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

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uàn zhuàng dòng mài páng lù yí zhí shù

2 英文參考

CABG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3 註解

4 手術圖解

圖1 沿大隱靜脈的長切口

2-1 兩鉗間切斷靜脈分支

2-2 結紮線距大隱靜脈1mm

2-3 結紮過近大隱靜脈造成狹窄

圖2 剝離大隱靜脈

圖3 用肝素沖洗大隱靜脈管腔

圖4 心臟顯露和插管

5-1 縱行切開冠狀動脈

5-2 用剪刀擴大切口

圖5 切開冠狀動脈

6-1

6-2

圖6 阻斷冠狀動脈吻合部位

7-1 連續縫合

7-2 連續縫合1/3圈

7-3 連續縫合2/3

7-4 完成吻合

圖7 大隱靜脈冠狀動脈吻合的連續加間斷縫合法

8-1 用刀切除一塊血管前壁

8-2 用打洞器打洞

圖8 升主動脈吻合口的形成

9-1 吻合半周

9-2 排氣結

9-3 完成吻合

圖9 升主動脈與大隱靜脈吻合

10-1 切開縱隔胸膜

10-2 將左胸廓動脈全長分離

10-3 分離內筋膜及胸廓靜脈

10-4 注入肝素

圖10 分離胸廓動脈

11-1 胸廓動脈切口與前降支切口作褥式縫合

11-2 用一針在一側作連續縫合2/3,另一針在對側作同樣縫合2/3

11-3 剪除多餘的胸廓動脈

11-4 最後間斷縫合5~7針

11-5 完成吻合

圖11 胸廓動脈左冠狀動脈前降支吻合

圖12 對埋藏較深的冠狀動脈可循其表面淺溝切開

⑴用無損傷血管鉗夾住扭轉血管;⑵兩端二鉗間切斷血管,使之伸直;⑶分別剪開相對一側血管斷端;⑷連續縫合,吻合斷端

圖13 大隱靜脈扭轉的處理

5 適應

1.心絞痛嚴重而喪失工作能力,經內科系統治療無效者。

2.經冠狀動脈造影,冠狀動脈主支狹窄超過50%或分支的管腔狹窄超過直徑75%,狹窄遠段動脈通暢,且其管徑在1.5mm以上者。

3.心肌梗塞後,經冠狀動脈造影顯示冠狀動脈主支有明顯狹窄者。

4.心絞痛併發左心室壁瘤,或伴有室間隔缺損或瓣膜損害者。

6 禁忌

1.左心室功能低下,左心室射血分數小於0.2,左心室舒張末壓大於3kpa(20mmhg)者。

2.慢性心力衰竭心肌病變嚴重,呈不可逆改變者。

3.全身性疾病如嚴重糖尿病高血壓、腎功能或肺功能不全者。

4.一般年過65歲者應慎重考慮。

7 術前準備

1.參閱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前準備。

2.冠狀動脈造影明確梗阻部位、程度及範圍。

3.如有高血壓者,需經藥物治療,使血壓下降至正常範圍。

4.對糖尿病者,術前應該用藥物控制後方可考慮手術。

5.高血脂症者,給予低脂飲食和抗高脂症藥物

6.如已用洋地黃奎尼丁、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抗凝劑等,應於術前3~5日停藥。

7.對準備大隱靜脈移植術病人,要了解其下肢過去有無手術、潰瘍靜脈曲張及皮膚病病史。

8 麻醉

氣管內插管靜脈複合芬太尼麻醉

9 手術步驟

9.1 升主動脈冠狀動脈大隱靜脈旁路移植

1.取靜脈 仰臥,兩下肢外展外旋。從腹股溝韌帶下2cm,在股動脈內側,作一長切口,顯露大隱靜脈,用剪刀仔細剝離,切勿損傷血管外膜淋巴管[圖1],各分支儘可能鉗夾後切斷,在距靜脈主幹1mm處用細線結紮[圖2-1~3]或在金屬夾間切斷,再在其近側細線結紮,結紮勿太靠近主幹,亦不可用電凝以免損傷內膜。

