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黑變病

消化科 腸道疾病 疾病 大腸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ié cháng hēi biàn bìng

2 英文參考

melanosis coli

3 概述

結腸黑變病(melanosis coli,MC)是以結腸黏膜黑色素沉着爲特徵的非炎症性腸病,其本質是結腸黏膜固有層內巨噬細胞含有大,脂褐素,以往國外報道較多,國內報道較少,近年結腸黑變病在我國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涉足結腸黑變病的研究不少,但病因和發病機制尚難確定,多數患者僅有腹脹便祕排便困難,個別患者可出現電解質紊亂、下腹部隱痛及食慾欠佳等。本病人羣中大腸癌大腸腺瘤息肉發生率較高,少數患者還可出現假性腸狹窄,而誤行剖腹手術。

瀉藥中所含的各種色素是結腸黑變病致病的根本原因。

結腸黑變病(MC)目前尚無特效的藥物治療。多數學者認爲結腸黑變病是一種良性可逆性損害,可與結腸癌並存,定期隨訪腸鏡是十分必要的。

結腸黑變病無特殊預防方式,避免長期口服瀉藥

4 疾病名稱

結腸黑變病

5 英文名稱

melanosis coli

7 分類

消化科 > 腸道疾病 > 大腸疾病

8 ICD號

K63.8

9 流行病學

Billiard在1825年首先描述了結腸黏膜的黑色素沉着現象,1857年Virchow將其命名爲結腸黑變病(MC)。從發現至今已有170多年,西方國家報道總人羣中約有10%,老年人羣中約20%患有本病,顯著高於國內0.06%~5.9%的發病率。隨着便祕病人的增加和腸鏡診斷水平的提高,結腸黑變病的發病率在我國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國內腸鏡的檢出率約爲2%,長期服用瀉藥老年便祕患者本病的檢出率高達44.4%。結腸黑變病(MC)患者中男性多於女性,發病年齡多大於60歲,病變部位以近端結腸多見,嚴重者可累及全結腸,包括闌尾,一般不超過回盲部。結腸黑變病(MC)常見與結腸癌腺瘤息肉伴發,但是否有因果關係尚無定論。

10 結腸黑變病病因

結腸黑變病無種族遺傳性,常見於老年人,至今確切病因尚不清楚。

早在1928年Banle提出了結腸黑變病(MC)與蒽醌類瀉藥(73%)的關係,長期口服瀉藥被多數學者公認是引起結腸黑變病(MC)的主要原因,其中尤以蒽醌類藥物(美鼠李皮番瀉葉大黃蘇打等)爲主。口服以牛黃解毒片麻仁潤腸丸蘆薈果導等提取物製成的瀉藥和二苯甲烷瀉藥(如比沙可啶),亦可引起結腸黑變病(MC)。並且服藥的時間和方法也影響着結腸黑變病(MC)的發生。有報告服用瀉藥者出現結腸黑變病的最短時間國外爲4個月,國內爲1個月,小於4個月者爲23.0%。另一組材料顯示,間斷服藥小於1年的患者結腸黑變病發生率爲9.52%;間斷服藥超過1年者爲11.25%,連續服藥小於1年,結腸黑變病(MC)的發生率爲77.78%;連續服藥超過1年者,發病率高達81.06%。然而,並非所有的結腸黑變病(MC)都與瀉藥有關,有約1/4病人長期服用蒽醌類瀉藥無黑變。而另有l/4的黑變患者無長期用藥史,有患者隨着便祕的減輕,結腸黑變病(MC)減輕或消失,認爲便祕可能是原因之一。近年來隨着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即脂肪蛋白質攝入增加、纖維素攝入減少,便祕直腸前突、肛直腸反射失調等排便困難患者的增多,結腸黑變病患者明顯增加。潰瘍性結腸炎也可能是導致結腸黑變病(MC)的另一個因素,其中有患者未用過瀉藥而內鏡卻同時發現潰瘍性結腸炎和黑變病。還有慢性腹瀉的部分患者同時發生結腸黑變病(MC),推斷慢性腹瀉也是結腸黑變病(MC)的病因之一。有人報道因腹部槍傷後,輸尿管結腸吻合者,吻合口以下也發生黑變。此外有人認爲年老體弱,胃腸運動功能減退,糞便在腸道停留時間過長也可能與結腸黑變病(MC)有關。還有人提出年齡亦影響結腸黑變病(MC)的發生,其中>60歲的發病率顯著高於其他年齡組(P<0.01),發病率甚至高達88%。至於結腸黑變病(MC)與結直腸癌腺瘤息肉的關係各家文獻報道並不一致。國內外報道結腸癌伴發率分別爲5.4%和5.9%,結腸息肉伴發率分別爲55%和19.2%。Siegers的前瞻性研究表明,有結腸黑變病(MC)則患結直腸癌危險性增大,Tanaka等應用1-羥基蒽醌成功地建立了大腸腫瘤動物模型。國內的一組資料提示結腸黑變病(MC)患者結腸息肉的發病率爲36%。一份對14篇回顧性研究的總結指出,服用蒽醌類及其他瀉藥結直腸癌之間的關係有統計學意義。但Nusko等的一項病例對照研究卻顯示服用蒽醌類瀉劑,結腸黑變病不會增加結腸腺瘤結腸癌發生的危險性。由於結腸息肉是明確的癌前病變,雖然目前對於結腸腫瘤結腸黑變病(MC)是伴發還是因果關係還不能確定,但警惕患結腸黑變病(MC)後有可能發生結腸癌是必要的。

