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質性腎炎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iān zhì xìng shèn yán

2 概述

慢性間質性腎炎是以腎小管-間質慢性炎症過程爲特徵的一組疾病或臨牀綜合症

3 病因病理病機

1. 梗阻性腎病 腎乳頭部位以下尿路梗阻是半數以上間質性腎炎原發性病因

2. 鎮痛劑引起的腎臟損害。

3. 慢性(非梗阻性)腎盂腎炎在無梗阻或其他腎臟病的原發病因時,腎臟細菌感染引起的慢性進行性腎盂腎炎慢性腎衰較少見的原因。

4. 免疫性間質性腎病 間質及其有關結構免疫性損傷,可以是一些慢性腎臟病的重要促發因素。

5. 巴爾腎病本病是一慢性進行性間質性疾病,發病隱襲,病因不明,病例侷限於多瑙河流域。

6. 特發性間質性腎炎 約10%有間質性腎炎患者查不到致病原因。

4 病機

各種原因引起腎小管間質損傷的機理大致可分爲以下幾個方面,即微血管損傷腎小管細胞損傷炎症細胞相互作用纖維細胞表現型的變化,腎小管細胞纖維細胞相互作用,使腎小管萎縮、間質纖維化、間質浸潤等。慢性腎小管損傷,釋放生長因子細胞因子,致使細胞成分合成與降解失調,出現腎小管萎縮

生長因子細胞因子使間質成纖維細胞增殖,細胞外基質沉積增加,形成間質纖維化。釋放的生長因子細胞因子具有化學吸引作用,使細胞浸潤浸潤細胞增殖。腎小管萎縮、間質纖維化、間質浸潤及管周毛細血管病變都可導致球后毛細血管腔閉塞,結果是繼發性小球毛細血管壓力升高,腎功能進行性喪失。

5 臨牀表現

症狀:早期症狀不明顯,後期腎衰的表現,如厭食噁心嘔吐、疲乏、體重減輕及貧血高血壓等。

體徵:

儘管各種原因所致的慢性間質性腎病都有一種或一種以上特異性的臨牀表現,如梗阻性尿路病見腎盂積水尿酸腎病痛風的表現,某些代謝性疾病見尿路結石等,但間質性腎病本身的臨牀和實驗室所見卻極爲相似。除非有另外的誘發因素如尿路梗阻,急性感染一般不常見。如果在發展至終末期腎臟病之前的任何時期除去或治療可根治或可逆性因素,病情可趨於穩定、中止,或延緩其進展。在出現腎功能衰竭前,患者症狀及體徵較少,而在實驗檢查可發現一些異常。後期腎衰的表現,如厭食噁心嘔吐、疲乏、體重減輕及貧血等。

慢性間質性腎炎後期常有高血壓,但不如在慢性腎小球腎炎常見,前者發生率約50%,後者大於80%。在原發性間質性腎病高血壓的嚴重程度低於腎小球腎炎。慢性間質性腎炎患者有時由於腎臟保鈉功能障礙,引起缺鈉和低容量可導致急性低血壓發作。

6 治療

中醫治療

治法與方藥:

1.脾腎虧虛:治法健脾補腎。

方藥:脾腎氣虛者,用五子衍宗丸加參芪;脾腎陽虛者,用無比山藥丸腎氣丸加減;脾腎氣陰兩虛者,用參芪地黃湯加味(黨蔘、生黃芪麥冬五味子、生地、山藥山萸肉丹皮茯苓澤瀉杜仲牛膝菟絲子)。

2.肝腎陰虛治法滋補肝腎

方藥:用杞菊地黃湯加味(枸杞子菊花、生地、山藥山萸肉丹皮茯苓澤瀉杜仲牛膝桑寄生當歸赤芍)或大補元煎加減。

3.氣血兩虛治法益氣養血

方藥:用八珍湯十全大補丸。藥用黨蔘白朮茯苓甘草、生地、當歸白芍川芎山萸肉龍眼肉陳皮半夏廣木香砂仁

4. 溼濁內阻:

治法:偏溼熱黃連溫膽湯加味(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黃連枳實竹茹白蔻仁生大黃生薑)、三仁湯;偏寒溼胃苓湯、溼脾湯。

西醫治療

1.對症治療

慢性間質性腎病自然病程各不相同,如能在早期治療原發病因,常可延緩疾病的進展,有時腎功能也可獲得某種程度的改善,最突出的例子是尿路梗阻的解除。如不能除去病因或疾病進展至晚期,在腎功能不全水平相當時,本病進展至終末期的速度要比慢性腎小球腎炎慢。通過適當地治療低容量、酸中毒、高血鉀或高血壓,常可使急劇惡化的腎功能逆轉。終末期腎衰可用透析和腎移植療法。

2.病因治療

(1)尿路感染:對於細菌感染引起的慢性間質性腎炎,應用抗生素感染。用藥時注意細菌敏感性的變化、用量和療程,並根據腎功能狀態調整藥物用量,儘量選擇對腎臟毒性小的藥物。(2)鎮痛劑性腎病:早期診斷至爲重要,作出診斷後即應停止服用有關藥物。減少非那西汀投放量有助於預防本病的發生。(3)梗阻性腎病:根據梗阻的病因解除梗阻,同時控制感染保存功能。(4)中毒腎病藥物引起的中毒腎病,應停用該藥。重金屬引起的中毒腎病,應減少接觸並用解毒藥。(5)其他原發病:其治療可參閱有關疾病的治療。

7 預後

慢性間質性腎炎的病預後隨病因及腎功能損害程度而異。病因能被徹底清除時,慢性間質性腎炎可以治癒。若已至發展慢性腎功能不全階段,則多形成慢性腎功能衰竭,預後不良。

間質性腎炎相關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