在卵圓窩處,用4或7號絲線結紮,切斷大隱靜脈。若移植一條血管,需切取長20cm,移植兩條血管,需長40cm。取下靜脈後,用16號平頭針入靜脈遠端,慢慢注入含肝素生理鹽水檢查有無外膜糾纏而引起管腔狹窄,任何漏口用3-0~4-0合成線結紮[圖3]。剝離靜脈兩端的外膜,以免吻合時被縫入管腔而引起血栓。最後,以冷肝素血充盈大隱靜脈,置於4℃生理鹽水中備用。

2.建立體外循環 在切取大隱靜脈的同時,建立體外循環

3.顯露冠狀動脈 採用不同方法顯露各支冠狀動脈,如用大塊紗布墊在左後方略向右墊起以顯露左前降支[圖4],又可由助手將心向上向左翻起以顯露右冠動脈主幹等。

4.冠狀動脈造口 以手指觸摸增厚的狹窄段,在冠狀動脈的遠端,找出血管,選擇適當吻合的部位,用利刀作一縱行切口,切開後再用剪刀擴大,切口長度約爲血管直徑的兩倍[圖5-1~2]。

5.阻斷冠狀動脈準備吻合 如從血管切口有稀釋血液迴流,可用小紗布推子輕壓切口的兩端;若血流較多而影響手術操作時,可用無創傷鉗夾或用絲線深縫繞在切口的兩端血管,輕加牽引以阻斷血流[圖6]。

6.大隱靜脈冠狀動脈吻合 將移植的大隱靜脈段倒置,使其近端與冠狀動脈遠端吻合而其遠端與主動脈吻合,以免靜脈瓣阻礙血流。冠狀動脈直徑較大者可用連續縫合;直徑較小者則用間斷縫合;但多數採用連續與間斷縫合結合使用。方法是在吻合口一側用8-0雙頭無創針線作一雙褥式縫合線,然後在一側做連續縫合1/3圈,另側縫合其餘的2/3[圖7]。吻合時應內膜對內膜,既要縫得緊密不漏血,又不能過緊而導致管腔狹窄。吻合畢,注射肝素液於移植的大隱靜脈段內,並即復溫,開放主動脈阻斷鉗,使心臟復跳。

7.大隱靜脈升主動脈吻合 待循環穩定後,用一無創傷側壁鉗夾住部分升主動脈的前壁。在被夾部分的前壁上,切除一小塊橢圓形切口,若用特製的打洞器更爲方便。每個移植靜脈應用其各自的主動脈吻合口,通常升主動脈可容納3個吻合口[圖8]。

隨後,將大隱靜脈的遠側端按所需長度修剪整齊,在升主動脈切口與大隱靜脈遠側端用5-0雙頭針做褥式縫合[圖9-1~3],暫不結紮,沿吻合口之半周做連續縫合;再用另一針做對側的連續縫合,最後留1~2針,鬆開大隱靜脈段上的血管阻斷鉗,讓血液迴流以排除氣泡,然後緩緩開放主動脈側壁鉗,結紮最後一針縫線。亦可在結紮後經移植靜脈壁插針排氣。

8.關閉胸部切口 吻合口縫合妥當,情況平穩後,緩慢停止體外循環。仔細止血後關胸。

9.2 胸廓動脈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

胸廓動脈的內徑2~3mm,與冠狀動脈的內徑接近。將之分離後用其遠端與冠狀動脈作端側吻合,能形成一個良好的旁路通道。而且只需做一個吻合口,且無內膜增生的危險。但這一手術的適用範圍窄,一般多用於左胸廓動脈與前降支的吻合

