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驚食三癇

中醫病證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fēng jīng shí sān xián

2 概述

風驚食三癇爲小兒癇疾的三種證候,簡稱三癇[1]。《備急千金要方》:“小兒之癇有三,風癇驚癇、食癇也。”其發病原理,《嬰童百問》:“發癇者,小兒之惡病也。幼小血脈不斂,骨氣不聚,爲風邪所傷,驚怪所觸,乳哺失節,停滯經絡而得之。”明·丁鳳《醫方集宜》:“蓋癇雖有五,而致病之由有三,曰驚、曰風、曰食。若震駭恐怖,打墜積驚,叫啼恍惚,是爲驚癇。若汗出脫衣,風邪襲人,積熱生痰,屈指如計數者,是爲風癇。食時受驚,停滯乳食,結爲驚癖,是爲食癇。”

3 風癇

風癇爲病名[2]

1.風癇癇證發作由本虛蓄熱,風邪乘襲,或肝經有熱引起者[2]。《聖濟總錄》卷十五:“風癇病者,由心氣不足胸中蓄熱,而又風邪乘之。病間作也,其候多驚,目瞳子大,手足顫抖,夢中叫呼,身熱瘈瘲,搖頭口噤,多吐涎沫,無所覺知是也。”治宜用麻黃飲茯神湯鉤藤丸丹砂丸[2]

2.風癇指發癇瘥後出現身體頭面腫滿或不能言語之證[2]。多因癇發後氣血尚虛,熱未盡除,或因風冷之氣留滯心之絡脈所致[2]。《諸病源候論》卷四十五:“癇瘥後而腫滿者,是風癇風癇因小兒厚衣汗出,因風取涼而得之。初發之狀,屈指如數,然後掣縮是也。其癇雖瘥,氣血尚虛,而熱未盡,在皮膚與氣相搏,致令氣不宣泄,故停併成腫也。”“而癇發瘥後不能語者,是風癇。……其初發之狀,屈指如數,然後瘈瘲是也。是心之聲爲言,開竅於口,其癇發雖止,風冷之氣猶滯心之絡脈,使心氣不和,其聲不發,故不能言也。”本證可見於乙腦等病的後遺症[2]

3.風癇指手足偏廢如癱瘓之證[2]。《奇效良方》卷六十四:“風癇爲病,廢手足,或一手一足,或兩手兩足,如癱不隨,或睫眼,或睫口,或口㖞牽引頰車。”本證可見於腦血管意外後遺症等[2]

4 驚癇

驚癇爲病證名[3]

1.驚癇指癇因受驚而發者[3]。《諸病源候論》癇候:“驚癇者,因驚怖大啼乃發。”治宜錢氏蛇黃丸[3]

2.驚癇小兒驚風[3]。唐宋醫書所載的驚癇,即指小兒驚風[3]。《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小兒驚癇者……輕者但身熱面赤睡眠不安,驚惕上竄,不發搐者,此名驚也。重者上視身強,手足拳,發搐者,此名癇也。”

3.驚癇指小兒癇證的類型之一[3]。《備急千金要方》:“起於驚怖大啼,乃發作者,此驚癇也。”

4.驚癇泛指驚風癇證各種病證(見《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3]

5.驚癇癇證發後可見頭、口、目後遺症者[3]。《奇效良方·五癇》:“驚癇爲病,廢頭目,吊口目,或一目雙目,或昏或冒,或邪視,或頭,或搖頭,或戰腦。”

5 食癇

食癇爲病證名[4]。指癇因小兒傷乳傷食而發者[4]。《諸病源候論·癇候》:“食癇者,因乳哺不節所成。”症見發熱,或不發熱,或吐後發熱,噯吐餿氣即發搐大便酸臭等[4]。治宜下之[4]。用四味紫丸[4]。《奇效良方》卷六十四:“食癇爲病,傷肉食,手足搐動,角弓反張,或拳攣,或張狂大聲,如羊如犬大叫,吐出飲食方定。其飲食盡被痰涎包裹在其中。”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58.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48.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29.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71.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