。即所謂“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則“經絡所通,主治所在。”這是“解結”思想的一個重要特徵。

4 解結”的臨牀發揮

4.1 解結”思想應用於未病先防

解結”可以廣泛應用於保健養生中,尤其在治未病方面,簡單易行,且效果顯著。未病之前,運用各種適合的“解”法,加強人們的養身攝生,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抗禦能力,防止疾病的發生。已病之後,循經辨穴進行早期診斷,施行“解結”諸法,早期治療,防止疾病的蔓延傳變,所謂“上工救其萌芽”。《黃帝內經素問·刺熱篇》曰:“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黃帝內經靈樞·逆順》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勱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後病篇》指出:“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故“解結”可達到“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事這前。”正如《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論篇》所言:“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

4.2 合論病證是運用“解結”的法度

經絡指導,合論病證,三因制宜擇用“解”法,是“解結”的運用法度。筆者臨牀上常用提捏“解”法,同時肯定其他“解”法正確應用的療效。臨牀具體應用上,按皮、筋、脈、肉、骨的深淺爲標準進行穴位分層,“解”法施行在腧穴皮層位,以提捏腧穴皮層位爲度,經“解結”法度取穴,每穴提捏3次,每次提捏5秒鐘,每穴總共提捏30秒,其間觀察與詢問病人的得氣感應及循經感傳氣至病所的情況,1日1次,5次爲1療程。筆者經數十年的臨牀實踐,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5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18.
  2. ^ [2] 張良登."《黃帝內經靈樞》“解結”新解及臨牀發揮".中國中醫藥報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