總之,結腸黑變病(MC)是一種與長期便祕及服用瀉藥有關的色素沉着性疾病,其色素來源尚不清楚,結腸黑變病現象是便祕本身所致,還是長期服用刺激瀉藥作用所爲,或兩者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以及與結腸癌結腸(絨毛狀)腺瘤潰瘍性結腸炎的明確關係尚待進一步前瞻性研究。

11 病機

瀉藥中所含的各種色素是結腸黑變病致病的根本原因。Isek報道1例口服7年竹葉提取物的患者發生結腸黑變病(MC),也證明了這一點。

各種瀉藥進入大腸後,可致短暫的、劑量相關結腸黏膜上皮細胞的凋亡,產生的凋亡小體被單核巨噬細胞所吞噬,並通過基底膜小孔移行至黏膜的固有層。在巨噬細胞溶酶體內,凋亡小體轉化爲典型的脂褐素或其他色素,隨着瀉藥的長期應用,這些含有色素的巨噬細胞不斷聚集,最終發展爲典型的結腸黑變病(MC)改變。由於巨噬細胞內的脂褐素顆粒大量堆積,嚴重者導致細胞崩解,脂褐素顆粒逐漸擴散到周圍結締組織間質中,電鏡檢查可以發現這一現象。這是目前被大多數學者認可的結腸黑變病(MC)的發病機制。組織化學研究表明,結腸黑變病(MC)色素含有糖脂和糖蛋白成分,支持來源於凋亡上皮細胞或其代謝產物,而非瀉劑本身,且凋亡上皮細胞數量與結腸黑變病(MC)程度呈正相關。當然,還有人提出凋亡未必是結腸黑變病(MC)發生的主要機制。

結腸的正常黏膜上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呈棕色、褐色、黑色條紋狀或虎皮狀侷限性或瀰漫性分佈,合併有息肉者呈粉紅色或白色,黏膜下血管網不清楚。光鏡下結腸黏膜上皮細胞大致正常,黏膜下層增厚水腫,固有層內有大量密集或散在分佈的巨噬細胞形態不規則,胞質內充滿色素顆粒,細胞核被遮蓋(圖1)。有時巨噬細胞外也可見到色素顆粒,嚴重的結腸黑變病患者,在黏膜下或腸繫膜淋巴結中也可看到含色素顆粒的巨噬細胞及色素顆粒,這時黑色素染色(Fontana銀染色)陽性鐵染色陰性。電鏡觀察下黏膜固有層內可見巨噬細胞的數量和體積明顯增加。其胞質及周圍的結締組織中有大量脂褐素沉着。在腸壁神經叢的無髓神經纖維附近也可見到含有脂褐素顆粒的巨噬細胞,同時見到成纖維細胞的吞噬現象。

12 結腸黑變病的臨牀表現

結、直腸黑變病特異性症狀和體徵,主要有腹脹便祕排便困難,少數患者有下腹部隱痛及食慾欠佳等,可能與黑變病侵犯結腸神經叢,使黏膜內神經叢產生退行性改變,導致腸功能失調及電解質紊亂有關。少數患者有低血鉀、低血鈉、低血鈣。偶見水腫結腸狹窄。有人報告本病較多伴發結腸癌腺瘤息肉

