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評定

醫療技術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ǎn jué píng dìng

2 概述

感覺分爲軀體感覺內臟感覺兩大類,其中軀體感覺康復評價中最重要的部分。根據感受器對於刺激反應感受器所在的部位不同,軀體感覺又分爲淺感覺,深感覺和複合感覺

3 操作名稱

感覺評定

4 適應

感覺評定適應證如下:

1.中樞神經系統病變  如腦血管意外後、脊髓損傷或病變等。

2.周圍神經病變  如臂叢神經麻痹坐骨神經損害等。

3.外傷  如切割傷、壓砸傷、撕裂傷燒傷等。

4.缺血或營養代謝障礙  糖尿病雷諾病多發性神經炎等。

6 準備

頭針、棉籤、試管、音叉、雙腳規、各種小物品(如鉛筆、小刀、橡皮)等。

7 方法

7.1 1.淺感覺檢查

脊髓節段性感覺支配及其體表檢查部位見表1。

(1)觸覺檢查患者閉目,評定者用棉籤或軟毛筆輕觸患者皮膚,讓患者回答有無一種輕癢的感覺或讓患者數所觸次數。檢查四肢時,刺激的走向應與長軸平行,檢查胸腹部的方向應與肋骨平行。檢查順序爲面部、頸部、上肢、軀幹、下肢。

(2)痛覺檢查患者閉目。評定者用針尖以均勻的力量輕刺患者皮膚,先在患者正常皮膚區域用針尖刺激數下,讓患者感受正常刺激感覺然後患者立即陳述具體的感受及部位並與健側比較。對痛覺麻木患者檢查要從障礙部位向正常部位逐步移行,而對痛覺過敏的患者要從正常部位向障礙部位逐漸移行。

(3)溫度覺檢查患者閉目。評定者用盛有熱水(40~45℃)及冷水(5~10℃)的試管交替接觸患者皮膚,讓患者回答自己的感受(冷或熱)。選用的試管直徑要小,管底面積皮膚接觸面不要過大,接觸時間以2~3s爲宜。

多種疾病都有痛、溫、觸覺的喪失或減退,如腦血管意外後、脊髓損傷等。糖尿病性神經病神經炎、帶狀皰疹神經痛、雷諾病、束性脊髓病等常出現感覺異常感覺遲鈍。

7.2 2.深感覺本體感覺檢查

(1)關節覺:關節覺是指對關節所處的角度和運動方向的感覺。其中包括關節對被動運動的運動覺和位置覺,臨牀上通常將兩者結合起來檢查

位置覺患者閉目,評定者將其肢體放置在某種位置上,讓患者說出肢體所處的位置,或讓另一側肢體模仿出相同的角度。

②運動覺:患者閉目,評定者被動活動患者四肢,讓患者說出肢體運動的方向。如評定者用示指或拇指輕持患者的手指或足趾兩側作被動伸或屈的動作(約5(左右),讓患者閉目回答“向上”或“向下”。感覺不清楚時,可加大活動幅度或再查較大的關節

(2)震動覺:評定者用128Hz的音叉柄端置於患者肢體的骨隆起處。檢查時常選擇的骨隆起部位有:胸骨鎖骨、肩峯、鷹嘴、尺橈骨莖突、腕關節、棘突、髂前上嵴、股骨粗隆、腓骨小頭及內、外踝等。詢問患者有無震動的感覺,並注意感受的時間。正常人有共鳴性震動感。

關節覺障礙見於脊髓後索病損;震動覺障礙見於脊髓後索損害。本體感覺障礙主要表現爲協調障礙,即運動失調。由本體感覺障礙引起的運動失調以脊髓結核多發性神經炎多見。

7.3 3.複合感覺檢查

複合感覺大腦皮質(頂葉)對各種感覺刺激整合的結果,因此,必須在深、淺感覺均正常的前題下,複合感覺檢查纔有意義。

(1)兩點辨別檢查患者閉目,評定者用分開的兩腳規刺激皮膚兩點,若患者有兩點感覺,再縮小兩腳規的距離,直到患者感覺爲一點爲止,測出兩點間最小的距離。

身體各部位對兩點辨別感覺靈敏度不同,以舌尖、鼻端、手指最明顯,四肢近端和軀幹最差。正常上臂及大腿兩點最小距離爲75mm;背部爲40~50mm;前胸40mm;手背、足背爲30mm;手掌、足底爲15~20mm;指尖最敏感,爲3~6mm。

(2)圖形覺:患者閉目,評定者用鉛筆或火柴棒在其皮膚上寫數字或畫圖形(如圓形、方形、三角形等),詢問患者能否辨別

(3)實體覺檢查:實體覺檢查是測試手對實物的大小形狀、性質的識別能力檢查患者閉目,評定者將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品放置於患者手中(如火柴盒、小刀、鉛筆、橡皮、手錶等)。讓患者撫摩後,說出該物品的名稱、大小形狀等。檢查時應先測患側。

觸覺正常而兩點分辨覺障礙見於額葉疾患;圖形覺功能障礙見於腦皮質病變;實體覺功能障礙提示丘腦水平以上的病變。腦血管意外偏癱神經患者常有複合感覺障礙。

8 注意事項

1.檢查感覺功能時,患者必須意識清晰。

2.如患者意識欠佳又必須檢查時,則只粗略地觀察患者刺激引起的反應,以估計患者感覺功能的狀態,如呻吟、面部出現痛苦表情或回縮受刺激的肢體。

3.檢查前要向患者明目的和檢查方法以充分取得患者合作。

4.檢查注意兩側對稱部位進行比較

5.如有感覺障礙,應注意感覺障礙的類型和範圍。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