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指南》

清 高秉鈞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風溫中焦篇

溫熱冬溫溫毒溫疫同治)溫病面目俱赤。語聲重濁。呼吸俱粗。(若來粗去不粗去粗來不粗。或竟不粗者。即非此證。)大渴引飲。大便閉。小便澀。舌苔老黃。甚則黑色有芒刺。但惡熱惡寒。下午益甚。脈浮洪躁甚者。邪由上焦肺經。傳入中焦陽明胃經尚未結實也。白虎湯主之。脈浮而促者。熱邪尚可透表也。減味竹葉石膏湯主之。

白虎湯

(見前)

減味竹葉石膏湯

竹葉(二錢五分)石膏(四錢)麥冬(三錢)甘草(一錢五分)水煎服。陽明溫病。諸證悉具。(如第一條所云)數日不大便。脈沉數者。中焦邪漸結實也。增液湯主之。

增液湯

(凡溫病大便不通。皆宜先服此方。萬不可遽用承氣。蓋此方通便生津而不傷氣也。)元參(一兩)麥冬(八錢連心)細生地(八錢)水八杯煎三杯。口乾則與飲之。飲盡便不下。再作服。以通爲度。陽明溫病。服增液後。過十二時大便不下者。增液合調胃承氣湯主之。(即照增液湯原方。與調胃承氣湯方合爲一劑。)

調胃承氣湯

大黃(一錢五分)芒硝(二錢五分)生甘草(一錢)水煎服。陽明溫病。諸證皆有。(如第一條所云)數日不大便。脈沉數有力。甚則脈體反小。服增液調胃承氣後。大便仍不通者。中焦邪已結實也。大承氣湯主之。(大承氣乃攻裏峻劑。必脈象。證象。與書中一一相符。已服增液調胃。便仍不通者。方可用之。如脈浮。脈遲。或惡寒。或小便清長。或舌雖黃黑。苔薄而潤。或病者平素陰虧。及胃弱食少。均不可輕用也。慎之慎之。)溫病面目俱赤。四肢厥冷。甚則通體皆厥。不螈。但神昏。七八日以外。大便閉。小便赤。脈沉伏。或並脈亦厥。胸腹滿堅。甚則拒按。喜涼飲者。熱結中焦火極似水也。大承氣湯主之。

大承氣湯

大黃(三錢)芒硝(一錢五分)厚朴(一錢五分)枳實(一錢五分)水三杯。先煮枳樸。後納大黃芒硝。煮取一杯服陽明溫病。(如首條所載)諸證悉有而。脈不浮者。小承氣湯微和之。陽明溫病。汗多譫語舌苔老黃而幹者。有結糞也。宜小承氣湯

小承氣湯

大黃(二錢五分)厚朴(一錢)枳實(五分)水煎服。陽明溫病無汗小便不利譫語者。恐因邪犯心包。未可定爲結糞也。先服牛黃丸。如不大便。再與調胃承氣湯陽明溫病。純瀉稀水無糞者。熱結旁流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牛黃丸

(見前)

調胃承氣湯

(見前)陽明溫病下利譫語。若陽明脈實或滑疾者。腸虛胃實也。小承氣湯主之。若脈不實者。熱犯心包也。牛黃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小承氣湯

(見前)

牛黃丸

紫雪丹

(見前)溫病大熱大渴。舌燥。脈不浮而躁甚。舌色金黃。痰涎壅甚者。上焦未清。而又陽土燥烈。煎熬腎水三焦俱急也。承氣合小陷胸湯主之。

承氣合小陷胸湯

生大黃(二錢五分)厚朴(一錢)枳實(一錢)半夏(一錢五分)栝蔞(一錢五分)黃連(一錢)水煎服。溫熱傷陰之病。若下後汗出。則胃陰受傷。急復其陰。益胃湯主之。

益胃湯

沙蔘(二錢)麥冬(三錢)冰糖(六分)細生地(三錢)玉竹(一錢炒香)水煎服。下後無汗脈浮者。邪氣還表也。銀翹湯主之。脈浮洪者。熱甚傷津也。白虎湯主之。脈洪而芤者。金受火克元氣不支也。白虎加人蔘湯主之。

銀翹湯

銀花(二錢五分)連翹(一錢五分)竹葉(一錢)甘草(五分)麥冬(二錢)細生地(二錢)水煎服。

白虎湯

(見前)

白虎加人蔘湯

(見前)下後無汗脈不浮而數者。裏熱未解也。清燥湯主之。

清燥湯

麥冬(二錢五分)知母(一錢)人中黃(八分)細生地(二錢五分)元參(一錢五分)水煎服。咳嗽膠痰加沙蔘(一錢五分)桑葉(一錢)梨汁(半酒杯)牡蠣(一錢五分)牛蒡子(一錢五分)下後數日熱不退。或退不盡。口燥咽乾舌苔幹黑。或金黃色。脈沉而有力者。邪氣復聚於胃也。然津液日耗。須加意防護其陰。護胃承氣湯微和之。脈沉而弱者。增液湯主之。