13 結腸黑變病的併發症

腫瘤的關係:有結腸黑變病患者大腸癌發病率較高。Morgenstern統計511例大腸癌切除標本,5.9%伴有黑變病。趙冬立等報道38例結腸黑變病(MC)中,伴結腸癌2例,伴結腸腺瘤息肉3例,有1例直腸息肉和2例結腸癌術後發現結腸黑變病(MC)。結腸黑變病患者易患癌和息肉的原因可能與瀉藥結腸黑變病(MC)的色素沉着損害腸黏膜有關,有些研究已表明,天然的或合成的瀉藥中的某些活性成分具有潛在的基因毒素和致癌力。

14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檢查正常,少數結腸黑變病患者可有低鈉、低鉀、低鈣。

15 輔助檢查

腸鏡檢查結腸黑變病的內鏡下表現爲,結腸黏膜光滑、完整,可見淺棕色、棕褐色或黑色的色素沉着,呈條紋狀、斑片狀、虎皮狀改變,可網絡狀間斷或連續分佈腸腔明顯變暗(圖2)。可伴有白色或粉紅色息肉隆起,個別病例黏膜無明顯着色,而於乙狀結腸息肉活檢外證實爲結腸黑變病(MC)。根據腸黏膜色素沉着的程度,結腸黑變病(MC)分爲Ⅲ度:Ⅰ度,呈淺黑色,類似豹皮,黏膜血管紋理隱約可見,病變多較侷限,與周圍正常黏膜分界不很清楚。Ⅱ度,暗黑褐色,在暗黑褐色黏膜間有線條狀的乳白色黏膜,多見於左半結腸或某一段結腸黏膜上,黏膜血管不清楚,與正常黏膜有明顯分界。Ⅲ度,深黑褐色,在深黑褐色黏膜間有細小乳白色線條狀或斑點狀黏膜,黏膜下血管看不見,此種表現多見於全結腸型。從病變發生的部位來看,如病變侷限則多見於近段結腸,嚴重時可累及全結腸。國內261例結腸黑變病(MC)的統計中,左半結腸約佔32.84%,右半結腸佔11.94%,橫結腸佔26.87%,而全結腸受累佔28.36%,於肝曲、脾曲、降乙交界處及吻合口上方更明顯。

16 結腸黑變病的診斷

主要根據腸鏡下腸黏膜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病理組織學檢查發現黏膜固有層內有大量含有色素顆粒的巨噬細胞黑色素染色陽性,而鐵染色陰性。臨牀表現不能作爲結腸黑變病的診斷依據。

17 鑑別診斷

結腸黑變病應與棕色腸道綜合徵相鑑別。此病主要見於脂肪瀉的患者,本質是脂褐素沉積於腸道平滑肌細胞核周圍,使結腸壁呈棕褐色,而結腸黏膜無色素沉着結腸黑變病患者還應與出血結腸炎及腸黏膜下片狀出血鑑別,後兩種病變多較侷限,且病變黏膜呈紫紅色或黏膜表面有血跡,而結腸黑變病(MC)則是腸黏膜的褐色或黑色色素沉着。個別結腸癌患者同時有結腸黏膜色素沉着,如果患者便祕和長期El服瀉藥的病史,而結腸黏膜有色素沉着時,應高度警惕結腸癌

18 結腸黑變病的治療

結腸黑變病(MC)目前尚無特效的藥物治療。多數學者認爲,結腸黑變病(MC)是一種良性可逆性的非炎症性腸道黏膜病變,隨着便祕症狀的改善和瀉藥的停用,大量脂褐素經溶酶體消化分解結腸黑變病(MC)的色素沉着可減輕甚至消失。因此,建議多食蔬菜、水果及纖維豐富的飲食,以及多喝水、多鍛鍊,以減少便祕排便困難,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停用或不用含有色素的瀉藥而改用油性的緩瀉劑,必要時使用胃腸動力藥微生態製劑藥物治療緩解便祕,可減少結腸黑變病(MC)的發病及逆轉已經產生的病變。對直腸前突直腸內套疊等一些可能引起黑變病的原因應給予治療,如行直腸前突修補、內套固定術等。對於已經確診爲結腸黑變病(MC)的患者,要定期隨訪腸鏡,及時發現伴發的結腸息肉腺瘤結腸癌,早期內鏡下進行高頻電切或手術根除治療。但對無服用瀉藥史而有本病者,治療方法尚待進一步探討。

19 預後

多數學者認爲結腸黑變病是一種良性可逆性損害,可與結腸癌並存,定期隨訪腸鏡是十分必要的。

20 結腸黑變病的預防

結腸黑變病無特殊預防方式,避免長期口服瀉藥

治療結腸黑變病的穴位

查看更多

結腸黑變病相關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