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症

皮膚科 汗腺疾病 皮膚腺疾病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duō hàn zhèng

2 英文參考

hyperhidrosis

polyhidrosis

ephidrosis

sudatoria

hidrosis

3 概述

多汗症(hyperhidrosis)是多種病因導致的自發性多汗,表現爲陣發性侷限性或全身性出汗增多,常爲兩側對稱性,但也可見偏身多汗

正常人在生理情況下排汗過多,見於運動、高溫環境情緒激動以及進食辛辣食物時。另一類爲自發性出汗,見於炎熱季節。這種出汗多爲對稱性,且以頭頸部、手掌、足底等處爲明顯。本節介紹的自發性多汗症,是指並非在上述情況下發生的異常出汗過多。

根據多汗的部位多汗症可分爲:①全身型:多爲功能性或軀體病變引起;②偏身型:多爲中樞性病變,特別是間腦病變所致;③傳導束型:多爲中樞性病變,特別是間腦病變所致;④節段型:多爲脊髓側角或交感幹病變所致;⑤末梢型:表現爲手掌、腳掌和腋下多汗等,多爲體質性;⑥局部型:多爲反射性,如食用刺激性食物。

侷限性多汗症,常始於兒童青春期,男女兩性均可發生,有的有家族史,可以持續幾年,至25 歲以後有一個自然減輕的傾向。生理性髓性多汗症,有家族遺傳傾向。

4 疾病名稱

多汗症

5 英文名稱

hyperhidrosis

6 別名

多汗劇汗

7 分類

皮膚科 > 皮膚腺疾病 > 汗腺疾病

神經內科 > 自主神經系統疾病

8 ICD號

R61.9

9 流行病學

侷限性多汗症,常始於兒童青春期,男女兩性均可發生,有的有家族史,可以持續幾年,至25歲以後有一個自然減輕的傾向。生理性髓性多汗症,有家族遺傳傾向。目前沒有其他相關內容描述。

10 病因

多汗症病因一般可分爲器質性疾病功能性失調兩種。前者主要見於內分泌失調和系統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高血壓垂體功能亢進、充血心衰神經系統疾患,如腦震盪偏癱脊柱外傷腫瘤,如轉移腫瘤、類癌;以及感染性疾病,如瘧疾、結核波浪熱等。功能多汗症一般以精神出汗較多,如高度情緒刺激精神緊張、激動、恐怖、焦慮、痛苦、憤怒所引起。由於精神損傷或由於情緒衝動使神經衝動增加,乙酰膽鹼分泌量增多而產生多汗,還可由於汗腺神經緊張性增加,交感神經失調而致多汗月經期可出現多汗症多汗症還可發生在一些遺傳綜合徵

11 病機

多汗症主要是指小汗腺多個部位產生過多的汗液,常累及腋窩、掌蹠和腹股溝,原因可分爲神經性和非神經性,神經性是指神經反射控制;除了局部熱刺激外,非神經性是指周圍性非神經性因素的作用——腺體水平的興奮反應

12 多汗症的臨牀表現

12.1 出汗情況

根據出汗情況分爲:

12.1.1 (1)侷限性多汗症

侷限性多汗症常始於兒童青春期,男女兩性均可發生,有的有家族史,可以持續幾年,至25歲以後有一個自然減輕的傾向。侷限性多汗症最常見的部位是掌蹠和摩擦面,如腋下、腹股溝、會陰部。其次爲前額、鼻尖和胸部。掌蹠多汗可以持續性或短暫性,由情緒波動造成,沒有季節區別,常出現手足發冷甚或發紺現象,日久可伴手足角化表現。腋部出汗可由於熱或精神活動所誘發。腋下多汗是由於小汗腺過度活動引起,不像腋臭主要起因於大汗腺

12.1.2 (2)泛發性多汗症

泛發性多汗症主要由於其他疾病引起的全身廣泛性多汗,像感染高熱病,由於神經系統的調節或口服退熱劑出汗來散發熱量。其他像中樞神經系統包括皮質及基底神經節脊髓或周圍神經的損害可以造成全身多汗

12.2 汗液過多的原因

根據產生汗液過多的原因不同分爲:

