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鎂血癥

水和電解質代謝紊亂 代謝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āo měi xuè zhèng

2 英文參考

hypermagnesemia

3 概述

鎂在含量上是機體內第四位的陽離子,僅次於鈣、鈉、鉀;在細胞內,鎂的含量僅次於鉀而佔第二位。鎂代謝紊亂主要是指細胞外液中鎂濃度的變化,包括低鎂血癥(hypomagnesemia)和高鎂血癥(hypermagnesemia)。血清鎂濃度高於1.25mmol/L(2.5mEq/L)時爲高鎂血癥

指血[Mg]>1.05mmoL/L以上的情況,除少數醫源性因素導致進入體內鎂過多外,大多是因腎臟功能障礙引起排泄減少所致。如同低鎂血癥一樣,血清鎂濃度也並非是鎂增多的可靠指標,因爲血清中鎂25%與蛋白質結合,該部分鎂並不發揮生理效應;鎂離子主要在細胞內,因此當機體鎂的含量增加時,血清鎂可在正常範圍內。但一般情況下,高鎂血癥和機體鎂增多的程度一致。如同腎臟對鈉離子、鉀離子、碳酸氫根離子的調節有一定延遲作用一樣,腎臟對鎂的調節也並非迅速發揮明顯的作用,因此大量靜脈應用鎂製劑,若不注意監測,也可發生嚴重高鎂血癥。若合併腎功能障礙,腎臟的調節作用嚴重削弱,則容易發生高鎂血癥

高鎂血癥以急性或慢性腎功能衰竭多見,但一般腎功能衰竭患者血鎂大多仍能維持正常或正常偏高水平,且無高鎂血癥導致的症狀。如果一時攝入過多(如使用抗酸劑)或經其他途徑進入體內過多(例如肌注硫酸鎂等),則有可能出現明顯高鎂血癥並出現症狀。此外,甲狀腺素抑制腎小管重吸收、促進尿鎂排出,故某些黏液性水腫患者發生高鎂血癥醛固酮也有抑制腎小管重吸收、促進尿鎂排出的作用,故Addison病患者可有高鎂血癥

高鎂血癥的臨牀表現與血清鎂升高的幅度及速度均有關。短時間內迅速升高者臨牀症狀較重。一般早期表現爲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皮膚潮紅、頭痛頭暈等,因缺乏特異性,容易忽視。當血清鎂濃度達2~4mmoL/L,可出現神經-肌肉循環系統的明顯改變。

高血鎂可抑制心肌收縮力,導致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

高鎂血癥的治療主要包括對症處理、降低血鎂濃度和治療基礎疾病三個方面。高鎂血癥若診斷、治療不及時可發生急、慢性腎功能不全,應注意監測血鎂、尿鎂濃度。高鎂血癥診斷成立後,應積極尋找原因,若爲醫源性因素引起者。應立即停止應用含鎂藥物或製劑。

4 疾病名稱

高鎂血癥

5 英文名稱

hypermagnesemia

6 別名

高血鎂症

7 分類

代謝科 > 水和電解質代謝紊亂

8 ICD號

E83.4

9 流行病學

腎臟調節鎂的能力很強,故高鎂血癥在臨牀上並不常見。

10 病因

高鎂血癥以急性或慢性腎功能衰竭多見,但一般腎功能衰竭患者血鎂大多仍能維持正常或正常偏高水平,且無高鎂血癥導致的症狀。如果一時攝入過多(如使用抗酸劑)或經其他途徑進入體內過多(例如肌注硫酸鎂等),則有可能出現明顯高鎂血癥並出現症狀。此外,甲狀腺素抑制腎小管重吸收、促進尿鎂排出,故某些黏液性水腫患者發生高鎂血癥醛固酮也有抑制腎小管重吸收、促進尿鎂排出的作用,故Addison病患者可有高鎂血癥