護胃承氣湯

生大黃(一錢五分)元參(一錢五分)細生地(一錢五分)丹皮(一錢)知母(一錢)麥冬(一錢五分連心)水煎服。

增液湯

(見前)陽明溫病。下後二三日。下證復見。脈不甚沉。或沉而無力。止可與增液。不可與承氣。陽明溫病。下之不通者。險證有五。應下失下正虛不能運藥者。正氣虛邪氣復實也。新加黃龍湯主之。喘促不寧。痰涎壅滯。右寸實大者。肺氣不降裏證又實也。宣白承氣湯主之。左尺堅牢。小便赤痛。時煩渴甚者。火腑不通。小腸熱盛。下注膀胱也。導赤承氣湯主之。神昏舌短。飲不解渴者。邪閉心包。內竅不通也。牛黃承氣湯主之。陽明太熱。津液不足。間服增液。仍不下者。髒燥太甚無水舟停也。增液承氣湯主之。

新加黃龍湯

細生地(五錢)生甘草(二錢)人蔘(一錢五分另煎生大黃(三錢)芒硝(一錢)元參(五錢)麥冬(五錢連心)當歸(一錢五分)海蔘(二條洗)薑汁(六匙)水八杯煎三杯。先用一杯。衝參汁五分。薑汁二匙。頓服之。如腹中有響聲或有轉矢氣。則爲欲便。候一二時不便。再如前法服一杯。候二十四刻不便。再服第三杯。如服一杯即得便。止後服。酌服益胃湯一劑。

宣白承氣湯

石膏(二錢五分)生大黃(一錢五分)杏仁粉(一錢)栝蔞皮(八分)水煎服。

導赤承氣湯

赤芍(一錢五分)細生地(二錢五分)生大黃(一錢五分)黃連(一錢)黃柏(一錢)芒硝(五分)水煎服。

牛黃承氣湯

牛黃丸一丸化開。調生大黃末一錢五分服之。不下。再服。

增液承氣湯

即於增液湯內加大黃(三錢)芒硝(一錢五分)下後虛煩不眠。心中懊。甚至反覆顛倒者。膈間之邪未清也。梔子豉湯主之。

梔子豉湯

(見前)若少氣甘草(一錢)嘔者加薑汁(三匙)陽明溫病乾嘔口苦而渴者邪熱夾穢擾亂中宮也。如無下證。用黃連黃芩湯。(不渴而舌滑者當照溼溫法治之。)

黃連黃芩湯

黃連(一錢)黃芩(一錢)鬱金(八分)香豆豉(一錢)水煎服。陽明溫病舌色絳不渴者。邪氣深入血分也。清營湯主之。(若舌苔滑者。當照溼溫法治之。)

清營湯

(見前)陽明發斑者。化斑湯主之。

化斑湯

(見前)陽明溫病。下後疹出者。加減銀翹散主之。(此因下後疹出。陰液已傷不可再用葛根升發。故仍從加減銀翹法。而稍變其藥味。)

加減銀翹散

即照銀翹散方去銀花連翹豆豉蟬蛻(三錢)赤芍(一錢)丹皮(一錢)杏仁(一錢五分)斑疹用升提則衄血。或厥逆。或嗆咳。或昏痙。用壅補則騖亂。若陽明證悉具。外出不快。內壅特甚者。調胃承氣湯微和之。得通則已。不可令大泄。大泄則氣陷也。

調胃承氣湯

(見前)陽明溫毒發痘者。(形如小兒痘瘡。或多或少。紫黑色。)穢濁太甚也。脈浮則用銀翹散加生地元參。渴者加花粉。毒重者加金汁人中黃小便短者。加芩連之類。脈沉內壅者。酌量輕重下之。(如發瘡形似楊梅者。輕則紅紫。重則紫黑。多現於面部背部亦照此法。重用敗毒之品。兼與利溼。如土茯苓萆之類。)陽明溫病無汗實證未劇者。不可下。小便不利者。小腸熱結。金受火刑也不可利水。宜用甘苦合化法。冬地三黃湯主之。

冬地三黃湯

元參(二錢)黃連(五分)葦根汁(五茶匙衝)細生地(二錢)黃柏(五分)銀花露(五茶匙衝)麥冬(四錢)黃芩(五分)生甘草(一錢五分)水煎服。溫病小便不利者。不可以淡滲利水。(如五苓八正散之類)恐傷陰也。溫病燥熱者。不可純用苦寒。(如三黃湯之類)恐苦能化燥溫病。下後熱退不可即食。食則病必復發。須周十二時後。緩與清淡之食。不可令飽。飽則病亦復發。發必重也。陽明溫病下後脈靜身不熱。舌上津回。十數日不大便者。腸胃津液受傷也。可與益胃增液之屬。下後舌苔未退盡。身微熱。面微赤。口微渴。脈微數。日淺者。亦與增液益胃之屬。日深舌微幹者。用下焦脈法。均不可再用承氣湯。用之證必增劇。甚則燥咳泄瀉而死。

益胃湯

(見前)

增液湯

(見前)陽明溫病。渴甚者悉尼漿沃之。

悉尼漿

(見前)陽明溫病斑疹溫痘溫瘡溫毒發黃。凡神昏譫語者。安宮牛黃丸主之。

牛黃丸

(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