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廣溫熱論》

清 何廉臣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論溫熱兼症療法

其二兼寒,病名冷溫。初起一二日,必有頭痛發熱身痛惡寒諸表症,與傷寒頗同,而以脈辨則不同。伏邪多軟數而不浮;兼寒則多浮數、浮弦、浮大,甚至有浮緊者。再以症辨,亦多有不同,伏邪多汗,兼寒則無汗。但受寒者,無煩躁口苦口臭症;伏邪兼寒,必有煩躁口苦口臭症也。一遇此等,更當辨其受寒與伏邪孰輕孰重。熱重寒輕者,煩躁口臭症多,無汗惡寒必少,則當以荷杏石甘湯蔥豉白虎湯、梔豉芩葛湯選用,或六神通解散尤捷。寒重於熱者,惡寒無汗必甚,煩躁必輕,則宜用蘇羌飲、蔥豉加葛根湯等,先散其外束之新寒,若在冬令,寒束於外,既無汗惡寒,邪鬱於內,復見煩躁者,麻杏石甘湯亦可正用。若挾寒溼九味羌活湯去生地,最爲的當。此症若治寒遺熱,必有斑、黃、狂、衄之變;治熱遺寒,復有嘔、利、痞、厥之憂,馴至沉困,不可不知。然此皆爲初起一二日言之也,若日久則伏邪勃發,表寒不能自存而爲熱,則惟以治伏邪之法治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