12.2.1 (1)神經多汗症

①皮層性多汗症

A.情緒多汗症:由於受情緒刺激,乙酰膽鹼分泌增多而產生多汗,同時性刺激發生的皮層性或情緒出汗是一種特殊類型。

B.掌蹠多汗症:可見於各種族人羣,無明顯性別差異,大多數患者陽性家族史,常在嬰兒期兒童期開始發病,掌蹠多汗發生睡眠和安靜時,也不受熱源刺激,掌蹠多汗的病人可出現心電圖異常,可有心動過速或尖波出現,這可能與血管舒縮不穩定有關。一般無侷限性或系統性伴發病。

C.腋窩多汗症(axillary hyperhidrosis) :腋窩多汗症除熱源刺激外,還有情感刺激而出現多汗,多與掌蹠多汗併發,但腋部出汗無臭味,男性較女性出汗量大。

D.有皮層多汗症的其他疾病(other disease with cortical hyperhidrosis):掌蹠角化病、先天性厚甲症、隱性遺傳大皰性表皮鬆解症先天魚鱗病紅皮病和甲髕綜合徵均可出現皮層性手足多汗症。常在興奮或進食後出現,但有時熱源刺激可發病,說明皮層下中樞特別熱(下丘腦亦起一定作用)。

下丘腦多汗症(hypothalamic hyperhidrosis):下丘腦中樞神經系統內的主要自主神經中樞控制調節出汗下丘腦造成多汗可見於以下幾種病:

A.霍奇金病(Hodgkin’disease):以發熱盜汗體重減輕三聯徵爲特徵,疾病早期出現盜汗睡眠體溫突然下降與大量盜汗,以後出現波動熱。

B.糖尿病多汗多汗症(diabetes mellitus):有3種類型;嚴重的低血糖發作時出現的多汗;周圍神經病時發生的上半身代償性多汗症,下半身無汗;主要發生在面、頸部的味覺多汗

C.壓力和體位多汗症(pressure and postural hyperhidrosis):是指體位改變和側臥位時一側身體受壓所產生的出汗反應

D.特發性單側侷限性多汗症(Idiopathic unilateral circumscribed hyperhidrosis):是一種常見於面部或上肢的發作性侷限性出汗。熱、精神味覺刺激均可促發,但以前者多見,出汗機制不明。

③髓性多汗症:髓性多汗症(medullary hyperhidrosis)由於傳出刺激常涉及味覺感受器,故髓性多汗症又稱味覺出汗(gustatory sweating),可分爲生理性和病理性髓性多汗症兩種類型。

A.生理性髓性多汗症(physiologic medullary hyperhidrosis):許多人在食入辛辣和香味食物及飲料發生侷限性出汗,以面部多見,特別是上脣和頰部單側或雙側,以及頭皮和膝部,一般在數分鐘內出現,出現部位常伴有血管擴張,好發於年輕人,炎熱氣候多發,有家族遺傳傾向。

B.病理性髓性多汗症(pathologic  medullary hyperhidrosis):常累及一側的耳前或耳下區域,程度不等,有3種臨牀類型:腮腺局部創傷或疾病所致;中樞神經疾病所致;如脊髓空洞症或腦炎;胸交感神經損傷所致。髓核在3種類型中均起作用,但傳入和傳出弧有一定變異,從而產生不同的臨牀表現:

a.耳顳綜合徵(auriculotemporal syndrome):亦稱Krey綜合徵(Krey’s syndrome)在腮腺或耳前區手術、創傷囊腫等病變損傷耳顳神經之後1個月~5年內出現,飲食、咀嚼刺激唾液分泌時,耳顳神經分佈發生侷限性疼痛血管擴張和出汗。其原因爲耳大神經腮腺同時受累,受損腮腺再生的副交感纖維移行至神經遠端,支配耳下區域的汗腺。鼓室叢(tympanic plexus)手術破壞,可消除本病患者味覺出汗

b.鼓索綜合徵(chorda tympanic syndrome):由於下頜下腺附近的周圍自主神經纖維損傷後,臨牀表現類似於耳顳綜合徵發生部位在頦和下頜緣。

c.鱷淚綜合徵(crocodile tear syndrome):是一種類似於味覺多汗症的病變,常在面神經損傷發生,不同之處在於患者出現味覺流淚;起源於調節流淚流涎的周圍自主神經通路的誤導或短路。

