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

經穴別名 腧穴學 鍼灸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fēn shuǐ

2 英文參考

Shǔifēn CV9[中國鍼灸學詞典]

3 概述

分水經穴別名,即水分[1][2]。《太平聖惠方·九十九》:“分水一穴,在下管下一寸陷者中。”後《鍼灸大成》等書列作水分穴之別名[2]

穴位水分
漢語拼音Shuifen
羅馬拼音Shuifen
美國英譯名Water Dividing
各國代號中國CV9
日本9
法國莫蘭特氏VC9
富耶氏VC9
德國KG9
英國Cv9
美國Co9

水分經穴[3](shuǐfēn[4]CV9[4],RN9[5]) 。出《鍼灸甲乙經》。別名中守(《千金翼方》)、分水(《太平聖惠方》)、風水(《鍼灸逢源》)。屬任脈[5]。水即水谷,分指分別,此穴在臍上1寸,內應小腸腑,水谷至此分清別濁,故名水分[5]水分穴主要用於脾胃疾患等:如腹脹腹痛噁心嘔吐腸鳴泄瀉水腫腹水腸炎腎炎嘔吐不嗜食,繞臍腹痛腸鳴泄瀉脫肛小便不利,小兒陷囟,霍亂轉筋腰脊強痛,蠱脹小便不通腹瀉反胃,吐食,腹堅腫如鼓,繞臍痛衝心,腸胃虛脹,腰脊強急,胃炎,腸粘連,泌尿系炎症等。

4 水分穴的別名

中守(《千金翼方》)

分水(《太平聖惠方》)

風水(《鍼灸逢源》)。

5 出處

鍼灸甲乙經》:水分,在下脘下一寸,臍上一寸,任脈氣所發。

6 穴名

水即水谷,分指分別,此穴在臍上1寸,內應小腸腑,水谷至此分清別濁,故名水分[5]

水,指水液,水氣。分,指分別,分利。本穴位在臍上1寸,當小腸下口,是小腸分泌清濁分水嶺,《鍼灸聚英》:“穴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腸,故曰水分。”[6]

7 所屬部位

上腹[7]

8 分水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水分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1寸[7]

水分穴位腹正中線,臍上1寸[8]

水分穴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1寸,仰臥取穴[8]

水分穴在任脈的位置

水分穴在任脈的位置

水分穴在上腹部的位置

水分穴的位置

水分穴在上腹部的位置

水分穴的位置

水分穴在上腹部的位置(肌肉

水分穴的位置

水分穴在上腹部的位置(內臟

9 分水穴的取法

在臍上1 寸,腹中線上,仰臥取穴

水分穴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1寸。仰臥取穴[8]

仰臥位,於胸劍聯合至臍中連線的下1/8與上7/8的交點處取穴[9]

10 分水穴位解剖

水分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壁外脂肪、壁腹膜。淺層主要布有第九胸神經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淺靜脈的屬支。深層有第九胸神經前支的分支。

10.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脂肪→壁腹膜[9]

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10]

10.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肋間神經前皮支分佈;深層有肋間神經和腹壁上動脈分佈;再深層可及腹腔[10]

布有第八、九肋間神經前皮支和腹壁下動、靜脈[10]

11 分水穴的功效與作用

水分穴具有通調水道理氣止痛的功效。

水分穴有健脾胃,利水溼作用[10]

水分穴位臍中上1寸處,飲食入胃至此恰逢水谷分離處,具有通利水道、宣泄水溼之功,故可治療水溼內停之疾[11]

水分穴有和中理氣、分利水溼之功,水谷至此,清濁已分。故清濁不分、泄利者,收效甚捷。《金針梅花詩鈔》:“水分要在能分水清濁分水病推。”但刺之勿深,防消水過甚也。《明堂》用灸。《鍼灸資生經》亦以不針爲是。[11]

12 分水穴主治病

水分穴主要用於脾胃疾患等:如腹脹腹痛噁心嘔吐腸鳴泄瀉水腫腹水腸炎腎炎嘔吐不嗜食,繞臍腹痛腸鳴泄瀉脫肛小便不利,小兒陷囟,霍亂轉筋腰脊強痛,蠱脹小便不通腹瀉反胃,吐食,腹堅腫如鼓,繞臍痛衝心,腸胃虛脹,腰脊強急,胃炎,腸粘連,泌尿系炎症等。

水分穴主要用於脾胃疾患等:如腹脹腹痛噁心嘔吐腸鳴泄瀉水腫腹水腸炎腎炎[11]

水分穴主治嘔吐不嗜食,繞臍腹痛腹脹腸鳴泄瀉脫肛水腫小便不利,小兒陷囟,霍亂轉筋腰脊強痛等[11]

水分穴主治腹痛腸鳴泄瀉水腫蠱脹,以及腎炎[11]

水分穴主治水腫小便不通腹瀉腹痛反胃、吐食[11]

腹堅腫如鼓,繞臍痛衝心,腸鳴,腸胃虛脹,反胃泄瀉水腫,小兒陷囟,腰脊強急,腸炎胃炎,腸粘連,泌尿系炎症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直刺0.5~1寸[11][11][11],局部酸脹[11]

直刺1~2寸[11]

13.2 灸法

可灸[11][11]

宜灸[11]

艾炷灸5~7壯;或艾條灸10~20分鐘[11]

孕婦慎用[11][11]

15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痘,脊強,裏緊,腹中拘痛,水分主之。

外臺祕要》 引甄權雲:主水病腹腫,孕婦不可灸。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腹堅如鼓,水腫腸鳴胃虛不嗜食,繞臍痛,衝胸不得息,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若水病灸之大良,可灸七壯至百壯止。禁不可針,針水盡即斃。

鍼灸大成》:主水病,腹堅腫如鼓,轉筋不嗜食,腸胃虛脹,繞臍痛,衝心,腰脊急強,腸鳴狀如雷聲,上衝心,鬼擊鼻出血,小兒陷囟。

鍼灸聚英》: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腸,故曰水分

玉龍歌》:水病之疾最難熬,腹滿虛脹不肯消,先灸水分水道,後針三裏陰交

行鍼指要歌》:或針水,水分挾臍上邊取。

16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51.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38.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0.
  4.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5.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2.
  6. ^ [6]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7. ^ [7]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5.
  8.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99.
  9.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75-376.
  10. ^ [10]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2.
  11. ^ [11]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75-376.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