1.分離胸廓動脈 胸骨正中切口,暫不切開心包,逐漸撐開胸骨,以免撕裂胸廓動脈

繼於左胸廓動脈的內側1cm處用電刀切開縱隔胸膜,從第3、4肋軟骨水平開始,將胸廓血管的全長連同部分胸壁內筋膜從肋軟骨面上分離出來,形成一條血管蒂。分離時,可用電凝器將所有與胸廓血管的交通支切斷,大的交通支可用銀夾阻斷後切斷或絲線結紮[圖10-1~3]。

2.建立體外循環 全身肝素化後,始可在第6肋間水平切斷胸廓血管蒂的遠側,並在其斷端將動脈單獨分離出來約2cm長,又從動脈遠端緩緩注入稀釋的肝素罌粟鹼液,觀察如有漏口應予縫扎[圖10-4]。最後將血管蒂包裹於溼紗布墊內備用。建立體外循環

3.胸廓動脈與冠狀動脈前降支吻合 測量到前降支的距離,決定胸廓動脈的長度,應儘量短,但又應在心臟復跳後不造成張力。

將前降支狹窄的遠端切開,長度不超過3~4mm。繼將胸廓動脈近端置血管夾後在擬做吻合口處縱行切開,切口應比前降支切口稍長,因其遠端將被剪去。血管吻合可用連續縫合,先用雙頭針胸廓動脈切口與前降支的狹窄段遠側切口作褥式縫合,不打結。然後在一側連續縫1/2,再在另一側同樣連續縫合1/2後,將胸廓動脈末端剪去,最後2針暫不結紮,再用手指輕壓前降支遠端,排氣,結紮最後2根縫線[圖11-1~5]。

4.關閉胸部切口 心臟復跳,停止體外循環,仔細止血,放置引流管後逐層縫合胸部切口

10 中注意事項

1.冠狀動脈有時埋藏較深,常常影響其分離及顯露。一般在冠狀動脈表面的脂肪肌肉有一條與靜脈走向一致的淺溝,可在溝中觸及硬化動脈,並用刀輕巧地分離,就會顯露出下面的動脈[圖12]。有時血管表面的肌肉約有數毫米厚,使血管的定位十分困難,也可以從遠端能夠看到的血管開始,向近端分離,就能找出一處適合於吻合的部位。

2.在血管吻合心臟復跳後,有時發現移植的大隱靜脈胸廓動脈扭曲或旋轉;旋轉180°以上會導致阻塞而造成手術失敗。糾正方法是用兩把無創傷鉗夾住旋轉血管的兩端,在其中間切斷,使之伸直後吻合吻合前可將血管斷端在相對的一側分別切開一些,以擴大吻合口。然後將兩斷端縫合[圖13-1~4]。吻合後血管會稍短些,但重要的是保證了血管通暢。

3.若發現移植血管太長時,可以用上述方法切去過長的部位,斷端重新吻合。如血管太短,則須切斷後在兩個斷端之間接一小段血管進行吻合,也增加長度。

4.必須作胸廓動脈吻合而該血管又不夠長時,可將其近端也切斷,作遊離移植

5.體外循環結束,血壓已經穩定之後,應以電磁流量計檢查移植血管的通暢情況和血流量

移植血管內無血流通過,必須檢查兩端吻合口。先用手指擠空移植血管內的血液,根據靜脈充盈速度,判斷動脈吻合口是否通暢。若無問題,則可用無創傷鉗夾住靜脈然後在冠狀動脈吻合口的近旁,將靜脈切一小橫口,如無充分迴流,可插入一小探針探測冠狀動脈吻合口是否通暢。

11 術後處理

手術結束後,病人生命體徵穩定,無心律紊亂,檢查血鉀並對低鉀作了糾正,動脈血氣分析顯示通氣及氧合功能均良好時,纔可送病人回監護室。在監護室繼續作心電、血壓、左房壓、中心靜脈壓、體溫、縱隔引流及尿量監測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