d.脊髓空洞症或腦炎所致的味覺出汗:可能由於迷走和舌咽神經刺激,使控制出汗流涎的髓核破壞所致;臨牀表現差異較大,有較廣泛的出汗反應

e.胸交感神經損傷後髓核多汗症:可見於交感神經切除、肺癌脊椎骨瘤鎖骨動脈瘤甲狀腺切除的患者。由於上縱隔內的交感鏈與迷走神經鄰近,在交感神經損傷後,迷走神經發出膽鹼能性纖維至鄰近的交感神經幹節前纖維患者常在進食或吞嚥後出現面、頸、軀幹和上肢的出汗反應

12.2.2 (2)非神經多汗症(non-neural hyperhidrosis)

不受交感神經系統支配,而是腺體對熱敏感顯性出汗;以及膽鹼能、腎上腺素能等藥物直接刺激汗腺而引起顯性出汗,以及一些器官樣痣(organoid nevus)和痣樣血管瘤損害,Maffucci綜合徵動靜脈瘤、Hippdl-Trenaunay綜合徵、血管球瘤、藍色橡皮皰痣綜合徵,可出現局部性出汗,可能與受累部位的血管瘤有關。此外,冷性紅斑(cold erythema)在患者受冷刺激後,皮膚發生侷限性紅斑,劇烈疼痛和中心部位出汗血管萎縮肌肉萎縮,本病可能是由血小板釋放5-羥色胺所致。

12.2.3 (3)代償性多汗症(compensatory hyperhidrosis)

由於某部位的汗腺受某種因素失治後,另一部位的汗腺發生代償,以保持體溫。常見的疾病有以下幾種。

糖尿病:繼發於糖尿病性周圍神經性周圍神經病的下半身無汗或少汗症出現代償性多汗症。上半身(軀幹爲主)熱刺激多汗症,以夜汗常見。 面、頸部味覺多汗症

交感神經切除後,在頸部和胸交感神經切除後發生病理性、味覺多汗症

③夜汗,除了上述的原因可致多汗外,還可因心血管心內膜炎、淋巴瘤甲亢系統性血管炎嗜鉻細胞瘤、類癌綜合綜合徵、撤藥反應、自主功能失控狀態、其他慢性感染性疾病均可出現夜汗症。

13 多汗症的併發症

繼發性先天多汗症,同時可存在原發病或遺傳性疾病的臨牀表現。

14 實驗室檢查

血、尿、便及腦脊液常規檢查血生化檢查多無特異性繼發性多汗症實驗室檢查與原發病相關

15 輔助檢查

1. 頭顱、肢體影像檢查絕大多數是正常結果,繼發性多汗症則有與原發病相關的表現。

2. 自主神經功能檢查,對多汗症有輔助診斷及鑑別意義。

16 診斷

多汗症主要根據多汗的病史,典型的臨牀表現,以及結合客觀檢查,通常不難診斷。

17 鑑別診斷

主要是繼發性多汗症病因鑑別,應依據不同的臨牀表現,做出判斷。如糖尿病血糖尿糖化驗的異常,腦部器質性病變應存在定位症狀和體徵。

18 多汗症的治療

18.1 侷限性多汗症的治療

首先應注意皮膚清潔,腋部可於清潔撲粉保持乾燥。手足多汗可用5%甲醛溶液外搽,每天2次。也可用1%甲醛溶液、0.5%醋酸鋁溶鋁溶液、5%明礬溶液或5%鞣酸溶液浸泡或塗擦掌蹠部。20%氯化鋁無水乙醇溶液睡時搽於手或足上,蓋上1層不通氣聚乙烯,手可戴上手套固定4~8h,次晨可以洗滌,連續兩夜,以後可3~7天搽1次。在腋窩用6.25%氯化鋁,搽後蓋上1層聚乙烯再固定,療效據說較好。