11 病機

11.1 腎臟排出鎂減少

鎂主要通過腎臟調節維持血清濃度的平衡穩定,腎功能正常者尿鎂排泄量相當於腎小球濾過量的3%~5%,當血清鎂升高時,腎臟的排鎂能力可顯著增強,一般不會發生高鎂血癥。故高鎂血癥主要見於腎功能損害的患者

(1)急性腎功能不全:在急性腎功能衰竭的少尿期,可發生輕度高鎂血癥

(2)慢性腎功能不全:當腎小球濾過率小於30ml/min時,血鎂多升高。

(3)嚴重低鈉血癥:在嚴重低鈉血癥時,鎂在近曲小管重吸收增加,可發生輕度高鎂血癥

(4)內分泌紊亂:某些激素水平的異常,如甲狀腺素腎上腺皮質激素(主要是醛固酮)均抑制腎小管重吸收鎂,因此在甲狀腺功能低下或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患者發生高鎂血癥,其他能促進腎小管重吸收鎂的激素還有甲狀旁腺激素抗利尿激素胰高血糖素

(5)細胞外液量減少:如嚴重脫水可導致少尿,使鎂的排泄減少;同時低血容量狀態下腎小管對鎂的重吸收增加。

11.2 攝取鎂過多或胃腸道鎂的重吸收增加

(1)攝取過多:一般由藥物引起。長期口服含鎂製劑,如氧化化鎂、氫氧化化化鎂等;大量注射鎂製劑,如大量應用硫酸鎂治療子癇先兆子癇等。

(2)胃腸道重吸收增多:維生素D可增加鎂在腸道吸收,大劑量應用維生素D患者,偶可發生高鎂血癥

11.3 分佈異常

(1)組織細胞大量破壞:由於鎂主要存在於細胞內,因此當大量組織破壞時,大量鎂離子進入血液發生高鎂血癥,這與鉀離子的變化類似。臨牀上常見於溶血、大面積燒傷、嚴重創傷或手術損傷骨骼肌溶解等情況;也見於高分解代謝等情況。

(2)正常細胞內外的鎂離子轉移:主要見於酸中毒,此時細胞內鎂轉移細胞外,發生高鎂血癥

上述兩者的不同主要在於前者是鎂離子細胞內、外的直接轉移,而後者是由於酸中毒時造成的離子互交換而引起。

12 高鎂血癥的臨牀表現

高鎂血癥的臨牀表現與血清鎂升高的幅度及速度均有關。短時間內迅速升高者臨牀症狀較重。一般早期表現爲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皮膚潮紅、頭痛頭暈等,因缺乏特異性,容易忽視。當血清鎂濃度達2~4mmoL/L,可出現神經-肌肉循環系統的明顯改變。

12.1 神經-肌肉的影響

血清鎂離子升高可抑制神經-肌肉接頭以及中樞神經酰膽鹼的釋放,故表現爲呼吸肌無力和中樞抑制狀態。一般情況下血清鎂濃度與臨牀表現有一定關係,即血清鎂濃度>3mmol/L時,腱反射減弱或消失;>4.8mmol/L時,發生肌無力、四肢肌肉軟癱,影響呼吸肌時,可發生呼吸衰竭、呼吸停止;>6mmol/L時,可發生嚴重的中樞抑制,如昏睡、木僵、昏迷等。所以靜脈給鎂時,速度不能太快,對不能進食的患者,最好能將每天的輸鎂量在24h內較均勻地輸入。

12.2 心血系統的影響

(1)對心臟的影響:主要表現爲自律細胞抑制作用,表現爲竇性心動過緩、各種情況的傳導阻滯組織。由於高位正常細胞自律性降低,低位自律細胞興奮,可發生各種心律失常

(2)對血管的影響:高血鎂可抑制交感神經節前纖維酰膽鹼的釋放,相應去甲腎上腺上腺上腺素釋放減少;當然也抑制副交感神經釋放乙酰膽鹼,但由於前者的作用更強,故表現爲血管平滑肌舒張,皮膚潮紅,血壓下降。

