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太平聖惠方》卷九十五方之紅雪
3.1 別名
3.2 處方
朴硝十斤,羚羊角屑、黃芩、升麻各三兩,人蔘、赤芍藥、檳榔、枳殼(麩炒)、生甘草、竹葉、木香各二兩,木通、梔子、葛根、桑白皮、大青葉、藍葉各一兩五錢,蘇木六兩[1]。
3.3 製法
上藥爲粗末,水煎去渣,再煎沸,下硝,不住手攪,待水將盡,傾入器內,欲凝時,再下硃砂一兩、麝香五錢,經宿成雪[1]。
3.4 功能主治
《太平聖惠方》卷九十五方之紅雪功能消宿食,解酒毒,開三焦,利五臟,除熱,破積滯[1]。治傷寒狂躁,發斑,溼瘴腳氣,黃疽,頭痛目昏,及口鼻瘡,喉痹,重舌,腸癰等症[1]。
3.5 用法用量
每服一至二錢,新汲水送下[1]。
3.6 摘錄
《太平聖惠方》卷九十五
4 《太平聖惠方》卷九十五方之紅雪
4.1 別名
4.2 處方
川樸消5千克 羚羊角屑90克 川升麻90克 黃芩90克 枳殼60克(麩炒微黃,去瓤)赤芍藥60克 人蔘60克(去蘆頭)淡竹葉60克 甘草60克(生用)木香60克 檳榔60克 葛根45克 大青45克 桑根白皮45克 藍葉45克 木通45克 梔子45克 硃砂30克(細研)蘇枋90克(捶碎)麝香15克(細研)
川樸消10斤,羚羊角屑3兩,川升麻3兩,黃芩3兩,枳殼2兩(麩炒微黃,去瓤),赤芍藥2兩,人蔘2兩(去蘆頭),淡竹葉2兩,甘草2兩(生用),木香2兩,檳榔2兩,葛根1兩半,大青1兩半,桑根白皮1兩半,藍葉1兩半,木通1兩半,梔子1兩半,硃砂1兩(細研),蘇枋3兩(捶碎),麝香半兩(細研)。
4.3 製法
上藥除硃砂、麝香外,皆銼細,以水15升,煎至5.4升,去滓過濾,再以微火煎沸,下樸消,以柳木篦不住手攪,候凝,下硃砂、麝香等末攪勻;傾子新瓷盆中,經宿即成;再研細。
上藥除硃砂、麝香外,並挫細,以水2鬥5升,煎至9升,去滓,更以綿濾過,再以緩火煎令微沸,下樸消,以柳木蓖攪,勿住手,候凝,即下硃砂、麝香等末,攪令勻,傾於新瓷盆中,經宿即成,細研。
4.4 功能主治
《太平聖惠方》卷九十五方之紅雪功在清熱解毒,開竅安神,解熱破積。治傷寒狂躁,溫瘴腳氣,溼熱黃疸,頭昏目昏,鼻口生瘡,喉痹重舌,腸癰。
功在解酒毒,消宿食,開三焦,利五臟,爽精神,除毒熱,破積滯,去腦悶。主煩熱黃疸,腳氣溫瘴,眼昏頭痛,鼻塞口瘡,重舌,喉閉,腸癰;傷寒狂躁,胃爛發斑。
4.5 用法用量
每服3~6克,以新汲水調下。
通中散(原書同卷)、紅雪通中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紅雪煎(《聖濟總錄》卷一一九)。
4.6 摘錄
《太平聖惠方》卷九十五
5 《太平聖惠方》卷二十一方之紅雪
5.1 組成
川樸消5斤(去滓),川升麻3兩,桑根白皮2兩(銼),犀角屑2兩,羚羊角屑2兩,硃砂2兩(細研),訶黎勒30顆,檳榔20枚,梔子仁30顆,蘇枋木6兩。
5.2 功能主治
《太平聖惠方》卷二十一方之紅雪主治熱毒風壅,心神煩躁,頭疼目赤。
5.3 用法用量
每服含化1棗大,咽津;或爲散,每服1錢,溫水調下。
5.4 製備方法
上銼細,以水1鬥半浸三宿,煎取5升,去滓;下樸消,又煎,以柳木篦攪,勿住手,候稍稠,即歇火;入硃砂更攪令勻,入於新瓷盆內,候冷即成。
6 《腳氣治法總要》卷下方之紅雪
6.1 別名
6.2 組成
升麻3兩,大青3兩,桑白皮2兩,犀角屑1兩半,羚羊角1兩,訶子30枚(去核),檳榔30枚,蘇木6兩,山梔子30個,槐花末1兩,淡竹葉4兩。
6.3 功能主治
《腳氣治法總要》卷下方之紅雪主治腳氣,氣毒,身內外煩熱,瘡腫狂叫,及諸般石毒,瘴癘時行,一切風熱。
6.4 用法用量
上銼細,以水2鬥浸經宿,煎取1鬥;下上好樸消10斤,又煎,以柳木蓖子攪,於新瓦盆中貯;又經宿,去餘煎不盡水即成。
6.5 附註
7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