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溝滑動性疝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fù gǔ gōu huá dòng xìng shàn

2 英文參考

sliding inguinal hernia

3 註解

4 概述

腹股溝滑動性疝是指自腹股溝管突出的臟器和/或其系膜構成部分疝囊的疝。滑出的臟器右側常見爲盲腸,左側則爲乙狀結腸盲腸或乙狀結腸漿膜層構成疝囊的後壁,並向兩側返折構成疝囊的兩側和前壁。有時滑出的臟器爲膀胱

5 治療措施

均應手術治療。手術要點是先遊離、回納滑出的臟器,重新構成一個完整的疝囊後再作高全結紮和疝修補術。

1.疝囊成形和高位結紮

(1)Bevan法(圖1):這是一種較常用的方法,但只適用於較小的滑動性疝,如盲腸滑出。具體步驟是切開疝囊後沿盲腸邊緣2cm處弧形切開腹膜,切緣兩端必須到達疝囊頸處,以保證在構成一個完整的疝囊後可行高位結紮。仔細遊離盲腸到內環水平,避免誤傷系膜血管精索血管。至此,可回納滑出的盲腸,把腹膜弧形切緣的兩端對合靠攏作縱行縫合,構成一個完整的疝囊以作高位結紮。

(1)沿盲腸邊緣1~2cm處弧形切開腹膜

(2)遊離盲腸後壁達內環水平

(3)將腹膜弧形切緣作縱行縫合

(4)回納盲腸後高位結紮疝囊

圖1 Bevan手術

(2)La Roque法(圖2):適用較大的滑動性疝,如滑出的腸管較長如乙狀結腸,此法較爲可靠。具體步驟是切開疝囊前壁,遊離腸管的後側直達內環處,如滑出腸管較長,遊離時須注意不可誤傷其系膜血管。再在內環上方3cm處按肌纖維方向分開腹內斜肌和腹橫肌,注意不可損傷髂腹下神經,切開腹膜,經內環回納遊離的滑出腸管並從腹部切口提出,原腸管後側遊離面即翻轉到前面,疝囊切口腹膜切口之間的壁層腹膜亦隨之翻出,剪除多餘的疝囊,使其殘餘切緣恰能對攏縫合,覆蓋腸管的遊離面構成系膜後面的漿膜層、回納腸管。最後,縫合腹膜切口

(1)虛線爲腹橫筋膜切口,切開疝囊前壁  1.腹外斜肌腱膜  2.腹內斜肌  3.腹橫筋膜

(2)在內環上方約3cm處切開腹膜

(3)將已遊離滑出腸管經內環從腹部切口處提出

(4)腸管的遊離面已翻轉到前面,並予漿膜

(5)回納腸管

(6)縫合

圖2 La Roque手術

此外,Ponka介紹一種適用於較大滑動性疝的手術方法(圖3):先將疝囊連同滑出的腸管與精索分離到內環深面,注意損傷腸管系膜及精索血管,切開疝囊前壁並沿腸管兩側剪到內環的深面,再把兩側切緣在腸管遊離面後方對縫構成一完整的內環,回納腸管,行疝囊高位結紮。這一手術無須將腸管後方的遊離面腹膜化。

(1)解剖疝囊達內環處(2)剪開疝囊前壁
(3)沿腸管兩側將腹膜剪到內環處(4)將腹膜兩側切緣在腸管遊離面的後方縫合,以構成一完整的內環
(5)回納腸管,疝囊高位結紮

圖3 Ponka手術

2.疝修補術 滑疝的特點是疝環被撐大,腹壁各層腱膜及腹橫筋膜強度嚴重受損。故較常採用的是Bassini、Halsted或McVay法。

6 臨牀表現

滑動性疝並不多見,也無特徵性臨牀表現,不易在手術前作出診斷,但基於滑動性疝結構上的特點,不易完全回納,故常表現爲難復性疝。凡年老、肥胖、病史較長的患者,疝塊不易回納,或只能部分回納,應想到滑動性疝的可能。

治療腹股溝滑動性疝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