內服藥物治療常用阿托品溴丙胺太林普魯本辛)、顛茄合劑,具有暫時性效果。但有口乾不良反應,故較少使用。現有人用中藥桑葉30g,苡米湯700ml,大火煎15min,取汁600ml,分3次服用,療程1~5天有一定療效。鎮靜安定劑如溴劑、苯巴比妥等對精神多汗有效。外科手術切除交感神經會造成無汗,故不宜採用。X線照射局部有一定療效,但汗腺屬於皮膚深部組織,對X線敏感,若破壞過度,可引起皮膚過分乾燥萎縮,甚至引起放射性皮炎,故除對嚴重的掌蹠多汗症可考慮使用外,一般不使用。

18.2 皮層性多汗症治療

18.2.1 (1)掌蹠多汗症治療

①放鬆情緒心理治療

②頸、胸或腰交感神經切除術可改善,但可導致代償性熱力性多汗症(以軀幹爲主)。

③10%戊二醛溶液,每週數次直至獲得理想效果;10%鞣酸(70%酒精配製),每天外搽1次;烏洛托品凝膠外用,20%氯化鋁無水乙醇溶液在睡前封包數小時;或3%~5%甲醛福爾馬林)外搽;手足多汗藥水;0.5%醋酸5%明礬溶液溼敷。

中醫治療健脾利水,可內服除溼丸。外用藥:蒼膚水或幹葛水煎外洗。

⑤物理療法:可應用水離子透入法,每週2~3次,以後每月1~2次維持,可獲得療效。有人曾提出對嚴重的掌、蹠多汗症,可試用深部X線照射局部皮膚,有一定療效,每次1Gy,每天1~2次,總量8~10Gy;若破壞過度,可引起皮膚過分乾燥萎縮

18.2.2 (2)腋窩多汗症(axillary hyperhidrosis) 治療

①除精神療法外,可口服地西泮(安定)藥及鎮靜藥。

②非活動期時在汗腺處外用20%氯化鋁無水乙醇溶液,用塑料薄膜封包,翌日晨去掉塑料薄膜,清洗腋窩

③手術切除:

A.選擇性切除腋窩活動過度的汗腺

B.全腋窩汗腺層切除。

18.2.3 (3)下丘腦多汗症治療

積極治療霍奇金病(Hodgkin’disease),糖尿病。放鬆情緒心理治療。頸、胸或腰交感神經切除術可改善。對經過綜合內科治療而無效的局部性頑固性多汗症,且產生工作及生活上妨礙者,可考慮交感神經切除術。術前均應先作普魯卡因交感神經節封閉,以測試療效。封閉後未見效果者,一般不宜手術。

18.2.4 (4)髓性多汗症治療

髓性多汗症只有少數人需要治療。3%~5%東莨菪鹼霜和20%氯化鋁無水乙醇溶液外用,耳顳神經周圍乙醇注射可使症狀消失數月,鼓室神經舌咽神經分支)切斷和筋膜間置術可獲持久療效。

18.2.5 中藥治療

可用黃芪牡蠣麻黃根等固汗,也可用當歸六黃湯鍼灸治療可取穴大椎行間復溜,或者灸氣海等。

18.3 神經多汗症代償性多汗症(compensatory hyperhidrosis)治療

(1)根據不同病因做相應治療:鎮靜安定劑如地西泮(安定)、苯巴比妥、氯丙嗪利舍平谷維素、溴劑等對情緒多汗有一定療效。

(2)膽鹼藥物:如阿托品顛茄溴丙胺太林(普魯苯辛)、溴丙胺太林溴本辛)等,或落葉松蕈素(agaricinum)0.001~0.003g/d,3次/d內服。

(3)中醫治療辨證用藥,溼熱蘊阻型,宜清熱利溼止汗,方用清脾除溼飲加減(赤苓皮15g、生白朮10g、黃芩10g、生地10g、生梔子10g、生枳殼10g、澤瀉10g  燈心10g、竹葉10g、茵陳10g、薑黃10g、車前草10g)。

19 預後

一般不會影響患者正常生活,繼發性多汗症的預後與導致多汗症的原發病預後相關

20 多汗症的預防

尚無較好措施,主要是預防相關疾病。如有遺傳綜合徵背景,預防措施包括推行遺傳諮詢、攜帶者基因檢測產前診斷和選擇性人工流產等,防止患兒出生。

治療多汗症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