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醫匯講》

清 唐大烈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治肝補脾論

《金匱》論治肝補脾,肝虛則用此法,此指肝之陽虛而言,非指肝之陰虛火旺而言也。肝陽虛而不能上升,則胃乏生髮之氣,脾無健運之力;而水無土製,腎水陰寒得以上制心陽,周身陰盛陽衰,而純乎降令,則肺陰金氣盛行,肝陽生氣愈病矣。必得補土之陽,以制腎水陰寒,則心陽無水以克而火盛,火盛則肺金陰氣不行,不至陰肅降令,從右行左,以傷發生之氣,則肝木陽氣自必暢茂條達矣。古方逍遙散木鬱土中,以宣陽氣,是肝木陽虛,而用治肝補脾之法者也。乃後人用以治陰虛火旺肝病,則以升令之太過者而復升之,宜其有升無降,而至厥逆矣。蓋一陰一陽,可不明辨哉。其治陰虛火旺肝病,如血虛宜滋水,虛則補其母也;火旺則苦泄,實則瀉其子也;氣升上逆則降氣,以金制木也,其與治肝補脾之法正相反,豈可混治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