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方醫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hàn fāng yī xué

2 英文參考

Preions of Chinese medicine

3 註解

漢方醫學漢醫。日本稱中醫漢醫漢方醫學[1]。我國醫學傳入日本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期間兩國醫學交流不斷髮展[1]。日本研究漢醫的著作比較豐富,現在還有不少研究漢醫的學術團體,並出版不少有關漢方醫學的雜誌[1]

大約公元5~6世紀,中國醫學開始從朝鮮半島或直接傳八日本。公元1492年~1500年日本坂淨運到中國學習中醫學,回日本時帶去了《傷寒雜病論》等,並先後撰寫《新椅方》、《續添鴻寶祕要鈔》等書,向日本醫界介紹傳播張仲景學說。其後,永田德本、名古屋玄醫、吉益東洞等崇尚仲景學說,形成了“古方派”。

1571年,曲直瀨道三編著《啓迪集》,對李呆、朱丹溪學說作了發揮,成爲日本“後世派”的骨幹。直到明洽維新之前,漢方醫學一直是日本醫療手段的核心。

明治維新後直到20世紀初,由於歐美醫學的傳入,明治政府法律上粗暴地禁止漢方醫學,以及漢方醫學本身的一些缺點,致使漢方醫學一度瀕於滅亡。

戰後隨着法國、德國、美國等對東方醫學的研究,由於中國政府對中醫的方針政策及中醫研究成果的影響以及各國對西醫學的新藥、化學藥品副作用的失望和反省,使漢方醫學得以復興。1950年開始,成立了日本東洋醫學會,併發行《日本東洋醫學會志》。1954年又成立了東亞醫學協會,發行月刊《漢方臨牀》。1963年在國立富山大學藥學系設立了和漢藥研究機構。日本漢方醫學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爲核心,以實用主義爲立足點,形成了與中醫學既有聯繫又有所區別的學術風格和學術內容。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3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