12.3 消化系統

高血鎂抑制自主神經遞質的釋放,並直接抑制腸道平滑肌患者可表現有腹脹便祕噁心嘔吐等。

12.4 呼吸系統

嚴重高血鎂可使呼吸中樞興奮性降低和呼吸肌麻痹,導致呼吸停止。

13 高鎂血癥的併發症

高血鎂可抑制心肌收縮力,導致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

14 實驗室檢查

1.血清鎂濃度升高(血清鎂>1.25mmol/L)可直接診斷高鎂血癥

2.24h尿鎂排除量:對診斷高鎂血癥病因有較大幫助。若丟失量減少,說明是腎性因素、內分泌因素、代謝因素所致,否則是攝取增加或分佈異常所致。

15 輔助檢查

1.心電圖檢查:出現傳導阻滯和心動過緩。高鎂血癥心電圖表現爲P-R間期延長、QRS增寬及Q-T間期延長。因高血鎂常伴隨高血鉀,故可出現高尖T波。

2.B超檢查:及早發現腎臟器質性改變。

16 診斷

1.血清[Mg]>1.05mmol/L爲高鎂血癥,絕大多數是由於腎功能障礙導致鎂排出減少而致,但下列特殊情況需加以重視:①甲狀腺功能減退症、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者,腎小管對鎂重吸收增加;②一次過多或長期服用含鎂的抗酸劑;③溶血反應、大面積燒傷、嚴重創傷組織細胞大量破壞,細胞內高含量的鎂進入血液;④精神病患者長期服用鋰劑;⑤酸中毒細胞內鎂過多交換到細胞外。

2.血清鎂輕度升高,出現食慾不振、噁心皮膚潮紅、頭痛等非特異性症狀,易被忽略,一旦血清[Mg]>2mmol/L,可能導致呼吸抑制和心跳停搏。

17 鑑別診斷

輕度高鎂血癥時,症狀及體徵常缺如,易被忽略,對於使用鎂劑的患者特別是伴有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注意監測血鎂濃度,同時結合尿鎂測定,原發基礎疾病情況作出診斷及鑑別診斷。

18 高鎂血癥的治療

高鎂血癥的治療主要包括對症處理、降低血鎂濃度和治療基礎疾病三個方面。分述如下:

18.1 對症處理

(1)使用鈣離子:由於鈣對鎂有拮抗作用靜脈注射10%葡萄糖酸酸酸鈣或10%氯化鈣常能緩解症狀常用量爲前者10~20ml,後者5~10ml,緩慢注射。

(2)一般對症處理:如根據需要可採用呼吸支持治療、升壓藥治療、抗心律失常治療等。

(3)膽鹼酯酶抑制劑:高鎂血癥可使神經末梢釋放乙酰膽鹼減少,應用膽鹼酯酶抑制劑可使乙酰膽鹼破壞減少,從而減輕高鎂血癥引起的神經-肌肉接頭興奮性的降低。可試用的藥物新斯的明等。

18.2 降低血鎂濃度

(1)增加尿鎂的排出:腎功能正常患者可適當補充生理鹽水葡萄糖液糾正脫水,增加腎小球濾過量,加速鎂的排出。在補充血容量的基礎上,使用利尿藥可增加尿鎂排出。可將噻嗪類利尿藥和襻利尿藥合用。但對於明顯腎功能不全者來說,應用利尿藥是時無效的。

(2)血液透析:腎功能不全時發生高鎂血癥是應用透析療法的指徵,因爲腎功能不全時高鎂血癥高鈣血癥常合併存在,這時應用鈣治療是不合適的。但注意透析時要使用無鎂液。

(3)嚴格控制鎂的攝取:必須停用一切含鎂藥物

19 預後

高鎂血癥若診斷、治療不及時可發生急、慢性腎功能不全,應注意監測血鎂、尿鎂濃度。

20 高鎂血癥的預防

高鎂血癥診斷成立後,應積極尋找原因,若爲醫源性因素引起者。應立即停止應用含鎂藥物或製劑。

治療高鎂血癥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