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立違抗障礙

精神科 精神障礙 通常起病於兒童少年的行爲和情緒障礙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duì lì wéi kàng zhàng ài

2 英文參考

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精神障礙診療規範(2020 年版)]

3 概述

對立違抗障礙(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是兒童期常見的心理行爲障礙,主要表現爲與發育水平不相符合的、明顯的對權威的消極抵抗、挑釁、不服從和敵意等行爲特徵[1]

對立違抗障礙的患病率在 1%~11%之間,平均爲 3.3%。多數起病於 10 歲之前,男女比例約爲 1.4:1[1]

4 病理、病因與發病機

雖然對立違抗障礙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但是目前的遺傳學研究還沒有一致性的發現。與情緒調節相關的困難氣質被認爲與對立違抗障礙相關,如高水平的情緒反應挫折耐受性差等。父母養育方式過於嚴厲、不一致、忽視等在對立違抗障礙兒童青少年家庭中比較常見。[1]

5 臨牀特徵

對立違抗障礙的基本特徵是頻繁且持續的憤怒或易激惹情緒、好爭辯或挑釁的行爲模式以及怨恨[1]對立違抗障礙症狀最初僅在一個場景下出現,通常是在家庭內,而嚴重者症狀可在多種場景下出現[1]症狀的廣度是對立違抗障礙嚴重程度的一個指標[1]

5.1 對立、違抗性行爲與憤怒、敵意的情緒

對立違抗障礙患者在童年早期其主要撫養人就經常會抱怨難帶、不好哄,特別容易出現不聽話、煩躁不安、脾氣大等行爲。學齡前兒童往往在稍不如意時就出現強烈的憤怒情緒和不服從行爲學齡期兒童還常以故意的、不服從的、令人厭煩的行爲頻繁地表達對父母、兄弟姐妹及老師的反抗和挑釁,並常對他人懷恨在心。經常爲了逃避批評和懲罰而把因自己的錯誤造成的不良後果歸咎於旁人,甚至責備他人、過分強調客觀理由。[1]

5.2 學業及社會功能受損

當對立違抗性行爲出現在家庭內的時候,會嚴重干擾正常的家庭生活秩序,給家長帶來痛苦。當對立違抗性行爲出現在學校時,往往出現對學習興趣,經常故意拖延和浪費時間,找藉口不做作業、遺漏作業或晚交作業,最終影響學業。同時由於患者常煩擾、怨恨、敵視他人,造成他們與家長、教師交流困難、與同伴相處困難,社會適應能力明顯受損。[1]

5.3 伴發問題

對立違抗障礙患者常伴有其他精神心理疾病,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心境障礙品行障礙等。在一項社區調查中顯示,對立違抗障礙兒童中有 14%共病注意缺陷多動障礙、14%共病焦慮障礙和 9%共病抑鬱障礙[1]

6 診斷

對立違抗障礙的診斷要點包括[1]

①存在持續的憤怒/易激惹的心境、好爭論/違抗的行爲或怨恨的行爲模式至少 6 個月。

②這些行爲頻率和強度與個體的發展水平不吻合,小於 5 歲的兒童這些行爲在大部分時間都有發生;5 歲及以上的兒童每週至少出現 1 次。

③這些行爲干擾了周圍情境,給自己或他人帶來痛苦,或者對其自身的社交、教育等社會功能領域帶來負面影響。

7 鑑別診斷

診斷對立違抗障礙時要確認這些行爲不是由物質依賴、破壞性情緒失調障礙、抑鬱障礙雙相障礙等疾病所導致,同時要與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品行障礙以及正常的青春期“逆反”等相鑑別。[1]

8 治療

心理干預對對立違抗障礙有效。家長培訓是有效減少兒童破壞性行爲方法之一,其重點包括增加家長的正向管教行爲、減少過度嚴厲的家庭教養方法。同時針對家長和孩子行爲的培訓療效優於單獨培訓家長,包括多元系統干預、合作性問題解決干預等方法。辯證行爲治療也可用於對立違抗障礙對立違抗障礙本身無特殊治療藥物。治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藥物,如哌甲酯、託莫西汀以及可樂定等可用於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共病對立違抗障礙的治療,這些藥物在減少注意缺陷、多動衝動症狀的同時也能減少對立違抗症狀[1]

9 疾病管理

針對對立違抗障礙開展早期發現以及早期干預工作可以防止不良行爲進展爲更加嚴重的問題。一般說來對立違抗障礙發病越早,預後越差,發展爲品行障礙的可能性越大。約有 30%的早發對立違抗障礙會最終發展爲品行障礙,約有 10%的對立違抗障礙患兒發展爲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因此,對立違抗障礙的管理強調要根據患者的年齡、症狀特點、家庭功能以及可用資源等制定個體化的綜合干預方案,且對立違抗障礙的患兒需長期隨訪觀察。[1]

10 參考資料

  1. ^ [1]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精神障礙診療規範(2020 年版)[Z].2020-11-23.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